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隐秘爱好(中)
没人知道,为啥最好的画面,总是流淌着诗意。MV反诗歌,毫无诗意。最烂的画面就是MV,看多MV不要紧,只能接受MV风格就看废了,世间再无美好。MV和小黄片一回事,要么特写,要么绕着身体贩卖什么“身体政治”或者“身份哲学”的那些个谁都搞不懂说啥的那个说个啥的。70年代的那些假正经,还真是将小黄片的一切都给搞清楚了,确实是垃圾,所以小黄片就被砍死了。艺术永远不包括淫秽,小黄片更进一步的确立,艺术必须主动拒绝淫秽的运用。所以要看纪录片,摄像技术的纯粹运用,给定真正的美好。技术没有好坏,技术的运用,有。稀烂的运用就是坏。比如MV。是个人都能拍出这种稀烂。烂大街都不如的,只能是稀烂了。遵循运用的规则,永远与烂无关,运用规则又由艺术所决定的。艺术给定真实,真实是所有人都赞同的。意义没得谈,完全的专业决定论。如果我们无法分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还可以来一个反问,所有的电影都需要吸引人,为什么电影不去MV?显然不会是拍不出或者剪辑不出,那么为什么?只为真实。真实孕育美好,艺术就干挖掘的事情。艺术家其实都是矿工,只是挖掘的对象是这个世界而已。
文艺在世纪末迎来了真正的麻烦,诗歌是否已死?文学是否死了?未来的世界,应该是影像的世界,文艺会被影像取代吗?隐藏在阴暗角落里的文学爱好者会有更尖锐的疑问,大江健三郎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一个文学家?80年代的诺奖就已经不堪入目,还有谁达到了大江的水准?如果我们的底线就在大江,那么文学死了吗?问题就不能问,只要是真正的问题,问题本身就是第一个答案。
所以我们看到网络标准文本那样的丧心病狂,极高的信息密度、极强的文字节奏。完全的接受美学,作者的呈现,读者必须能读懂,否则不是作者的错。大神也去折腾过影像,发现统统不行,信息密度太低,“摄影文学”既损害影像,也损害文本,就一个互相伤害。文字不需要图片,文字附属于图片就成了纪录片。电影是文艺的唯一出口,就这个实验结果。
哈勃太空望远镜给出了一个美奂美轮的宇宙,那些照片是烧掉80亿美元烧出来的。“直出”级的哈勃照片稀巴烂,愣是照着黑乎乎的那个稀巴烂画出一个美轮美奂。有“装修”,就有风格问题,永远不可能所有人都满意。掉头想起库布里克,拿着“赠送”的航天器材,拍出一个《巴里·林登》。火星车就向好莱坞咨询了,身为地球上最大的器材党,航天界真是连张照片都拍不好。搞出个兼顾欣赏的镜头,就拍一个“肉眼视觉效果”。“直出”级的照片就很不错,超过了手机摄像头,火星就那个样子。这种跨界真不稀奇,本世纪以来,最好的开幕式是张艺谋,最好的春晚是冯小刚,拍电影的搞这个,随手的事。器材党的冤家对头莫过于布列松,拿着破烂相机,破烂到旁轴,就拍个大师之作。所以摄影就那么回事,技术不够器材凑,凑到一定程度就消停了。登月用哈苏,空间站就用消费级尼康,中国口味独特,据说佳能、宾得、尼康的消费级都用过。相机都要加固改装,否则立马被宇宙射线击毙。从CCD开始拼装的是卫星相机,什么级也赶不上航天级。镜头还不能瞎用,哈勃的一个接替方案是将侦察卫星的对地镜头改为天文观测,顿时要多变态有多变态的更改设计。
