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决定了它质量不及胶片,但为什么数码相机更有市场?

【本文由“打酱油的星际菜鸟”推荐,来自《最顶级的数码相机也干不过顶级胶片机,有时技术进步是以体验感下降为代价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判断语句都必须有前提,底大一级压死人的前提是采用相同技术而言的。好比汽车,十几年前的2.0发动机能跟现在的2.0发动机比较吗?好好好,我知道有些优秀的老发动机能比,别抬杠了好吧。

数码相机的CCD或者CMOS感光元件受光后转化成电信号,然后记录下来,如果像素太密集,感光不强,电信号就会失真,甚至成为噪点信号,越多的像素集中在固定大小的地方,每个像素所感受的光就越少,成像质量就越不佳。

从这点看,相同的像素,底越大越有优势。如果像素数量不同,就不能这么比。例如800万全画幅要跟2400万半幅比,成像就比不过。高密集的像素,哪怕有些像素发挥不上作用,也可以通过算法处理掉,目的只要是这个底上受的光我能全部用上就可以。

所以撇开像素密度,抛开算法谈底的大小,基本上就是关公战秦琼。

就算现在的像素密度足够,底跟135胶片一样大,算法达到极致,成像依然是难跟胶片媲美,因为现在的感光像素,只有红绿蓝三色感光,怎么可能跟胶片那种全信息记录相比较?

哪怕如此,现在数码相机的记录还大部分都是有损的,极少能做到无损,毕竟无损的文件动不动就是几十兆。另外一个就是功耗的问题,特别是连拍,对功耗、散热、存储都是一大挑战。

也就是说数码相机的照片文件,是损之又损得来的,跟胶片又相差更远。

这种差距看原始文件很难看出,你要是做后期调色,就可以马上知道差距。宽容度高的相片,其实就是信息记录更多的相片,你可以把漆黑的地方提亮,看到细节出来,死白一片的地方调暗,看到细节。

你说你根本就用不上这些,再说胶片机也不适合现代的数码分享,所以胶片机被绝大部分人丢到历史的垃圾堆去,毕竟没有多少人有这种需要,好的数码相机也可以做到胶片机相近的宽容度,所以玩胶片机的就是情怀党,完美党。

各人有各人的审美,现在女孩ps的照片,脸上没有明暗,白刷刷一片,从立体变成平面,她们倒是觉得很好看,各位看不惯,但流行的正是这种照片。科技时代的确是以便利通用为主流,有时候有些东西,因为太过麻烦不便于普及被淘汰,并非自身不好。mp3把cd机淘汰,靠的不是音质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