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儿啥】二线列强意大利 为何总爱做“帝国”梦?

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再来聊一个历史梗,“意大利投降”。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近几年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意呆利”打仗的滑稽段子,来源于一本叫《二战意大利爆笑史》的书,是2012年出版的。

比如德军在沙漠中收到了意大利的求救信号,派兵前往救助。当他们与意军士兵会合的时候,发现对方正用宝贵的淡水,煮通心粉。以及,用大炮机关枪打不过用弓箭的土著人,最后只能靠放毒气。

然而很多段子并非源自于可考证的历史,断章取义甚至杜撰的成分偏多。比如说刚刚提到的煮通心粉一事,那其实是意军在英军的追击下,物资不足,决定拼死一战,于是军官组织士兵在上路前,一起吃顿家乡菜。

不过有些仗打得确实离谱,只比杜撰少了几分玄幻色彩。

1861年,在复兴运动的浪潮下,意大利王国成立了。立国了就特别想支棱,那些年欧洲国家讲究当列强,意大利也是这么想的。

“大抛瓦”(big power)上任,讲究的是巧立名目,瓜分殖民地。欧洲玩圈子政治,大致上分为两个大联盟,一边是英法俄,一边是德国和奥匈。但意大利在外交上比较奇葩,两边都不待见,要么是分赃不均有冲突,要么就是有国恨家仇。

所以一时间,意大利是又膨胀又迷茫,我是谁?是谁要杀了我?我又要杀了谁?后来他认为还是奥匈这边好一点,就跟了奥匈,还有奥匈的盟友德国,形成了“协约国”。

没过多久,意大利觉得自己行了,就看上了埃塞俄比亚这块地,想来一手仗势欺人。这件事非常离谱,主要是三个点,第一,外交官搞合同欺诈,第二,惨遭自家武器毒打,第三,全军覆没。

还出个意大利笑话,“用大炮、机关枪打不过木头船”。其实这是个谣言,埃塞俄比亚不是什么原始部落,而是有着很长历史的文明古国,甚至比欧洲国家更早信仰基督教。埃塞俄比亚的军队不是拿着长矛、盾牌的土著,而是拿着进口的长枪短炮,是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军队。

不过呢,意大利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都比埃塞俄比亚强太多了,明显的恃强凌弱。1889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一开始很顺利,占领了海岸线的部分地区。后来为了侵占更多土地,意政府扶植了一个带路党,当了皇帝,叫孟尼利克二世(Menelik II)。

两国签署了一个卖国条约,《乌西阿利条约》。为了签这个,意大利还给了孟尼利克二世不少好处,3万条枪,28门大炮,以及200万里拉,这批武器装备在日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在《条约》文件上做了手脚:给埃皇签的阿姆哈拉语版本中,埃塞俄比亚可以“自愿”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国,认他是宗主。但在意大利语的版本中,却变成了“强制要求”埃国认意为宗主国。孟尼利克二世后来发现了,立马不认账了,宣布《条约》原地作废。

意大利一看,原地狂怒。不认条约,连宣战理由都不用编了。开战!你埃塞俄比亚就是个非洲小国,信的还不是我大罗马正统天主教,让你把土地交出来,是看得起你,否则到时候“王师”一来,留地不留人。于是集结大军,约2万人,冲向埃塞俄比亚。而等待着他们的是埃军约20多万人,其中10万人装备了步枪,剩下的10万以冷兵器为主。前面提到的“3万条枪,28门炮”,意大利人即将在敌军手中看见这些武器。

意军指挥官叫奥雷斯托·巴拉蒂里(Oresto Baratieri),是个明白人,认为不能主动出击,不要盲目开团。但政府不同意,我这都要开战了你不给我打。总理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Francesco Crispi),隔空指挥前线部队出击,说到这里大家都懂了,搞起了“微操”。

两军在山谷地带发生激战,意军火力占优,但部队被层层包围、分割,惨遭失败。此役名为阿杜瓦战役,战斗只持续了3天。在意军伤亡数字的统计上,不同来源的相差较大,死亡人数从3600多到上万不等,受伤与被俘都在一两千。埃军约7000人战死,10000人受伤,这个战果很不错了,毕竟意大利在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是占优势的。

