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 嫦娥归来,如何看待人类科技未来?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用智子锁死了地球文明的基础物理,人类科技发展停滞,只能等着被毁灭。这一设定,是源于作者刘慈欣本人对人类物理学发展的担忧。
自上世纪初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提出后,人类基础物理就陷入停滞,近百年时间里,既没有重大物理公式被发现,也没有任何突破性物理学理论诞生,只做了些修修补补的事。作为基础物理泰斗级人物,杨振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高能物理学的狂欢时代结束了!
这意味着,人类的前方已没有智者引路,那里漆黑一片。
当然,此时人类社会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毕竟,二战后世界科技正快速发展,大伙还在科技道路上狂奔。
可我们应该清楚,人类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取得的成绩,无论电脑、能源、新材料,还是空间、生物等技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20世纪初物理大发现基础上的。
如今,一个清晰的尽头已出现在人类面前,那就是基础物理墙。
或许是体会到那堵墙的存在,大刘才为人类的命运担忧。
他在《三体》里把这一切归结于星外文明的入侵,各个基础物理研究者在得知真相后,纷纷选择自杀。
当然,现实世界中,天才们并没走上绝路,不过,却透露出绝望。
35岁完成狭义+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此后用了30年时间来研究量子力学,结果一无所获。
30年前,他也是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男子。
30年后,一言难尽。
只能告诉世界:“我思考量子力学的时间百倍于广义相对论,但仍然不明白。”
研究了半辈子的中国量子通信第一人潘建伟说:“如果能搞清楚为什么有量子纠缠,我可以现在去死。”
人类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似乎已耗尽全部智力,再无法获得任何革命性成果。
这样的后果是,上世纪末,摩尔定律失效,科技发展陷入瓶颈,美日欧等世界最大经济体增长失速,世界来到存量博弈阶段,幸而有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接棒,世界经济才没有陷入大萧条。
可信息技术也只是基础物理最后的挽歌,当下,互联网红利已尽,世界各国经济显露疲态。
人类何去何从?
难道,真如大刘所言,人类已被星外文明锁死?
当然,观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我的认知告诉自己,涉及到发展方向问题,应该在哲学中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沿着两个基本哲学观点,来探讨人类社会发展(重点是科技),以及文明延续问题。
依据两点:一是“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二是“事物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
01
先从双十一说起
今年双十一,天猫成交4982亿,京东2715亿,双双创历史新高。可对于这一数据,不少网友却嗤之以鼻,认为里面水分很大。主要集中在几方面,一是,认为靓丽的数据只是源于统计小手段,统计11天当然比一天多,缺乏说服力;
二是,今年双十一价格优惠并不明显,提价再降价的搞法让消费者不齿,很多网友都选择避开双十一消费;
三是堪比奥数级的算法,摆明了是在套路消费者。
总而言之,在很多人眼里,“双十一”已经名存实亡。
资本市场是最敏感的,“双十一”当天,两大巨头尽管销售额创新高,股价却暴跌。
事实上,“双十一”走到今天是可以预期的。当年,马老师为了活跃市场,搞这么一个网络促销活动,其实质和商场促销差不多,图个人气,当然也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
可慢慢的,淘宝商城一路高歌成为网络销售霸主,和京东的界限也越来越清晰,江湖格局貌似固化。
老百姓网络消费习惯有了,能开发的潜力也差不多了,鱼已上岸,谁还会往里投食?
