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基建导致混凝土用砂越来越少,价格也水涨船高,工程建设原料该怎么保证?

【本文来自《水利局十年间对长江采砂监管失职,检方提行政公益诉讼促纠正》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近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一部分政策其实是有些冲突的,就拿采砂这事儿来说,目前长三角的基建规模很大,但大部分工地搅拌混凝土所必须的砂来源越来越少,越来越难。

从2017年开始,河沙的价格从75元每吨涨价到了目前的220元每吨。而且供应很难保证。一个替代方案是机制砂,但机制砂原料也就是山石或者鹅卵石的来源也由于环保等政策限制而极难大规模供应。机制砂的价格也随之上涨,目前长三角的品质合格的机制砂价格接近170元每吨。而从目前的供需情况来看,越来越倾向于供方市场,可以预见未来十四五期间,随着工程建设的进行,长三角市场的建筑用砂石料越来越紧缺,如何保证供应,必将是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这样一来,从经济角度来说保证工程建设是非常难了,如果继续涨价,目前的定额及建设单价体系面临调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原有的一些科研成果可能具备实施的基本条件,比如拆除旧建筑的混凝土再加工利用等课题。目前的混凝土价格来说,这些课题没有实施意义,如果成本进一步提高,就倒逼施行业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了。采砂业要不要保持,工程建设的原料供应何以保证,其实是一个联动问题。

是不是可以制定政策时加以综合考虑,规划出每年需要多少砂石料,然后规划出合法采砂的区域,或者从建筑规范及标准里制定好替代原材料的实施标准等等。

海沙淡化、建筑垃圾再利用、不需要天然砂石料的混凝土技术等都是方向,以免短期内造成某一环节的严重供需问题,影响整个发展规划。更避免某些人钻政策的空子牟取暴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