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橘财经】消费时代:石头科技、科沃斯与戴森的错位竞争

大家好,我是大橘财经徐喆。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这种超无聊的经历:放学回到家蹲在马桶上,闲着没事干抄起手边一瓶洗发水开始反复研读瓶子上的原料表。Emmm...没干过的在弹幕上自我反省一下。

那个时候,除了蹩脚地辨认那些高深莫测的化学名词,你是不是还幻想过,如果能把生意做到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需要,那该多好。

说得更直白一点,大家小时候应该都做过这样的梦:如果这世界上每个人都能给我一块钱,不仅他们没什么损失,我还能身家数十亿。哇塞,这也太爽了好吗!

虽然话有些糙,但其实生意经就是这么来的。

从吃穿用度,到衣食住行,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已经从“咱家啥时也能有”,变成了“咱家现在还缺啥”。

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潜力面前,中国人的需求被最敏锐的捕捉、最快速的满足,新的、巨大的市场不断孕育和成长,中国人剁手的心持续躁动。

从这期节目开始,大橘财经将带大家观察生意经,并从中国人消费升级的视角,发掘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如果有心,兴许还能在理财投资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

今天我们聊聊吸尘器。

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在1901年诞生,到上世纪80、90年代,在英国普及。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吸尘器并没有多少升级。

因为尘袋一定会被小灰尘颗粒堵住,所以缺点始终是——使用越多、吸力越小、效果越差。

所谓,“越用,越没用”。

于是,已经快40岁的英国人詹姆斯·戴森突发奇想,把“气旋分离器”,应用到了吸尘器上。

这个灵感来自于他当时工厂里的“工业除尘机”。

在除尘机的结构里,内部空气因为快速旋转,用离心力把灰尘向外甩出去,不仅方便集尘,也不再需要尘袋。

这样,传统吸尘器“越用,越没用”的局面就被改变了。

然而,对这样的新技术,饱和的欧美市场并不感兴趣。

在融资和代工都需要“白马王子”的时候,戴森在这些成熟的、 发达的市场里四处碰壁。

1984年,戴森艰难推出了首款正式机型G-Force。但那时,传统吸尘器还是霸主,在既有利益的驱动下,只想着维持现状的业内人士都不愿意与戴森合作。灰头土脸下,1985年,戴森坚持把机器带去了家电帝国日本。

终于,事情迎来了转机。

回忆这段岁月的时候,戴森强调:从日本赚到的钱,维持了他们在英国的研究和开发。

不仅大卖,戴森吸尘器还凭借超高的价格,在日本打造出富裕家庭专属的产品形象。也就是说,拥有一台戴森,你就是有钱人。

1993年,戴森回到英国销售。虽然定价比对手贵了一倍,市场反应却仍然不错。

这使得戴森在1995年就实现了430万英镑的利润,3年后扩大到了2430万英镑,足足5.6倍。

到了本世纪初,戴森已经顺利拿下了欧洲市场,还借助着《老友记》的流量,成为美国人的时尚之选。

“除了披头士,我还想不出有哪个英国人取得了这样的成功!”戴森自己也有点飘了。

回到中国,当时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戴森。原因很简单,穷。

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家电、汽车如火如荼地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2006年,戴森先在中国试水,投放的产品却不是吸尘器,而是公厕里的干手机。

这肯定没成功嘛。


到2012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6年翻了一倍多,可投资资产在10—100万美元区间内的中等收入群体突破了千万。

于是,本世 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头,许多解决了“有没有”的中国人,开始琢磨用的东西“好不好”。

此时,戴森觉得时机到了,他2012年年底飞到了上海,亲自带货戴森吸尘器和无叶电风扇,价格高出行业近10倍。

很快的,第二、第三年,戴森业务规模每年翻3倍。

2016年,戴森在华营收57亿,同比增长百分之244。仅仅4年,中国市场就占到四分之一。

进而到了2017年,在中国人的买买买推动下,戴森在华营收突破了百亿。

可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同时也是贪婪的,人对懒惰的贪婪更是无止境的。

拿着戴森吸尘器,刚开始还挺有优越感的,时间长了,手就酸了。

下班后瘫在沙发上的打工人们啊!打扫卫生了解一下?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降维打击来了。