就跟当年滴滴打败优步后一样,收割才是一统江湖后的王道。
网购市场足够大,淘宝商城和京东谁也干不死谁,算了,大家还是一起开收割机吧。
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两者将和滴滴一样,不思进取,走向堕落。
这就是垄断带来的后果。
当然,无论马老师还是东哥,今年之后,大概率会调整“双十一”策略,因为市场用脚投票了,他们会有危机感。更重要的是,搅局者出现了,那就是“拼多多”。
双十一结束后,拼多多并没有公布售额和战报,却及时发布了一份最新的财报,截止9月底,拼多多活跃用户突破7亿元,第三季度营收142亿,同比增长89%!双十一当天,拼多多股价大涨。
以观云跟踪金融市场多年的经验判断,网购格局会因为拼多多的加入改写,而淘宝商城和京东,如果不作出改变,未来大概率盛极而衰。
从这些巨头们的较量中我们又再次体会到,充分的竞争才能让老百姓受益,一旦垄断,就意味着收割。
当年滴滴和优步之争如此,今天拼多多参与淘宝、京东的竞争同样如此。
当然,从中还能得出第二个结论,只有良性竞争才能让彼此快速成长,垄断只会导致思维僵化、固步自封。
拼多多的加入势必推动淘宝、京东做出改进,最终提升整个网络购物水平。
就跟特斯拉进入中国后,比亚迪做得比以前更好一样,经济的发展需要“搅局者”。
这绝非偶然,也不仅适用于商业领域。
纵观人类历史,正是“搅局者”推动了科技发展进步。
02
“科学”与“神学”
欧洲中世纪,神权统治下社会死水一潭,人们思想禁锢,不敢越雷池一步。
随后,这趟死水被一场瘟疫搅动,那就是著名的“黑死病”。
观云之前曾聊过,正是“黑死病”的出现,导致欧洲神权崩塌。人类意识到教会那套不靠谱,人权意识觉醒,并由此诞生解剖学,化学。
当然,“黑死病”并不是“搅局者”,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不同于现有文明的竞争对手出现才是“搅局者”,例如,中世纪区别于“神学”的“科学”。
“黑死病”的出现导致神权崩塌,欧洲进入“文艺复兴”阶段,人类在艺术,建筑,哲学,文学,音乐,科学技术,政治,宗教以及智力等方方面面迎来突破。
这一阶段可用两个大伙熟悉的词形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这一切为资本主义的诞生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出现引领人类科技进入全新阶段。
正是这一阶段,哥白尼提出“日心学”,在前人的肩膀上,牛顿开启物理学史第一个新纪元,建立经典的“绝对时空观”,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
从此,人类对物质本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遥远的星外文明有了初步探索的手段。
这里总结一下。人类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个体物理学天才,但并不意味着天才就是一切,在此之前,必须要有足够的积累,只有量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由个别天才完成最后的突破。
这便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更进一步,所谓的量变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搅局者参与下的良性竞争,如中世纪“科学”对“神学”的搅局。
那么有人或许会问,怎样的条件才会导致“搅局者”竞争?四个字总结“生死存亡”。
人类只有为生死存亡而战时,才能迸发出最大的潜力。中世纪“科学”的诞生正是人类面临死亡威胁的关键时期。
说到这,我们把目光投向东方。
在古代中国是否也出现过因搅局者引发的竞争?
有。
古代中国有两个阶段诞生无数牛人,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二是三国时期(严格来说,近代也算)。
前者经常“一超多强”,轮番争霸,结果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于是诞生了史上最多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鬼谷子,大量牛人集中在这一时期出现,他们的思想影响至今。
后者三国逐鹿中原,人类谋略来到全新高度,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对后来诸多军事家造成影响。
这里,无论崛起的“一超”,还是兵临城下的魏国,对其他国家而言都是搅局者,因为前者随时可能灭掉后者。
这种和搅局者长期博弈的背景下,人类思想完成量变积累,最终由牛人完成升华,出现影响千年的思想家。
说到这,又会谈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在古代中国没有出现科技革命?
