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时,美国为什么不对中国下手?非要等到2018?

从美国视角来看,1986-1997年,甚至到2001年左右,中国政权崩溃的可能性都相当于80年代后期的苏联,崩溃的破坏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有100种方法对付中国,而战略导弹轰炸是最不经济的一种——即便成功率也不错。那时中国有本书叫《黄祸》,美国有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再往前还有一本书预言了这两本书的结论——1988年尼克松写的《1999不战而胜》。我摘录几段来看:

500

 

500

500

500

500

再摘录一段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隐喻:

500

这本书写于苏联解体前三年,作者是一位美国前总统。想到这两点,你就能理解,在整个90年代前期,因为苏联解体预言的应验,美国和西方精英对的制度自信会达到什么高度。

实际上,在美国担当唯一超级大国的头十几年间,西方精英对软力量的信心甚至超出硬实力的对比——俄罗斯还保持了相当数量的核武器和三代战斗机,中国在80年代初试射了洲际导弹。不言而喻,无论从什么立场出发,战略思想都必然基于“扬长避短”这个基本原则。在软力量已经推倒一个超级大国,中国体制也看起来岌岌可危的时候,美国有什么必要性对中国动武呢?如果说苏联解体提供了什么“机会”,那在当时看来,这显然意味着一鼓作气,用类似的战略方式推倒中国的机会。毕竟中国比苏联更落后,人口压力更大。

今天,大下岗、农村抗税、中央政府入不敷出的记忆都渐渐远去,放眼全球,我们知道中国崛起相对抵消了西方的硬实力,欧美社会自身的矛盾则大大削弱了软实力的自信。从这样一个视角回顾20世纪的战略选择,即便我们知道要考虑到历史局限性,也往往会把补充的历史数据限于硬件方面,而忽视了软力量对领导人的影响。所以知乎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500

进一步说,现在中国固然在硬力量方面得分不少,但软力量方面并没有实质性进步(是否退步尚待讨论),只能靠西方自己扣分来改变局面对比,这一点依然是中国社会最值得忧虑的方面。

或者说是孕育最大希望的地方。

(作者:任冲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