【原创】清朝统治者出行素描:慈禧太后率光绪帝东陵祭扫记
作者:史遇春
上
说到统治者出行,大家心中可能会想到很多。
关于这个话题,我曾经根据清人的笔记写过一篇文章——《皇帝出巡的接待排场:乾隆南巡杂记》。那篇文章,记述的重点在接待皇帝的排场上;另外,那篇文章的背景,是在清朝的鼎盛时期。因为都是在讲述最高统治者的出行,所以,那篇文章可以作为本文的参考。
关于慈禧太后及光绪帝的资料很多,世人要怎样评说议论他们,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对于他们,无论怎样地厌恶或者痛恨,都不能抹杀他们作为历史存在的事实。所以,对于他们,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研究、认知、了解,还是需要的、甚至是必要的。
因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争议太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水、攻击、和帽子,我需要首先声明一下:
我在这里整理关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文字,并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或心思。我要做的:一是尊重笔记作者的记述,力求行文忠实于原作;二是希望从笔记作者亲历的记述文字中,给众多的历史资料再增加一点小小的补充,让大家能够多维观察历史,全面认知历史,思考当下,规划未来。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的笔记《春明梦录》卷上。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清德宗十八岁,这一年,光绪帝大婚【又称大昏,是指天子或诸侯的婚娶。皇上大婚一般是指这位皇帝登基之前没有娶过正妻,是登基以后结的婚,这场婚礼被称为皇上大婚。】。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这一年,北洋水师成立。
光绪帝大婚次年,也就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这一年,光绪帝亲政。也是在这一年,由孝钦太后(慈禧)率领德宗及宫中的眷属,一起赴东陵祭扫。
猜想,谒陵的目的,大概就是要向先帝(后)们汇报光绪帝大婚与亲政这样的重大事体吧!
既然是祭扫东陵,那么,先简单说一下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满清入关以后所营建的陵寝,基本都因袭了明陵的规制。
清东陵各座陵寝的序列组织都严格地遵照“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既“遵照典礼之规制”,又“配合山川之胜势”。
清东陵于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计161人。
皇家讲究,事事精细,孝钦太后率领皇帝及皇室眷属往东陵祭扫,还有专门的名号,称之为“打围”。
众所周知,所谓“打围”,原本是指打猎。
去东陵祭扫,怀念先皇,不忘先人,被清廷称作“打围”,似乎有些不妥。
其实不然,因为满清是靠着骑射取得天下的,祭奠先人时,之所以号称为“打围”,原因就是,统治者在向世人宣示,满清不能忘记用武。
这次东陵祭扫,按照朝廷以往的惯例,吏部必须扈从随行。恰巧,这个时候笔记作者何刚德在吏部任职,所以,他就有了随从前往东陵祭扫的机会。
京师距离东陵二百四十里(这与现在惯用的125公里基本一致),太后带领皇帝祭扫,行经之路,要修成御道。为此,京师至东陵御道沿途民众的田地要被铲平,遇到有水的地方,还要设桥。这御道,平整如磨刀石一般。当然,这御道的修筑也可以看作是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统治者出行方便。猜想,御道修筑过程,需要占用民田、民产等,大概只要一声命令就可以了吧。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有点好奇的是,清廷占用民田、民产时,会不会有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会不会有蛮横的强制措施?不知道,清廷会不会向占用民田、民产的人家补偿?
御道之外,还有便道便桥,主要是供扈从随行人员来往方便之用的。
统治者出行,大费周章的样子,从古至今,从内到外,似乎就没有大的改变。有些时候,仔细想一想,在这一点上,现代并不比古代先进;再仔细想一想,现代比之古代,似乎还有变本加厉的势头。
太后出行,每日的安排也是井井有条。每天行多少路程,经多少站点,都是精心安排,有计划进行的。
孝钦太后东陵祭扫时,从京城出发,每天行走两个尖站【旅途中可以暂时休息或进饮食之处,与"正站"对言。】、一个宿站【可供宿夜的驿站。】。一路上,所到之处,都有以往旧存的行宫。这些行宫,规模不小,起居日用之物一应俱全,可供太后、皇帝及随行扈从人员歇住。
銮舆行进过程中,随扈人员必须先行,以备站班接驾。
注意了,清廷太后出行时候,并没有做到方圆几里之内寸草不生,并没有清空御道周边的民众。这样看来,清廷还是有些气度和自信的。这不是谄谀清朝,只是和后世相比,略有所感而发。
按照何刚德的记述,孝钦太后行径沿途,百姓遮道,跪迎銮驾。
不知道,这样的状况,清廷的安保是怎么做的?
銮驾过处,百姓官员跪迎,但是,站班的人员,则不需要下跪的。这个细节也需要清楚。
銮驾快要到达之前,肯定会有一骑行者口中呼叫到:
“二里!”