于是,本世纪初,扫地机器人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从功能的实现上看,扫地机器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是“扫到哪儿算哪儿”,

然后是“先扫到这儿,我回去充个电”,

到今天终于实现了“你啥也别管了”。

借助视觉、激光传感器的应用和升级,扫地机器人在算法的支持下,成功摆脱了“智障”的标签。

从价格上看,扫地机器人刚出现的时候,尝鲜价可以达到2000美元之巨,直到今天,扫地机的价格终于降到了1、2千块人民币以内,真的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当中不得不提的是一家叫iRobot的美国企业。

虽然1990年就成立了,但他们直到2002年才开始做扫地机器人,并且很快就在全球大卖,销量超过3000万台。

不过,作为一家美国上市公司,iRobot虽然一直把生产外包给中国制造商,一直号称中国人消费升级的意愿很大,却一直不愿意提自己在中国区的收入。

2019年,iRobot中国地区收入占比仅为百分之7.9。

一是直男审美,二就是贵。

在中国,最老牌的扫地机器人企业叫科沃斯,一路从吸尘器贴牌代工,转型为自主品牌。

从2016年开始,科沃斯的收入每年都能上一个大台阶。

到2018年,科沃斯销售额已经接近60亿,只略低于iRobot,在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占率超过百分之35。

而且科沃斯的收入一半来自海外,几乎与iRobot能够分庭抗礼。

百分之5,这是当时扫地机器人在中国家庭的渗透率,可这也足以看到整个扫地机器人市场的潜力,一片蓝海。

有着IoT决心的小米自然也加入了进来,一手扶持了石头科技。

在小米的招牌下,石头科技没有自建生产基地,制造完全委托给了欣旺达,资产非常轻。

这给了他们底气,价格上极为大胆。

2016年9月,石头科技和小米定制了“米家智能扫地机器人”。从米家品牌“性价比”战略可知,他们的毛利率一直非常低,甚至长期不足百分之20。

这种低水平的造血能力,不要说跟科沃斯相提并论了,就是跟行业平均水平都差距不小。

好在当时石头科技研发团队不足百人,员工总数不足200人,活下去不成问题。

可谁也不想一直做他人嫁衣,一直做打工人。

2017年下半年,石头科技觉得准备好了,开始主推自有高端品牌“石头”,半年后,又推出自有中低端品牌“小瓦”。

幸好,从2016到2018年,3年时间里,石头科技营收增长15倍,突破30亿元,净利润增长28倍,突破3亿元。

毛利率从米家时代的低水平,一路涨到去年年底的百分之36。

这给成立了不到6年的石头科技冲刺科创 板的信心。

今年一季度,刚刚上市的石头科技,其毛利率首次反超科沃斯,并在三季度末领先10个百分点,达到百分之51。

市场大呼意外,直接把石头科技的市值捧上600亿,不仅远远甩开iRobot的160亿元,更是比国内老大科沃斯还高出200亿元。

没有永恒的公司,只有时代的企业。

戴森改变了吸尘器的结构,拥抱了巨额利润。

可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他终归没有改变我们打扫卫生的形式。

扫地机器人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巨轮,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升级,革命了清洁卫生的形态。

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如今,扫地机器人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扫地,有一些还能拖地。

甚至,会自己倒垃圾的产品也已经出现,价格也逐渐降到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水平。

极低的成本,是高科技商业化的终极手段。

凭借庞大的供应链、产业链,中国企业用低成本迎接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

科沃斯、石头机器人等一大票中企在新的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利用这些优势做大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他们将怎样继续给消费者和投资者更优质的产品和回报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