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的前世今生(二十一)板门店谈判

大鹏人文我所写的不一定是真理,但可保证绝非谬误。76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为了配合天上的绞杀战,美国的地面部队也没闲着。

1951年8月18日,美军以地面部队发起夏季攻势,主要进攻方向为人民军防守的北汉江东岸艾幕洞至东海岸高城约80千米防御正面。

这段时间的地面攻击就没有什么新的花样了,我简单说说。

8月18日至8月31日,美军1个师和南朝鲜军队3个师对人民军第5、第2、第3军团防御正面实施全面进攻。

9月1日至9月18日,美军1个师和南朝鲜军队2个师再次攻击人民军阵地。

人民军共毙伤俘联合国军4.6万余人,阵地被突入2~8千米,失去土地179平方千米。

为了配合人民军的防御作战,志愿军动用5个军进行有限目标的战术反击,共毙伤敌3100余人,抢占了两军对峙线上的几个高地,改善了部分地域的防御态势。

我方给出的歼敌数字为,在夏季防御作战期间,共毙伤俘联合国军7.8万余人,其中美军2.2万余人。

美军每日死亡统计,1951年8、9两月,美军阵亡合计2115人。

看战果,这次防御作战对美军有生力量杀伤效果非常好,美军仅动用了两个师就战死了2115人。之所以能取得这种效果,是因为志愿军地面部队已经发现了防御美军装甲力量突袭和空袭的好办法,挖洞。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修建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的地道网,他们依托这些工事实施地道战,粉碎了日伪军的“围剿”和“扫荡”。

而到了朝鲜战场,这种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挖洞不是在山上挖个洞就可以的,而是有相当高技术含量的一种工作,这不是开玩笑。

500

根据志愿军司令部制定的坑道工事的建造标准:一个完整的坑道要由口部、主体两部分组成。结构形式有直墙拱顶形、马蹄形和圆形。其跨度和长度依使用要求确定。

坑道工事按用途可分为:指挥所坑道、战斗坑道、屯兵坑道、救护所坑道、弹药物资坑道、交通坑道和其他特殊用途的坑道。坑道内要有完整的通风系统,并通常设置多个备用出口,还设置有闸门,在敌人进入后可迅速封锁。

挖洞都挖的这么专业,佩服!

而朝鲜多山,又非常适合挖洞。

洞里不但能装人,还能装卡车、装大炮,当时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团的常见作战模式就是打完之后立刻钻洞,防备美军的轰炸。

美军空袭时,躲在洞里就炸不着;美军装甲力量集中突击时,照例躲在洞里,他也压不着;等装甲部队过去了,再从洞里出来,打后续的美军步兵,或是从后面给坦克扔一发燃烧瓶。

想想就很损。

这就是你有你的高科技损,我有我的土老帽损,各损各道。

就这样,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创造性地构筑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体系,依托它有效地阻止了以美军的进攻。后来的上甘岭就是这么打得,非常有效。

“夏季攻势”受挫后,美国人也发现这种坑道阵地比较难搞,于是,开始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也就是一点一点打,一个阵地一个阵地的堵窟窿,这次叫秋季攻势。

9月29日,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美军开始进攻志愿军防守的临津江以东至铁原以西阵地(整个战场的西线)。过程就不讲了,没有什么新鲜的打法,就是啃阵地。

到10月18日,打了20天,美军将战线北推了3公里,伤亡2.2万人。

10月5日,东线美军为配合西线的攻势,始向人民军第5军团防守的文登里地区进攻。这次美军在这一地域投入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还起了个挺霸气的名字:“坦克劈入战”。

考虑到人民军战斗力,10月7日,志愿军第68军开始接替人民军第5军团防务。

68军接防后,针对美军的特点,以步兵反坦克歼击组、无坐力炮分队及工兵分队组成反坦克大队,设置反坦克流动阵地。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在坦克进攻的区域内,先挖沟。挖完沟后,不在沟里防守,而是跑到坦克行进区域的侧面先猫着,等你坦克往前开,不打坦克前装甲,专等你坦克开进沟后行动不便时打侧面、打履带,打完之后立刻钻洞。