意大利的“帝国梦”,三天就破灭了。


​这场战役之后,意大利老老实实地坐到了谈判桌旁,和埃塞俄比亚签了《亚的斯亚贝巴条约》,赔款1000万里拉。这还是几百年来,欧洲人第一次在非洲签署战败条约。这也是埃塞俄比亚的立国之战,直到今天也是非洲反殖民主义的光荣象征。

意大利之前还宣称要“光复罗马帝国”,而“非洲之角”埃塞俄比亚,就是他们征服的第一步。结果这步子还没迈出来呢,就“咔”一下,没有下文了。铁血宰相俾斯麦也讽刺道,“意大利人胃口很好,但牙齿太差”。

另外,德国和奥匈帝国没有派兵支援,也让意大利很失望,很快就变成了协约国里的“表面兄弟”。甚至把自己明码标价,卖给了英法。之后在一战战场上疯狂背刺德国人、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最后作为一战战胜国,从同盟国殖民地里,扣了点残羹剩饭,勉强满足了一下列强梦。

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大利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坑德国”,这话也有一些道理,一战坑了一次,二战中坑得更狠。下面我们讲讲二战中的希腊战役,和北非战役。

二战开始前,意大利的战斗力就已经令人怀疑了。1935年贼心不死,又打了一次埃塞俄比亚。意军浩浩荡荡地集结了50万人,600架飞机,795辆坦克。

不过意大利的坦克有些滑稽,CV-33/35系列超轻型坦克,很萌很可爱,只有3-5吨重,时速约40千米,装甲最厚处只有15毫米,早期版本车组成员的半个身子露在在外面。主炮只有两挺6.5毫米的机枪,后来慢慢升级到20毫米机炮。与其叫它坦克,不如说是履带车更合适。唯一的优点可能是翻车之后,能轻易再给翻回来。另外,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也买过一批CV-33,还开去过缅甸。

意大利也装备过中型坦克,M13/40和M14/41,这两款坦克没什么区别,后者稍稍增强了侧后装甲,总重13吨,有一门47毫米的短管炮,主装甲42毫米厚。这个数据放在1930年代中期还勉强能看,捏着鼻子也就用了。但放到二战,根本不够用,还被人戏称为“缓慢的移动棺材”。

埃塞俄比亚战役打得不好看,也不光彩,经常被拿来加工创作,比如有这样的段子:意大利投入了坦克和飞机部队,却从开战便一直惨败。面对追击而来的埃军,毒气发挥了救世主的作用。从此以后,毒气随着意大利军的脚步散布到了整个埃塞俄比亚。顺便一提,当时埃军装备的只是小型枪械、旧式火枪,甚至还有使用长矛的部队。

这个段子有对有错,首先意大利并非惨败,但埃军抵抗很顽强,导致意军推进速度缓慢,而且为了打开战局,用上了芥子气。其实,埃军在20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有一定的现代化水平了,机枪、大炮没少买。本国经济不行,但国防建设没落下,也少量装备了坦克和飞机,有点实力。最终,意大利花了两年时间,以20万伤亡为代价,才占领了埃塞俄比亚。

可是意大利有一点搞不定,就是当地的游击队,地是占下来了,但是无法维持稳定,没机会搞经济掠夺。后来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发展到了约40万人之多,控制了全国近四分之三的区域,山地、丛林、乡村都是游击队的地盘,意大利人只能龟缩在城市里防守,相当被动。别人占领殖民地是挣钱,意大利光花钱了。直到1941年埃塞俄比亚被盟军解放,意大利才松了一口气:可把我从殖民地里赶出来了!