长期存在于网络的就是纯粹个人视角的那种暴露个人隐私的最危险的评论了,风险规避全看影评者的觉悟。依靠这样的原生态,网络一直很好的发挥起荐影指南的功能。网络真正的影评大致是追随自媒体才真正诞生的,开始寻求“公众影评”,电影总要想办法推荐给公众观看。大神遍地走的时代,影评是少数几个毫无建树的网络领域。影评最终跟着自媒体走了,实验终结,彻底失败。最坏的莫过于路径锁定,自媒体文本就一个绝路,任何写手去写自媒体都只能写废。不是写手倒是无妨,抱着废物利用的心态,世界瞬间美好了。粉圈污染了网络,当下网络已经失去参考价值,不再有什么原生态评论了,任何的不同意见都会被粉圈所剿灭。没有被粉圈剿灭的,那是些不看电影乱七八糟的各种“圈”。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网民转,网民绕着流氓转,反正没个正常人类就是了。网络消灭了正常人类,影评只是最后几个被消灭的领域而已。
如果一个观点必须存在,那就应该存在。所有必须存在的皆存在,即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如果一个观点只是应该存在,而不是必须存在,没有存在才是最好的时代。如果一个观点只是可以存在,而又成为了应该存在,这就是任何浑浑噩噩的普通时代。除了必须存在的皆存在,这不叫百花齐放,这叫群魔乱舞。网络的最初,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最好的时代。这个世界从来不需要观点,世界的观点都是直接拉出所有的观点体系,给定所有的观点,其后再进行选择。只有“必须”,才是观点。“必须”以外,皆扯淡而已。
一万个厨子,也摊不上一个美食家;一万个小说家,也轮不到一个小说评论家。几乎所有领域,评论家都是站在顶端的那种凤毛麟角。评论就是这样的艰难。就如报纸上的评论,要么头版头条,要么奔花边版面去找。还是网络好啊,一个网络小说家都能轻轻松松的配上一万个自媒体“评论家”。网络评论的生态链早已崩溃,网络最初的百花齐放只是偶然。任何的百花齐放都只能是一个偶然,从来没有必然过。
普通人看电影遭遇的困惑,一定会被影迷普遍性的遭遇到,任何观影问题都被影迷系统性的解决了。
第一个尺度是观影体验。好片一定要去电影院。影院无法快进,那就开小差,研究起音乐、画面、镜头语言,啥都能研究。好片就是不出戏,第二遍再去研究什么画面去。开小差越多就越烂。
第二个尺度是类型。影迷经常要搞出个“膜拜”,就是沐浴更衣的那种。类型不对胃口,不抱着“膜拜”的态度,真不一定能看得进去。电影有的是办法折磨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折磨得欲死欲仙的,还是没看明白。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就别当个影迷了。这种电影还是别去影院了,膜拜一把,偶尔会膜拜出惊喜,通常是惊吓。任何正常的电影都不应该快进,看完了电影还是会将快进补回来的看全;如果不需要补回快进,那是真的烂片了。
第三个尺度是日常生活的冒险。一无所知的看着电影海报,然后进去,需要权衡就不会有太高的期盼,不烂就是赚。影迷最多的惊喜来源于此。
《命运规划局》肯定不能看,这种大烂片没有引进,实在是影迷之福。没有字幕、关闭声音的看个默片,尤其需要屏蔽马特·达蒙的那张老脸,摄影师以一己之力,扛起了一部“佳作”。电影就是去看出个“好”来,大卸八块的看,总能看出点什么的。《第一夫人》就看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杀手大叔关怀的小女孩长大了,很怀旧。想看表演,去剧场,去百老汇,去任何一个舞台。表演,从来不在电影之中。演技最多的吹嘘大致是《盗火线》,我们不过是记住邻居、记住熟悉的陌生人那样的记住了那群演员罢了,生活就是这样。娜塔莉·波特曼最为失败的表演就是《第一夫人》了,将烂片演得勉强能看。因为没有没有表演,帕西诺和德尼罗才有个精湛演技,根本看不出来,看出来就是他们的失败。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最早的美学是自然美学,最早的电影表演,就是到了帕西诺和德尼罗的时代才给搞定的那个电影表演,自然流派。唯专业与斗鸡眼,才能看出帕西诺和德尼罗的表演。
