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孙德拉尔《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简史》

       作者于1929年写作此书之时,印度尚处于大英帝国统治之下。因此这本书一经出版即遭受了严厉的查禁。后来译者亲自从作者那得到书稿,才得以将其翻译为中文,并于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世纪50年代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这本书在这个节点以中文出版也甚是应景。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故事性非常强,语言极具感染力,这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其语言风格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战斗性格,对于帝国主义的暴行加以毫不留情的鞭挞与讽刺。然而作者在行文中所持的态度却相当客观的,作者从未讳言起义者所犯下的暴行,例如色地觉拉(Satti Chaura)渡口和比比格尔(Bibighar)大屠杀,也没有贬低英国人在战斗所表现出的勇敢精神。作者对于自己国家的民族英雄更是浓墨重彩的加以描绘,例如詹西女王(Rani of Jhansi)的故事,就令人一读三叹。对于整个起义的过程,作者的描述张弛有度,在兼顾分别叙述各地情形同时也能够保持主线的推进,可见其在整体构思上下足功夫。因此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足以令人拍案叫绝的。

       不过作者因为其民族主义的立场,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例如他对于种姓制度就抱有某种同情的态度,而对英国人不尊重婆罗门特权的行为加以批评。作者可能将英国人把婆罗门与其它种姓等而视之的行为等同于他们在处死穆斯林起义者前把他们全身涂满猪油,或者把牛肉挂在刺刀上逼着印度教徒吃下去这样恶劣的宗教侮辱行为。因此作者对于英国人致力于印度现代化的工作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这是英国人压榨印度喂饱伦敦的行为。这显示了作者的保守一面。作者在不太起眼的地方还强调了非暴力重要性。有鉴于印度起义中双方都犯下的巨大暴行,作者认为或许非暴力运动才是真正有效的反殖民运动方式,这也显然是为甘地主义背书。

       总之,这本60年前的小册子,至今看来,还充满着魅力。尤其是和枯燥无味的维基百科“印度起义”词条(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而且很奇怪的是,有关印度起义的印地语词条非常之短,难以置信)相比,语言和叙述以及丰富的细节都十分的引人入胜。这无疑是老一辈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