对比一下德军的战斗力:德军几个星期就侵占一个国家,几个月就能完成整顿,恢复生产,这战斗力和后勤能力的差距确实太大。意大利有个帝国梦,但就是没法在战场上证明自己。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墨索里尼,他完美地印证了“人菜瘾大”的危害性。1940年,由于嫉妒德国在欧洲取得的战果,墨索里尼急于获得一场同等规模的胜利。他的手下进言,“希腊是块好地方,当年我们的祖先罗马人就打下来过,我们能比他们做得更好”。

墨索里尼是个“精神罗马人”,简称“精罗”。上台之后就以建立新罗马帝国为己任,要当“墨索里尼·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的领土,一丁点也不能少”。这个墨索里尼一听要占希腊,“精罗狂喜”,马上就要行动。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进军希腊。开战前根本就没把希腊当回事,觉得手拿把攥,像野餐一样轻松。但如果一定要用野餐来比喻这场战争的话,那就是春游的时候,不幸吃到了意军单兵口粮,只能留下无比悲凉的回忆。

顺便提一下关于吃的意大利笑话:当其他国家都在忙着开发新型武器时,意大利因为想要吃好吃的军食,而发明了冷冻干燥的保存食物法……让联合国大为震惊。

但实际上,受限于工业能力,意军士兵吃的不怎么样。他们忍无可忍,称肉罐头是“墨索里尼的屁股”,无法下咽。德军称意军的压缩饼干是“水泥块”,完全嚼不动。可见这伙食是真的不行,另外联合国是二战后才成立的。

说回希腊战役,希腊士兵战斗意志之顽强,出乎墨索里尼的预料。这个时候意大利军队没有完成动员,战争准备严重不足,物资奇缺。意军节节败退。这里还有个段子:意大利被希腊打的时候,法国人在意法边境竖了路牌:希腊人,止步,这里已经是法国。意思就是你们占领意大利随便,别把我们法国占了。

但事实上还不至于这么不堪,希腊只是反攻到了阿尔巴尼亚。意大利战前占领了这一区域,作为出发阵地。后来希腊军攻占了阿尔巴尼亚南部,形成了拉锯战,谁都无法再前进一步。

墨索里尼自尊心非常受伤,打希腊有一点面子工程的意味,他想告诉德国人,自己才是巴尔干地区的主人,体现一下“大国威严”。墨索里尼急急忙忙空降到前线,撤职了一批将领,亲自下场“微操”。可能他在冥冥之中,感受到了地球另一端一位“微操大师”的手段。只是没什么用,战况就是不见好转。直到1941年4月6日,德国出手了,仅用23天就结束了战斗。

意大利进攻希腊,是史诗级的战略决策灾难。墨索里尼高估了国家的战争潜力,让整场战役拖沓、漫长。其次,这场战争过度吸引了注意力,导致其在北非的兵力空虚,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个笑话,意大利在希腊的冒进坑死了德国。德军为了从希腊手上救出意大利,把本来要用于进攻苏联的军队送过去了,结果耽误了一个月的时间,导致德军输给了俄国的严冬。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是有争议的,战后的研究表明,德军暂缓进攻苏联的原因是天气,而不是分兵援助意大利。

接下来我们谈谈北非战役,意大利在此战之后,再无一战之力,还创造了多个“第一”。

意大利地中海舰队在战役期间,遭到英国皇家海军重创,损失了3艘战列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战列舰被海军航空兵击沉。此役后,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的力量对比上,占据优势。

还有一个“第一”,二战中第一名死亡的最高级别将领。1940年,意空军元帅伊塔洛·巴尔博的座机,在飞往利比亚的途中被击落,巴尔博死亡。而击落他的是意大利的军舰和机场防空炮。

在整场北非战役中,经常被加工成“乳意”素材的是“罗盘行动”。1940年8月,墨索里尼命令第十军团入侵埃及。意军集结了15万人,进攻仅有3.6万人的英军。意大利还派出了600辆坦克,300多架飞机。对面英国人只有不足300辆坦克,140多架飞机。

非洲战场上坦克的战略地位很高,沙漠地形利于大规模装甲集群推进。英国人的坦克很奇葩,要么是快乐轻坦,飙得飞快,但脆如纸,炮击如刮痧;要么就是又重又硬,跑不动路的大铁疙瘩。