文艺就如美女,好端端的一个大美女,可以翻个风情万种的大白眼,不可以翻出一个斗鸡眼来。文艺,要么有,要么没有。于电影而言,要么经典,要么稀烂。电影就是一次性,就是个遗憾的艺术。无论拍电影的还是看电影的,早已习惯。生活就是这样,电影不过就是那样。拍电影的负责遗憾,看电影的负责拒绝遗憾。
文艺片评价的两极对立来源于此,只有一个“好”的标准,而没有其他标准。就如我们不能忍受美女的龅牙那样,谁都可以龅牙,唯独美女不可。只是女性,那就无妨,这个世界会充满宽容。
网络小说给出了快进重要性的标准。纯属消遣,看到最后全去看玄幻,看得就是扯淡,不扯就没人看了。玄幻小说无意义,因而可以设定任何的世界观、价值观,统统无视就是了。排除性阅读,不入戏就跳读,跳多了就弃坑。天底下最快的事情是翻脸,其次是翻书,电影的快进再快也赶不上翻书。电影的核心就是叙事,文字的有效信息密度是影片拍马也赶不上的望尘莫及。所以电影需要调动各个方面填充信息密度不足的问题,一定要让人盯着电影看,而不是脑袋里开小差的默默打上一个叉。
真实永远是最吸引人的,电影可以不看,新闻一定看。真实的电影从来是最难拍的,否则网络小说也不会都去写玄幻,没本事和现实挂钩,只剩下瞎吹了。美剧直接以类型划分,每个类型有每个类型的套路,就这点本事了,爱看不看的。香港黑帮片也是这么来的,扯淡扯多了,自己都信了。比如什么国际刑警,仿佛无所不能那样。没了国际刑警的瞎扯淡,港片顿时瘦一圈。港片中拎着西瓜刀的古惑仔真有,60年代已成绝唱,80年代就要去大牢里找了。美剧肯定更厉害,都能搞一个“丧尸”文化演化史了。集大成者就是漫威世界,接受设定就能看,不接受不看。能够看着看着就接受的,必须以现实为模版的有限调整,有个谱的让所有人看。电影是大众的艺术,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就如诗歌是儿童读物,也是成人读物,还可以是老年读物。
《24小时》有个强大的套路,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犄角旮旯的一个小国,开挂的占领白宫、占领国会,占领佐治亚的红山、密西西比的河流、亚拉巴马的农田,新罕布什尔的巍峨峰巅。不好意思,窜戏了,那是路德·金。就是一小撮不知打哪冒出来的开挂的坏蛋,轰轰烈烈的搞了场破坏,倒霉的主角,杰克·小强?鲍小强?或者小强·鲍尔?总而言之,就那个打不死的小强被虐千百遍了。然后大发神威,势如破竹的干掉纸糊一样的坏蛋,故事就结束了。一季一季的往下拍,拍到自己都怀疑人生了,再有人看也不拍了,自我羞愧的拍不下去了。卒。娱乐无止境,网络小说就无止境,“虐主”流是最主要的那个“流”。也给写死了,都奔对称性的“爽文”而去,只看开挂不看虐。“爽文”一爽,爽成“小白文”,成了儿童读物,顿时没了能看的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生态也是早已崩溃的,只是恐龙一般缓慢的传导到小白文也写不下去的程度而已。网络小说就一个闭着眼睛瞎写的水平,对于初中生算是个挑战,高中生就毫无难度了,也就比码农工作难度高上那么一点点而已,真当码农是架构师啊。