在“国运”系列中,观云曾回答过,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不妨再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之所以没能爆发科技革命,并不是人种问题,而是从唐朝以后,中国思想领域就再未出现过搅局者。
尽管也出现过王朝更替,但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快速入侵,即便推翻了当时的王朝,也会很快融入到原有的中原文化,最终成为中华文明。
欧洲中世纪,西方在黑死病影响下,轰轰烈烈搞文艺复兴的时候,中华文明正处于明朝巅峰,找不到对手。
说白了,欧洲人冒死搞海上运输,正是为了找到通往中国的路。
所以,明清时期的中国就像一统天下的滴滴,不思进取、固步自封,最终科技发展陷入停滞。
而反观欧洲,在中世纪,科学和神学的碰撞,促使物理学完成第一次飞跃,之后,科技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03
科技发展的规律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爆发,科学渐渐成为主导。各国为了抢夺海上资源,拼命研发新的设备。蒸汽机、蒸汽船、蒸汽火车。
这一阶段,新的搅局者出现,那就是英国,及以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
欧洲封建君主国面临着生死存亡之争。为了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也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欧洲科技竞争局面形成,新一轮量变开始。
这种持续不断的竞争终于在19世纪中叶迎来飞跃。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电磁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进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人类开启电力时代。
随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爆发。
回顾前两次科技革命我们发现,人类科技每一次飞跃都建立在基础物理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
第一次,人类对力学有了初步认识,并因此引发蒸汽动力革命。第二次,人类对事物本源和内在规律进一步做了探讨,发现电磁的存在,于是有了动力第二次飞跃,电力产生。
很快,人类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又一次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阶段,飞机、电话,各种依托电磁的科技产品出现。
而这一时期的西方,进入到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群雄争霸阶段,虽然英国仍是最强大,但其他国家也并不是全无机会,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等都在不同领域狂追猛赶。
人类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人类在对电磁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后,同样在前人的基础上,两种理论先后出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前者直接引发世界第三次能源革命——核能。后者则更大的可能性揭开虫洞以及更多宇宙奥秘——那或许是另一种能源革命。
或许是哲学规律主宰着世界的进程,在人类完成第三次物理飞跃后(牛顿力学是第一次,电磁发现是第二次,相对论、量子力学可算第三次飞跃),又迎来新的搅局者——社会主义苏联。
我们再总结一下前文。
人类现代科技发展可分三阶段。
“科学”对“神学”促使科技完成第一次突破;“资本主义”对“封建皇权”的搅局迎来了科技第二次百花齐放,当“社会主义”对上“资本主义”后,人类科技迎来第三次爆发。
每一次爆发都将推动基础物理完成新一次质变。
这就是哲学主导下的科技发展进程。
04
迷失的世界
按理说,人类在完成第三次物理学突破之后,应该进入新的量变过程,这一过程应该伴随着搅局者的参与。
世界原本是这样发展的,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是这么走的。
从1947年开始,在“搅局者”的刺激下,人类科技发展再次迎来飞跃。
最早的人工智能诞生,人类第一次实现机器翻译是在1954年,由IBM总部的Georgetown-IBM实验进行,实验内容则是将60个俄语句子翻译为英语。
互联网出现,上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军方为了防止自身计算机网络在受到局部攻击时陷入全局瘫痪,将建设军用网络(ARPA)的任务交给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从而有了互联网的雏形。
航天事业取得突破,1961年,苏联将加加林送上太空,搞出了空间站,建立了人类第一个太空领土,沿用至今。受搅局者刺激后,仅用了十年,美国“阿波罗计划”成功,人类第一次登上地球以外的陆地。
在民用科技上,人类大踏步前进,各种天马行空的发明获得批准,很多经典设计至今无法超越。
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搞航天科技既烧钱,又没用,这种观点很无知。
以美国阿波罗计划为例,当你宅在家中撕开泡面里的蔬菜包时,请你记住,这不止是一撮碎屑,更是航天科技的伟大遗产。
截至2015年,阿波罗计划已经衍生出1800多项技术,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有方便面。