500

这个图就比较贴切了

经13昼夜战斗,毙伤俘敌7600余人,击毁坦克28辆、击伤8辆。

好的经验很快被推广开来。

在第67军当面,美军和南朝鲜军各2个师在200余辆坦克、14个炮兵营及大量飞机支援下,于10月13日发起进攻。

第67军依托阵地、坑道,还是老套路,组成反坦克分队,设置防坦克障碍物,激战仅3天,毙伤联合国军1.7万余人。

到1951年10月22日,美军再也承受不起更高的伤亡,停止了地面进攻。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字,志愿军在整个秋季防御作战中,共毙伤俘联合国军7.9万余人;阵地被突入6~9千米,失去土地467平方千米。

根据美军每日死亡统计,1951年10月,美军阵亡1762人。

地面攻势打不动,美国人又开始想谈判了。

其实在这期间,美国人还动了不少歪心思。

1951年9月,美国为了急于摆脱在朝鲜半岛的困境,在后续兵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始考虑重新武装日本。

早在麦克阿瑟任远东美军司令时,他就向白宫申请在日本建立一支75000人的武装部队,获得批准,这支名为警察的队伍在朝鲜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还进行了营级对抗训练。美国陆军部经杜鲁门批准把维系这支队伍每年30亿美元的开支列入国家预算。设置一度计划在1952年中旬以前将这支队伍扩充到10个作战师的规模,并按美军标准装备起来。

根据美军战后解密资料披露,在联合国军越过38线北上时,在元山港扫雷的就是旧日本海军人员。

而为了使以上行为合法化,美国决定给它的举动设置一个法理依据。

1951年9月8日,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顾问杜勒斯起草了《对日和平条约》,也称“旧金山和约”。由于条约内协议多项涉及中国国家主权领土的利益,这是一直不被新中国政府所承认的条约。

当年10月8日,美国又与日本私自签订了日美两国《美日安全条约(安保)》。苏联及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拒绝承认。

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媾和激起了二战亚洲受害国的集体不满,印度、缅甸、印尼均表示不参与对日和约的签订,当时完全受美国控制的菲律宾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游行。

更为讽刺的是,日本政府虽然愿意同美国媾和,但是不同意重新武装日本警察,日本国内也爆发了多起抗议游行,东京出现大规模骚乱。日本警察与游行民众发生了大规模暴力冲突,致使至少15名日本民众死亡。

这是个比较错误的决策,这使二战之后美国建立的国际正义联盟盟主的形象大为受损,使其在东南亚地区丢掉的东西比在朝鲜还要多。

在美军夏季攻势失利后,1951年9月17日,李奇微主动给彭德怀发了一封信,对美机“误炸”中朝谈判代表团营地表示歉意。

9月19日,彭德怀复信李奇微,表示中方接受美方的道歉,可以恢复谈判,并提出,应当换个谈判地点。

双方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决定,谈判地点选在文山至开城的公路上那个只有一间草房的板门店。

1951年10月25日,双方代表团车队到达这个不在任何一方实际控制下的谈判地点。

之前的开城谈判用了44天时间,开了32次会议,双方除了达成一项会议议程的协定外,没有取得任何共识。在开城谈判中断了63天后,双方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谈判。

谈判的核心内容是军事分界线的划分,中国的建议是就地停战,就以双方目前的实际控制区域为界。

经过了1个月的讨价还价,1951年11月27日,美国同意了这个方案,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但是,美国在同意该协议的同时加入了一个条款,此协议在批准后应在30天内签字生效。

也就是说,只要在12月27日之前,彭德怀、金日成、李奇微都在这个协议上签字,朝鲜就全面停战了。

就在和平即将到来时,一个新的问题浮上台面,战俘问题。

根据国际惯例,大凡停战,双方都要交换战俘,但是具体怎么交就得双方协商了。你俘虏人家1人,人家抓了你100人,这就不能全部互换了,只能是抓100人的那一方占主动,人家想怎么换就怎么换,谁叫你抓的少呢?