电影与影迷无关,每一个影迷早晚都要心底拔凉拔凉的怀疑一下人生,然后接受。靠着影迷吃饭,电影公司全倒闭了,影迷就是电影市场的破坏者。一年交上几百块看电影,一年也不一定能推荐一部电影,大片也不需要影迷吹捧。反而是烂片定义十几次,吓得周围人全不看了,潜在市场损失至少数万元。一定要学会沉默,只要不是烂得无法忍受,就尽量不去说烂。总不能热爱电影,热爱的没了电影。
生活总是宽容的,一群“迷”中间,人畜无害的影迷颇受欢迎,且没人抱怨。上网以后才会遭受伤害。没有观点,就没有伤害,看个电影要什么观点。对于影迷的第一个冒犯来自于《大话西游》的重映,影迷不可能交钱了。1995年是影迷捶胸顿足的一年,破费太多,引进大片就算没有一部没拉,也给看个七七八八,还有乱入的上海电影节等。平均工资600元,顶着酷暑去看38元的《大话西游》?后来电视台没完没了的播放,电视上看着不错,也就一个伪装成电影的电视剧,还不带续集的那种。影迷永远站在大众一边,欠《大话》一张电影票的,不是影迷,不是大众,是不看电影的一小撮网民。也许是看不起,穷。
影迷一边喊着港片稀烂,一边默默的将港片看个遍,不知道看啥的时候,烂片也是可以看的。港片没有文化隔阂,再烂都能看。著名烂片《小时代》,并不存在对观众的冒犯。国外电影就不行了,三观不对就不看。有人喜欢看《小时代》,不管人数多少,总归是拍给特定小众看的,这些小众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必须宽容对待。三观冒犯就看忍受度了,影迷肯定能接受,这算什么冒犯啊,纯属做梦的范畴。《小时代》能看,能看的烂片。就看选择了,关注“能看”的可以去看,关注“烂片”的就不看。至于危害性什么的,那是教育家的领域,影迷不关心。港片可以当成纪录片来看,那些街景总是真实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真实的,渴望、梦想、眼泪与挣扎,欢笑与奋斗都是真实的,不管多么烂的港片,总有这些,没了这些,就没有香港。再烂的港片,都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虽然有可能搞错了方法,撞得一头包。看美剧就不行了,文化隔阂导致了挑剔,看不下去就绝对不能勉强自己,不遭那个洋罪。看片就看个心情愉悦、念头通达,总不能看出个渡劫飞升的觅死觅活吧。
没了香港电影圈,才有香港电影,本世纪才有值得记录的港片。《无间道》是最好的黑帮片,《大事件》是最好的警匪片,《十月围城》是最好的港片。那个稀烂的港片世界,也有经典,不会演戏的经典。
专业评论偶尔提一嘴表演,影迷几乎不涉及表演。评论表演,是对演员的侮辱。烂片都看了,谁还在乎表演烂不烂的。阅尽烂片无数又不能瞎吹,一幅画面能看的地方多了,何必盯着那张老脸去。港片表演天王是曹查理,80余部的高产,统统烂片。一眼,就一眼,看一眼就忘不了曹查理。另外两大实力派一个是大傻,一个顶着大光头、浑身是龙的那张老脸。大傻不用演,生活就是演戏,演戏就是生活。光头也不用,本职工作社团大佬。别人拍电影叫演戏,光头拍电影叫纪实。不用演技的也不少,武打明星无演技,打得好就是演得好了。强森、施瓦辛格、史泰龙,永远面瘫脸的卖个肌肉,其余皆属多余。杀手大叔也是典型,不可以有演技,真实就是好。《喜剧之王》就是矫情,曹查理不是演员,混口饭吃,然后无影无踪的返回到繁华的都市。想起港片,曹查理的那张老脸,必然浮现在眼前。什么叫演员?这就是了。所有烂片忘光光,留下一个曹查理。
