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是提高了,可为啥不少人还是不开心呢?

【本文来自《我上学时全国工作六天,现在有了移动支付外卖上门,怎么会是人变更累更穷了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物质生活的提高,并不代表精神感受的提高和健康。心理上的放松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的确,日常用品、电器的价格降低了,但房价、物价、其它费用升高了,人们的经济压力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以前房子有国家单位分配,而现在人们开始过着一辈子还贷款的生活,而职场竞争激烈,随时都害怕哪天稍有不慎失业、没有收入了,还不起贷款,心理的弦总是绷得紧紧的。

第二,职场竞争加剧、工作难度增加、工作时间变长,即便回到家,心理也放不下工作。在以前,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双休日(然而现在绝大部分人也没有),但大部分人做的工作都是相对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体力劳动,要求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精神不紧张。晚上到点就下班,没有过多的工作上的烦恼。劳逸结合,作息规律。而且工作岗位稳定,从上班开始就能一眼望到自己将来退休,不会忧虑到了30岁会怎样,到了40岁会怎样,到了50岁会怎样。

第三,延迟退休。本身就已经心理负担很重,能否在本岗位干到40岁都是未知数,40岁之后的20年到哪儿去求生路都很迷茫忧虑,这下一下子把退休时间延后到65岁,将来弄不好还会延后到70岁。现在很多人的心态是,也许自己这样的健康状态和工作竞争淘汰,活不到领养老金的年纪就要领便当了,即便辛辛苦苦交了40多年的社保,活到75岁,才领个5年退休金就挂了。退休之后身体精神上一身伤病,根本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第四,子女教育负担加重。以前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就能放心上班,放心下班了。现在的学校,把很多本属于教师的本分工作推给家长。上班族带着一身疲惫和压力回到家,还要负责孩子的作业。以前学校资源比较平均,孩子就近分配,按部就班上学,也不用家长接送。现在为了给子女上好学校,还要想方设法买学区房、走关系,每天还得接送孩子上下学。5点就要爬起来。

第五,通勤时间变长。闲暇时间的多少决定着人们的幸福指数。现代上班族除了付出给工作、家庭的时间之外,一天当中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只有3个小时左右,全天通勤时间每增加一小时就要占据它的三分之一。以前城市化水平没现在高,大家基本都住在市区,在市区上班。分配单位或分配住房也能根据距离情况进行安排。那个时候,大部分人甚至还能骑自行车上班。现在随着城市的扩大、房价的升高,人们住的越来越远。通勤时间加起来2个多小时是常事。

这个列表还能罗列很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