不幸的是,当时被动的正是中朝方面。

但需要说明的是,导致咱们被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志愿军抓的俘虏少,事实上,志愿军抓获的联合国军、南朝鲜俘虏要远高于志愿军的被俘人数,这还是在志愿军在前线释放了大量战俘的情况下。而之所以会被动,是因为在抓了之后又“损失了”很多,具体原因后面你就会看到。

12月18日,双方代表开始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交换各自掌握的战俘名字、数量和目前状况(伤、残)。

美方认为,中朝方面没有诚意,给出的战俘名字数量要大大小于联合国军记录的失踪人数。联合国军记录的失踪人数是11500人,而中朝方面的名单上只有4417人,相差七千多人。

南朝鲜军记录的失踪人数是88000人(其军队前后各个时段总数不过50-60万人,每5、6个人就有一个被俘,这个比例真的很惊人),而名单上只有7142人,差了8万多人。

美方代表在谈判桌上质问北朝鲜代表:“在战争头几个月,平壤的新闻广播每天都是大捷、大胜,到美军仁川登陆前,你们广播公布的俘虏人数是65000人,美国这边儿都有你们官方广播的录音、官方新闻报纸佐证,怎么现在才拿出11000人的名字呢?”

朝方代表无言以对。

事实上,他确实没法对。他难道能告诉美国人,“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在被你们打得向北撤退时先干掉了一批俘虏,在中国人帮我站住脚跟后又虐死了一批俘虏,在后期抓了7、8万南朝鲜俘虏后又强迫他们加入人民军,这样又消化了一批俘虏,所以现在人数才这么点的。”

这要是在谈判桌上说出来,美国人非得扇他两个嘴巴子,然后接着打,这哪是人干的事儿呢?

所以他不能说。

看到如此尴尬的场景,志愿军代表随即出来接话:“志愿军曾在前线释放了成千上万的联合国军战俘。”

美国代表承认,确实有这种情况,但是属于极个别情况,根据美军统计,只有177人。

500

联合国军战俘

想想也知道,你要是被人家俘虏、缴械,回去后会说自己被俘过吗?肯定不会啊,就说迷路了,把枪不小心弄丢了,也不会受到军纪惩罚,反正美国人有的是枪。

志愿军代表随后说道:“志愿军战俘营的待遇十分人道,战俘吃穿甚至比志愿军还要好,每个战俘营都有设有的医疗机构,对伤病战俘进行救治,不存在因虐俘导致的战俘数量下降问题。”

美军代表表示:“根据他们掌握的情报,目前在鸭绿江边的战俘营情况确实不错。但是,这些战俘营在之前北朝鲜军队控制期间,在五个月内就至少有3000名联合国军战俘因饥饿、虐待、得不到救治而死。”

这个情报基本属实,所以咱这边也没话说。

随即,美国提出了他们的方案:战俘自愿遣返原则。具体实施就是在双方交换战俘前,战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愿意或不愿意回国。

美国人提出这个方案,主要针对的就是北朝鲜将大批量的南朝鲜战俘编入人民军,这在当时各方心中都有数。而且很多美军战俘在缴械情况下被北朝鲜军队杀死,也让美国人心中憋着一股怒气。

中朝方面均表示反对,但是美国人表示,如果不按照这个原则执行,那么就无法讨论交换战俘的问题。

不久之后,李奇微通过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美军将单方面执行这一方案。

美国人的算盘是,如果有大量的北朝鲜和中国战俘拒绝回到共产党国家,无疑会沉重打击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心理战的胜利。

12月27日,双方没有就战俘交换问题达成一致,30天的有效期过去了,停战协定成了一张废纸。

从这一天起,谈判双方虽然按时开会,但双方心理都清楚,不可能在短期内达成有意义的协定了。于是,开会变成了走过场,会议时间越来越短。到后期,会议时间从1分钟到半分钟,有一次,竟然创下了25秒的记录。双方刚刚坐下,美方宣布,现在开会,随即又宣布,会议结束。说完起身走出会场。

1951年冬季,除了天上仍在进行的绞杀战,朝鲜地面战场、谈判会场都是一片沉寂,无可奈何的沉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