没有演技的港片是三大天王加三大天王的天下,徐锦江、任达华、黄秋生,贡献了最多的烂片。查理大师是天王之王,占据最恶心港片的半壁江山,三大烂片天王联手奉献出的恶心,刚刚追上大师。另外三大天王是除了张学友的三个货真价实的天王,一眼,就一眼,出戏了。毫无挽救余地的出戏到字幕、到灯光亮起来。多拍拍,就好了。新世纪的港片,全是演员了。第一个演员是张国荣,看着银幕上的张国荣从青涩到娴熟到去演技。表演都是从舞台开始的,刷新演技标准的是苏联电影与好莱坞,那个真实。《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演员绝对配得上“功勋演员”勋章,电影与演员密不可分的相得益彰。中国老电影的浮夸真不是原创,欧陆传统。张国荣是好莱坞标准的第一个香港演员。
我们可以忘记周星驰的喜剧片,记不起啥了,总是很难忘记那些攥着菜刀、拎着板砖的小人物,那就是表演。林雪、吴孟达,代表了港片中的小人物,与所有的配角,没有演技就饿死了。后来,谢霆锋与黎明共同为港片画上句号。《十月围城》,作为小人物的谢霆锋死死抱着大腿,真是在用生命去拍戏。不是小人物的黎明,惊艳出场。上一次港片的惊艳,还要去翻张国荣的电影。没有市场就没有电影,影迷无能为力,目送港片的灰飞烟灭。
主打恐龙的美剧《史前新纪元》,斯皮尔伯格制片,一季死。迄今最好的美剧科幻片,品质向《侏罗纪公园》看齐。所以看电影永远是最好的,不用痛心疾首的好容易出个剧集,瞬间击毙的无语凝噎。只要电影放映就行,死不死的都不影响影迷将片子找来看看。
没有标准的评价都是耍流氓,影迷标准是普通人视角。真正的推荐建立在确定性之上,必须八字不合的偶然情况下,也不能被人骂电影、骂推荐。确定性是很难的事情,大多是次一级的打上类型片的标签,不考虑八字的推荐。最多的评价是一般,不一定能值回票价。下一档是吃饱了撑得也能看,烂片中的好片,消磨时光总是可以的。然后统统是烂片大军。电影品质是最主要的评判基础,再好的品质也可以稀烂的效果。倘若真想去看品质,电视台没完没了的广告一定能满足任何品质需求。
评论由评论者决定,评论有效性由受众决定,两者共同构成意义体系,评论对象只是意义的中介。传统影评中,评论者与评论对象构成单向度,评论者的权力太大了。网络打破了评论生态,构成完整的评论体系,模拟了学术体系。两人皆看过影片,两个评论者与影片构成三方,评论者-评论对象-受众的完整评论体系构成。不看电影不需要理由,看电影必须要有理由,推荐别人看,必须给出合理且必要的理由。
影迷将经验体系引入评价系统,虽然品质是基础,但是观感决定论。喜好度的核心是冒犯度,不冒犯的片子,再烂都能看。烂片多多少少的一不留神的冒犯观众,否则也拍不出稀烂的片子了。最严重的冒犯一定是好片,甚至可以推翻世界观,因而要有文艺功底、要有苛刻的电影品质评估。好在这类片子都是经典,不是经典就是稀烂的两分法。喜好度没标准,无法预期自己会在哪部影片中突然被感动,这种感动正是促使影迷成为影迷的动力。自己都测不准,更不要说别人了,因而只能给品质,品质越好越容易出感动。看个烂片都会有感动的,偶然冒出个片段,瞬间感动的瞬间的去。浮光掠影,寂寞人生的自恋,自己将自己感动一把。
文艺片最难定义,接受美学的范畴。一部电影,并不仅仅是电影的赋予,也可以是观众的定义。《大话西游》就是这样莫名其妙的走红的,观众再定义。影迷推荐对象是上到八十的老先生,下到五六岁的小屁娃,讲究通杀,哪里有空专研个文艺片。唯一需要虚心听取的就是阿姨的意见了,女性总是最宽容的,求个不反对就行了。除了娱乐片,文艺片依然是看得最多的,只是通常将许多片子强行剥离出文艺片罢了,文艺是比娱乐还要主流的那个类型。黑泽明都可以当成文艺片来看,不管《七武士》带着战争、历史等诸多标签,本质就是个文艺片,所以没法看的那个稀烂。跨类型的接受度永远是最小的,不爱看娱乐片的,只有最好的娱乐片可以放心的推荐,此外皆为垃圾片。恐怖片例外,越是好片越没法看。文艺片存在着最多的感动,大抵是烂片式的自恋,委实无法推荐。