方便面里的冷冻脱水技术,是NASA为了给宇航员提供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而发明的,能减重20%,而保留98%的营养。
事实上,今天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技术,基本上在上世纪80年代前就已经有了雏形。
沿着这个方向,在积累了足够的量变之后,人类应该迎来基础物理又一次突破。
可是很遗憾,1991年,“搅局者”苏联倒下,一切戛然而止,人类科技陷入迟滞。
就跟文中一开始的例子一样,没有搅局者,霸主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垄断者开始“薅羊毛”。在随后的三十年里,人类进入资本狂欢时代,存量博弈来临,于是有了前言一幕。
说到这,我要引入第二个哲学观点,事物的发展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行。
05
另类“搅局者”
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我们发现,科技的进步往往滞后于基础物理发展,也就是说,科技进步实际上是基础物理的推广运用。
而基础物理发展它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即人类先对基础物理有了认知,再走向推广,推动科技进步,基础物理停滞,后足够的科技量变,导致基础物理再次质变,又推动科技新一轮进步。
这坨文字有些卡,举个简单的例子。
人类最早从自然界知道火,然后有个单身狗智人开始琢磨它,这是孤立的认知阶段,他在偶然的时刻悟出,火烧过后的食物更美味,于是他比划给身边的智人看,其他智人很快学会了烧烤,这就是推广。用自然火烤食物一段时间后,又有个单身狗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火留住,这又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同样是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钻木能生火,于是解决了火源问题,方法推广,人类对火的运用来到第二个阶段。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归纳,人类科技在孤立中突破,在开放中推广,又推动科技走向孤立,最后寻求新的突破。
这来回答几个问题,科学有没有国界?今天的中国应不应该独立搞基础物理研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自从瞌睡乔胜出后,国内学术界又兴起了“科学无国界”的论调,认为中国不应该自己研发芯片。
其实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知,科技全球化只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某个片段,科技一直在“孤立-开放-孤立-开放”中螺旋式前进,指望科技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是不现实的(所以你说科学有没有国界?)
而今天,当基础物理边际越来越清晰时,人类需要“搅局者”出现,科技需要在孤立中寻求突破(这一观点反传统,不要争,容易陷入哲学辩论中,可以再看看单身狗的例子)。
如今,这个“搅局者”很有可能就是中国。
中国将是世界科技强有力的竞争者和推动者,来看个例子。
11月24日,嫦娥五号顺利升空,这是2004年月球探测工程启动以来,第六次任务,代表着中国探月计划又近了一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有网友翻出了15年前中国制定的探月计划,写得很清楚,3年,6年,乃至2020年要干什么,可以说一步一个脚印。
与此同时,网友们也扒出了同期其他国家的计划,
日本计划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让机器人做月球的“拓荒者”;
欧洲计划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同时完成月球基地建设;
俄罗斯新式登月飞船计划在2005年夏天首次试飞;
美国再度登月的时间定在2015年,最迟不超过2020年,并且要在月球建设“多国太空站”;
印度计划在2008年发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月球飞船-Ⅰ号”,并放话“在太空领域不逊于中国”;
结果,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只是吹了个牛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动力去发展!自从剩下的一霸从太空转身回到地球后,他所领导的西方世界,就沉浸在“薅羊毛”的快感中,整天琢磨着怎么把第三世界国家摁死在地上为他们服务。
而中国不同,中国与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完全不同的文明结构,中国人天天觉得八国联军又要打过来了,危机感十足,一天到晚闷头搞研发,自然日行千里。
所以,这里又驳斥一种观点,长期以来,有人污蔑中国人没有创新精神,科技发展只能靠抄袭,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打脸这种说法。
而且可以预见,作为“搅局者”,中国在科技创新路上会越走越远。
06
文明的延续
那么,这样的结局是什么?个人认为,中国人在科技领域的强势崛起,必将刺激西方加大科技投入,人类将开启新一轮科技竞争(当然,目前美国人还只是想方设法限制中国,不过,很快他们就会发现那不现实,转而拼命追赶)。
这样,上世纪90年代断掉的科技量变将继续,也必将推动基础物理出现质变。
而人类文明也将因此摆脱长达几十年的存量博弈,迎来增量。
这一次的目标,真的是星辰大海!
今天,嫦娥归来,人来太空之旅又再一次启航。
感谢阅读,期待你的赞同。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观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