所谓“二里”,是指銮驾距离此处站点只有二里地了。应该是在提醒大家做好接驾的准备。
“二里”呼叫完毕之后,迎驾的人员必须在临时帐篷里面如鹄一般,延颈而立,静候恭迎。
銮驾经过之后,随扈人员必须马上拔掉帐篷,先行赶路,需要在下一站继续迎接銮驾,具体情形如前所述。
下
在太后谒陵的一路行进中,随扈人员只能住临时帐篷,休息的时候,也都是在麦田中简单铺设后,席地而卧,修整歇脚。到达东陵之后,这些随扈人员,也只能找寻周边的土屋歇息住宿。如果找不土屋的话,就只能和在路上一样,住在临时帐篷里面。
东陵供统治者居住的行宫修筑在山上,到了晚间,行宫墙外的备卫人员,每人手持一灯,密密麻麻,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
行宫外面,距离大约有一里路的地方,全是护卫行宫的官兵们的帐篷营地,密密匝匝,环绕周边。这时候,才看到了皇室安保的宏大阵势。
沿着山势,从上到下,几里之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美似画卷,这也是平常难得一见的壮丽场面。
銮驾到达东陵之后,一般会驻留两天,待太后带领皇帝在东陵按照礼制,拜谒完毕之后,会即刻回京。
回京路上,宫女们沿途可以购买花篮、食物等,这一情景,和平常妇女出游时的状况基本相同。
銮驾车马来往时,任由民众围赏观望,并不限制。这个时候,也不设警跸,和普通的大官出门也没有什么两样。
说到这里,可能大跌了一些人的眼镜:这怎么可能?这完全和銮驾出行、官员出门时清道止行的剧情不符合啊!
您吃惊归吃惊。
事实是,清朝吏部主事、跟随孝钦太后东陵祭扫的何刚德的笔记,就是这样记载的。您可以存疑,但是,完全可以确定是,何刚德一定不是在编故事,何刚德一定是在记实景。
行文至此,何刚德也发出了感叹:
古人常说“翠华巡幸”,我未曾亲见。不知当日“翠华巡幸”时,是如何地郑重其事?我倒是有机会经历同样的场面,亲自参加孝钦太后的谒陵行程。就我所见,这次类似巡幸的祭扫,往返的场面,也就是不过如此罢了!
再说说何刚德参加孝钦谒陵过程中的其他所见所闻吧。
东陵属于直隶管辖,所以说,东陵是在直隶的地面上。这一次孝钦太后谒陵,如果可以比作朝廷办差的话。那么,这次巡行有点像是督抚出巡,而直隶总督为直隶的地方官,他对孝钦太后的接待,可方之州县官为接待督抚而办差。
所以,朝廷定下谒陵一事,直隶总督在得到太后出行的日程安排之后,他必须先到京师请驾,然后,沿途随行,沿站迎接。
何刚德清楚记得,当时到达东陵之后,圣驾还没有抵达,时任直隶总督的李文忠(鸿章)就已经在行宫门口迎候了。
当时,李文忠就站立在宫门的近处,亲王伯彦讷谟诂(僧格林沁之子)竟然向他挥手,让李文忠下来,意思是,这里是王公站立的地方,你是地方官,不可以站在此处。你站在这里,就是越位。
越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了解一点政治的人,都会清楚。
李文忠见亲王伯彦讷谟诂挥手,他马上逡巡后退。
由此可见,当时清廷的规矩是何等地严肃!
孝钦太后谒陵时,德宗(光绪帝)随行。
等清德宗的车驾一到,何刚德看了看,那驾辕的骡子,高度与人平齐。这样高大的骡子,也是何刚德平生未曾见过的。
何刚德一边从旁边观察当时的场景,一边口占一诗。其诗云:
上相长身请驾来,
骅骝道路一鞭开。
人中称杰马称骏,
等是天家首选才。
诗中的“上相”,指的就是李文忠,所谓“长身”,是说李文忠身材魁梧,身高很高。
据何刚德记述,说是:李文忠身材极高,我也并不矮啊,但是,当我和他并排站立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身高才到他肩膀那里。
其他诗句,比较浅显,此处不做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何刚德自称,并无夸张,而是纪实之作。
銮驾达到之后,自有随行的宫人安排相关事宜。迎驾结束,大家也就各自散去了。
这时,李文忠乘车返回居所。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清德宗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公元1913年2月22日),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到达比较迟。李文忠所乘的车辆在返回寓所的路上与隆裕皇后的车驾正好相遇,但是,李文忠并未下车,继续行进,返回寓所。
关于这件事情,何刚德有些不解:照理,李文忠应该下车规避才是。何刚德觉得奇怪,他问溥倬云(兴),这是什么道理啊?
溥倬云说:
“臣妾一体。皇后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妾,和大臣级别相同,所以,没有大臣为其避道的礼仪规范!”
这大概也是满清重视女儿,轻视媳妇的缘故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