有着严格定义标准的是战争片,最好的都在国产老片与译制片中,尤其是苏联战争片。走过战争的人们,给出了最好的战争片。当下标准的战争片,就是老三样的大兵、《黑鹰坠落》与美剧《兄弟连》,《铁路敢死队》领先好莱坞30年。美剧《伊拉克战记》可以当纪录片来看。现在的战争电影并不重要,战争纪录片是了解战争的最主要的渠道。战争片爱好者沙里淘金也淘不出个啥,套路化严重,拍的不是战争,拍个寂寞而已。宁可看光国产老片、苏联老片,宁可看上十遍《兄弟连》,也别瞎看战争片,总有恶心,恶心坏了的那种恶心。一个两个的恶心也给忍了,总有无数的恶心隐藏在战争片之中,最烂莫过于战争片了。真实,不容篡改。哪怕电影,都不行。
论瞎拍,以前是台湾,现在是韩国。卖个游戏拍得宣传短剧,其战争规则的遵守,都甩韩国电影18条大街。蜚声世界的横店制造真是算了吧,没有游戏,有游戏心态,就拍个胡说八道,咋滴?这还真不用评论了,人人都知道的瞎扯淡,毫无负面影响。恶心就是伪装成真实的虚构,好莱坞费了那么大的劲去打造电影的真实体系,真不是钱多人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苏联老片,那是真的经典,完全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横店的源头在小品《主角与配角》,当时就有争议,不可以出现叛变的台词。舞台与生活存在物理隔离,一眼看去,朱时茂与程佩斯纯粹演个小品顺嘴来一句。网络时代的军迷有的是闲空扒拉叛变的问题,十个手指头都太多了,忽略不计的那种稀少。饱读回忆录的也跳了出来,基本看不到记录,与小鬼子是死仇,根本就不会往叛变的方向去想。经验模式有了,那时候就不存在叛变问题,提出这个问题就是错了。反而是反特任务繁重,颇多历史记录。这就说明当年反对小品的意见是对的,拎出一个子虚乌有的话题确实有其不妥。判断标准是价值,文艺价值与现实的折衷,必须要给文艺一个生长的空间。标准之下,才会诞生《亮剑》,可以合理的虚构。谍战片也曾大行其道,这段历史不可或缺,谍战电视剧都能很好的吻合经验模式,反特固然艰苦,最终还是胜利的。描述重点在斗智上,没有硝烟的战争,战斗不是主流。国产谍战剧写得认真,拍得认真,展现了国产电视的基本素养,很好的模式。柳云龙与孙红雷给出了最好的谍战片,也是最好的国产电视剧。
横店模式就如网络小说那样,先拿个模式一套,保证不犯方向性错误;然后虚构的没谱,一亿鬼子就这样被击毙了。爽文流就是烂片流,照这个标准去拍,凤毛麟角的好片就是没啥冒犯之处的捏着鼻子能看的那种烂片中的好片了,上限就在这儿,流派决定论的。网络小说没法影视化,不去大动干戈的修改根本不能看,硬伤太多了。就如一篇小说,浓缩成一首诗歌,谁有这个本事?有这个本事的也丢不起这个人。将一首诗歌写成千万字的网络小说,那是闭着眼睛都能写的毫无难度了。主观性的运用对于小说来说也是慎之又慎的,对于电影更是这样。流行需要主观,价值却只存在于客观之中。连个相对价值都给不出,这样的电影肯定稀烂。主客观的运用是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艺术规则,一群基本功稀烂的,就别指望拍出好片了。印度歌舞片称雄地球,论起歌舞片,谁都想不起印度,一部能看的印度歌舞片都没有。拍个MV,就当自己是导演?这样说来,饭桶也能当导演了,饭桶能当美食家,为啥不能当导演?
