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0年前相比,很多地道的方言表达,已被普通话音译替代了,大家发现没?

【本文来自《别总拿粤语攻击,我在广东10年不会说也没觉得不便,能看看广东对民俗的重视程度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就本人所说方言来说,我发现个现象,不知道大家发现没。

本人90后,能流利说老家方言,不过不是粤语,是小众一点的方言。我发现老家方言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很多地道的表达已经丢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的方言音译,即用方言去音译普通话。

不少词汇,明明有原生的方言词汇来表达,但现在已经丢失了,大家习惯用普通话的方言音译来表达,也就是说,现在即便依然在说方言,但是和5年前,10年前的方言相比,已经有明显的区别的。所以,若是要保护方言文化的话,越早行动越好。拖得越久,地道的表达丢的越多。

当然,保护方言,并不意味着要和推广普通话对立,我小学、初中都是普通话授课,课间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方言、普通话无缝切换。以至于我知道有的地方用方言授课时,简直刷新三观的感觉,可以说,方言授课,简直无法无法想象,已经超出我的想象范围了。

最后,我觉得楼主在广东那么久了,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可以试着学一下粤语。

====================

很荣幸被小编置顶了,我再补充几句。

1,上文提到我说的是小众方言,就我们老家那穷山沟、小农村有几千人日常交流时使用。实际上除了粤语、闽南语因为经济强势、文化强势略有影响力之外,大部分方言其实都是圈地自萌。粤语区经济好这个不用多解释,此处的文化强势是我个人的说法,是指方言有相应的影视歌等文艺作品大范围流传。大家想想,除了粤语、闽南语曾有大规模、大范围影视歌作品流传外,你还能想到其他方言的影视歌作品吗?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是想表达:就目前来说,大部分方言都没什么战斗力,根本不可能威胁到普通话的主体地位。

2,我看了下大家的回复,不少回复都以书同文,车同轨来反驳我。这反映了大家在潜意识里方言和普通话是对立的,这两者必须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关系。上文我提到的保护方言,并不意味着就要抵制普通话,不是要用方言替代普通话。就拿我妈来说吧,现在五六十的年纪了,没什么文化,小学三年纪都没念完,写自己名字都困难。日常生活里100%说方言(比如和左邻右舍家长里短闲聊、去集市买材米油盐时拉扯砍价)。但是看了那么多年的电视(我那穷,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00年代,电视几乎是唯一的娱乐活动),听懂普通话毫无压力,说方面差点,但简单交流也可以。方言、普通话都没问题,并没有因为说方言就抵触普通话。退一步来说,即使是最强力推广普通话的地区,也没强制规定日常交流必须用普通话吧。

      我那是小地方,细算起来,大家都沾亲带故、世居此处,根本不存在不说普通话就无法交流的情况,很多方言地区都是如此(没有外来人员或极少外来人员)。之所以用粤语的受非议,是因为广深经济发达,全国各地都有人去那板砖,所以才会有方言和普通话之间交流不便的冲突。说白了,对方言有异议的人,你搞明白了自己是讨厌方言本身,还是讨厌某些人借方言凸显自己优越感的行为?如果你明明在说普通话,明明表明了自己听不懂方言,对方依然坚持方言跟你说话,那是那人的问题,不是方言的问题(当然,也有例外,确实有些年纪比较大的确实不会说不同话)。

      对现在的00后,10后来说,那个不是在学校度过十多年的时光(起码也会接受9年义务教育吧)。读这么久的书,还学不会普通话的人,我一个也没见过,不知道你是否见过。但是方言就不一样了,他们如果不刻意学习方言,那就完全不会方言。这种情况之下,难道方言不值得保护一下吗?另外,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这就是说普通话是方言规范化之后的结果,方言是普通话的模板。那我们多保存点不同种类的方言,多保存点原汁原味的方言,不是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丰富语言生态,这不就是意义,何来“方言没有意义”之说。小朋友才做选择,成年人选择都要,互为补充,取长补短不好吗?其实保护方言也不需要大家做什么,大家不要对方言过多苛责,留些许空间让方言圈地自萌就行了。

3,就我个人看来,粤语、闽南语算是相对强势的方言了,所以本贴也是向了解一下粤语、闽南语中是否也存在普通话的词汇、语法是否逐渐在替代原本地道的方言表达得现象,希望粤语、闽南语区的胖友解答一下。

4,个人觉得,方言主要还是在农村流通,对方言在城市的使用情况不太了解。观网这么多用户,其中城市里的土著居民想必也不少,可以介绍下自己所在城市原生方言(如广深的粤语,潮汕地区的潮汕话,福建一带的闽南话等)的使用情况。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