英国坦克打德国坦克可能不够用,但打意大利坦克,只能用“狂扁小朋友”来形容。“在一场战斗中,英军用不到30辆坦克,摧毁了400多辆意大利坦克”。这是一个笑话,但如果看一下英意两国的坦克差距,我丝毫不会怀疑其真实性。

1940年12月初,在意大利攻势暂缓后,英军主动出击,行动代号“罗盘”。意军直接被打懵了,开战后仅5小时就溃败了,还死了个陆军少将。英军的装甲兵立了大功,尤其是第七装甲师。受益于优良的机动性,与海空军的配合,英军得以在局部战场上以多击寡。意军则以步兵为主,机动力比较差,往往落得部队之间无法相顾,被分割歼灭的下场。

这场战斗一共持续了3个月,3万多英军追着15万意大利人猛揍。最后意第十军团伤亡1.5万人,被俘13.3万,全军覆没。意军偶尔也有反抗,但整场打下来,只能用一溃千里形容。最后如果不是英国人主动停下了攻势,意军就要被赶进海里了。

经此一役,墨索里尼终于看清了自己,放低姿态,老老实实地找到希特勒要增援。“元首”很够意思,派出“非洲军团”增援,这支部队总指挥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到了北非,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兵行险着,以寡击众,创造了无数神话。他的战绩过于辉煌,后来晋升元帅,是当年绝对的流量明星,引得各路媒体疯狂跪舔。“德吹祖师丘中堂”丘吉尔,也蹭过隆美尔的热度,他说“请允许我称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经常和国会里的议员老爷们讲,“不是英军不给力,只怪德军太狡猾”之类的故事。

而网传的段子,经常把非洲战场上的意大利军队,形容为战五渣,隆美尔的拖油瓶和废柴。但实际上意大利人是个很尽责的龙套,是站在明星背后的“经纪人”。“罗盘行动”后,增援北非的意军战斗力较强。德军装甲师在前面冲,意大利的步兵就跟在后面接收领土,保卫补给线,甚至在侧翼打佯攻,还要作为援兵投入攻坚战中。

可惜啊,只有隆美尔收获了掌声。意大利人干着脏活累活,流血流汗又流泪,却背上了黑锅。

但是从北非战役的宏观局势上看,就算天才如隆美尔也难挽大局。战争双方的物资、装备、人员补给,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英国皇家海军几经波折后,获得地中海制海权,切断了德意联军的补给线,后来美军也到位了。1943年5月,北非战役宣告结束,30多万德意联军向盟军投降。

此时墨老秃子终于回过味儿来了,消停了。意大利国王维克托·艾曼努尔三世(Vittorio Emanuele III)也回过味儿来了,把墨索里尼扔进了监狱。当然,这也算是过河拆桥,打埃塞俄比亚的时候,这俩人还挺臭味相投的。不过国王也没乐呵几年,1946年遭罢黜流亡海外。

墨索里尼没能活着走上审判庭。他被监禁后,希特勒派特种部队,把他捞了出来,1943年末,在意大利北部搞了个傀儡政府。但也没能蹦跶几天,此时盟军已经登陆西西里岛,德国输掉了库尔斯克,战略上很被动。终于1945年4月27日,墨索里尼在逃亡途中被游击队击毙,尸体被吊起来示众。

总体来看,意大利士兵也有能打的,一些精英部队打出了很漂亮的交换比,但这没有什么意义。意大利人民的反战情绪很重,这源于一战的惨痛经历。大多数人并不想打仗,更不支持墨索里尼。也没有德国人那种,源于一战失败,而仇视欧洲其他国家的情绪。反战情绪表现在战争中,就是战斗意志较差,有机会投降就不会选择送死。

意大利军队在战争中的表现不算太差,固然他们在某些战场上遭受了巨大的失败,但也没有网传段子那么离谱。而且后来意军的消极作战,对于各国人民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二战也时刻提醒着全世界,永远不要站在逆历史浪潮的一边,更不要参加一场不义的战争。尤其是要警惕那些,打着看似正义的旗帜,实则为帝国主义之举的丑恶行径。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