任何伟大诗人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无法剽窃、无法篡改、无法瞎用。穿越回去随便抄诗的套路永远不存在,每一首伟大的诗篇,都是作者的一段人生,去剽窃这些伟大的人生,而不被人发现?这是在侮辱读者,还是在侮辱诗歌?或者这个世界就是听凭几个不知道哪个旮旯蹦跶出来的变态,肆意欺骗与侮辱?这是小觑天下英雄,还是小觑这个世界?狂妄如斯,如斯狂妄,老老实实窝藏在网络里写个穿越不是挺好的,一定要蹦跶到影视上恶心公众?文学从来有模仿无剽窃,想剽窃也无从下手,文学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很多时候都是依靠这种独特给识别出来的。只有小说才会有剽窃的麻烦,就是个抄而已。
历史类型的战争片无法评论,往真实上一套,全是游戏套路。《勇敢的心》大约是孤独的唯一了。真要看古典,还是看玄幻吧,《指环王》挺好的。战争片必须有限真实,大兵给定真实的边界,战争的残酷到此为止,不能更真实了。美好可以无限真实,丑陋与罪恶皆不可以。战争片也必须有限真实,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军教片这个物种,就是军事科教片。倘若觉得战争片看的不爽,去看军教片吧,保证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军教片观众,就别来凑电影这个娱乐为主的热闹了。
经典老片都有着严重的观感体验的问题,就一个缓慢的节奏就能将快进键给按没了。必须要足够的无聊才能去看。《魂断蓝桥》是经典,是个人都见多识广了,看不看都无所谓。影史上惊世骇俗的技术突破,在今天都被用烂了,完全看不得。卓别林的默片肯定能看,只是又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人畜无害的能看,也就《音乐之声》等狭窄的类型了。或许还有作为童星的秀兰·邓波尔,开心果,影史的经典形象,照单全看。普通人看经典就是在消灭经典,相见不如怀念,说的就是电影经典。电影,还是从1994年看起比较合适。国产老片真没问题,能找到的都可以看,哪怕古董到《乌鸦与麻雀》,都能当成历史来看。50年代的国产老片还有一个时代品质的问题,观感非常新鲜,也很有电影的品质,非常有味道。
只是拍电影,只有扑街的命,就如靠卖票养不活足球队那样。所以电影就这么回事,永远不温不火的一年冒出来一两部好片就是丰收了,一部找不出也不稀奇。必须降低技术难度,不给便宜到是个人就能拍的程度,电影永远是艰难的。香港电影瞎拍的套路纯属偶然,况且瞎拍时代无经典。除了几部引进港片,除了银河映像,此外港片经典,90年代为零。又不可能评价好莱坞是一个标准,到了港片又是另一个标准,一样的苛刻。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啥都不是。《罗马假日》都要打个问号,港片也来比比?银河映像也就拍黑帮片的命,拍其它类型,泯然众人的那个稀烂,想要看个烂出个花来都不行。
娱乐片的判断标准是闲空,消磨时间的基础挡是能看,能否值回票价就再说了,可以打发时间就可以了。下一档直接跳到好看,值回票价,有空就看,错过拉倒。其后是抽空去看,赶在档期结束前看看,总能抽出空来。能够看个心情愉快,值得抽空了,让自己开心一下,永远是奢侈的。推荐级不看就是亏。影迷标准是一个倒叙,只有推荐与不推荐两档,推荐就是随便看。不推荐才会继续划分,以时间判定的是否针对性的推荐了。烂片就是彻底别看的那种,公园里发呆都比看烂片强。看个好片的需求真不强,消磨时间才是主流,影迷必然备有一个庞大的消磨时间的影片库,不烂就是好的娱乐片就是主要推荐对象。再烂的片子也是看人的,什么样的烂片都会有人看得津津有味,影迷就是这种烂片爱好者。推荐好片委实困难,推荐尚能看看的大烂片,那是一把又一把的如数家珍的强力推荐去了,保证每一部都烂出花来的那个稀烂。比如《命运规划局》,比如库布里克的所有片子。
真正的稀烂是总有本事将观众当场击毙的那种稀烂,观众总是惊魂未定的滚出影院,小小的怀疑一下人生,然后灰溜溜的滚回家,瞬间忘记去过电影院。所以,最烂的影片都是没名没姓的,观众连片名都给忘得干干净净。《七宗罪》有过这种描述,小警察只记得第一次开枪,因为同事中枪,只记得肾上腺素飙升,一切都是慢动作。于是遗忘,怎么也想不起死去同事的名字。
《英雄本色》的无限子弹模式导致吴宇森主要拍烂片,不可接受的影片设定。不信的就去数数杀手大叔的弹孔,一发不多、一发不少,《黑客帝国》更是制造出子弹时间概念。喊个好,那要配得上才行。弹孔有一个散布,只是谁都不可能看个电影,回头就去研究《弹道学》。表现了真实就可以了,越真实越不会引发出戏。毕竟枪械专家也会看个电影,一眼看穿散布,不合理就瞬间出了戏。电影需要非常非常多的模式的支撑,在无限子弹与精确计数之间就有虚构的空间,多打几颗子虚乌有的子弹真不是个事,这个“适度”就是一个模式。没有恶心,没有“硬伤流”的过分虚构,没有三观不正,统统在“适度”以内,这样的娱乐片怎么也要给一个能看的评价了。标准已经很严格了,只要流畅度跟得上,立马成了值回票价的好片了。下一档的抽空去看就要增加出戏度,不可以随随便便的出戏,没啥值得一提的出戏,不破坏整体的流畅度,必须抽空去看的好片了。最终的推荐级又多了条件,要有一些拍得好的地方,没毛病的电影闭着眼睛瞎拍就行了,不给出一些叫好的片段,那是万万不能推荐的。套路大师的《24小时》,都有一个分割时间的卖点,只有套路就没观众了。网络小说根子不正,抄袭与模仿太多,而这些套路主要来自网络小说以外,“断供”立即扑街。最初的网络自发产生创新机制,然后被网络公司当场击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网络成功的创新终将反馈进现实,从现实转移进网络的创新失去以后,意味着永久失去,并不会重新在现实里寻求创新。创新这种事情,本身就意味着失败了,网络已经展示了这一点。网络摧毁创新。又一个司空见惯的马太效应而已。要么有,要么没有,啥都没有的那种没有。
影迷的判断体系实际上是三重检验,外加专业矫正。第一个尺度是恶心度,不烂就是好。第二个尺度是流畅度,第三个尺度是精彩度。向人推荐的时候,立即转变为以闲空为主的灵活运用了。电影的评价体系完全动不得,无数补丁打上去,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就那样了。推荐完了再加个人建议的补丁就齐活了。必须要将公共评价与个人评价区分开来,前者主要由客观性构成,后者是完全的主观性。就如我们再不喜欢寡然无味的《阿甘正传》,也不能否认是经典;丝毫不接受沉重,也不能否认《辛德勒的名单》。恐怖片永远不推荐,谁在乎《沉默的羔羊》是不是经典的,看啥不好,去看变态。看完以后,打量一下四周,热爱厨艺的男人,也许是居家好男人,也许是个大变态。这让单身狗情何以堪啊,不下个厨房,难道饿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