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普强“弃集采”后业绩首降,国产替代令跨国药企进退两难

500

  跨国药企中国区业绩“变脸”。

  作者:雷公

  来源:健识局

  全文1801字,阅读需5分钟

  药品集采对进口原研药的影响越发明显。今年各大跨国药企三季报里,中国区业绩迅速“变脸”。

  近日,辉瑞公布第三季度财务业绩,全球收入为121.31亿美元,同比下降4%。其生物制药部门在第三季度实现了4%的增长,达到102.15亿美元。但是,普强的收入却同比下降了18%。

  辉瑞普强是辉瑞非专利品牌和仿制药部门,今年三季度销售额仅为19.16亿美元。辉瑞方面解释,受立普妥和络活喜未进入药品集采的影响,普强中国区业绩出现下滑。

  这是普强的立普妥、络活喜在退出集采后,首次披露销量同比下滑。2019年国家药品集采启动之初,普强这两款明星品种因降价幅度不到位,而未能进入集采之列。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判断,辉瑞凭借强大的营销能力,或许能在院外市场赢得另一番天地。据辉瑞2020年中报显示,受立普妥和络活喜的推动,普强中国收入增长了17%。

  普强的业绩增长在当时引发药品集采“中标死、出局生”的行业讨论,并直接导致了今年8月,第三批药品集采上海开标时,辉瑞、默沙东、诺华、阿斯利康、礼来等多家跨国药企的26个原研药品种并未选择降价,主动放弃集采市场。

  不过,辉瑞三季度的表现证明:随着药品集采进入常态化,未来医药市场上,跨国药企进口原研药的收入将彻底摊薄。

  销售受药品集采影响

  大批进口过期药销量大降

  因药品集采而销量受到影响的跨国药企,绝不仅仅是辉瑞。

  赛诺菲在第三季度业绩公告称,波利维、安博维和亚莫利三款产品受药品集采影响,销售额分别下降64.1%、37.8%和44.4%。而赛诺菲中国市场第三季度整体收入,也同比下降8.9%,为7.75亿美元。

  阿斯利康的集采品种易瑞沙前3季度销售额为2.01亿美元,销量下降40%。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利康披露:未中标品种倍林达、可定和洛赛克的销量也在新兴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药品集采的背景下,进口原研药已逐渐失去了公立医院市场份额。按照国家医保局的部署,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正是中国医保实施战略性购买的重要“筹码”。

  此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刘国强初步预估,目前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如果可以替代原研药品,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医保费用数百亿元。

  事实上,早在2018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到“促进仿制药替代使用”。

  这一政策推出,不仅加速了一致性评价的改革步伐,也让医疗机构大规模使用过评仿制药找到了政策依据。纵观目前医药市场的表现,今后仿制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原研药的优势也早已不复存在。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市场不再是大批进口原研药的“利润奶牛”,今后将被同质价优的仿制药瓜分市场,利润将会被摊薄。

  拜唐苹销量增长40%

  依然难抵降价的损失

  尽管进口原研替代已成大势所趋,那跨国药企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11月8日,拜耳处方药全球总裁Stefan Oelrich在第三季度财报会上表示,拜唐苹降价后,其销量从年初开始增40%。他认为,中国市场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因此不久就会实现正向增长。

  今年1月的第二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中。拜耳将50mg阿卡波糖“拜唐苹”报出了5.42元/盒的价格,降幅超过90%,这一降价举动也导致华东医药直接出局。

  拜唐苹在实施集采之前占据口服降糖药市场份额67.07%,年销量大约在40-50亿元之间。尽管今年以来,拜唐苹的销量增长了40%,但相比于90%的降价,目前年销售额还无法恢复至集采之前的水平。

  尽管如此,Stefan Oelrich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药品集采中选药品是拜唐苹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了能在糖尿病领域保持营销优势,提高销售团队的工作效率。今年8月,拜耳就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dorzagliatin与华领医药建立战略协议。

  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拜唐苹的利润下降,但跨国药企必须承接新品才能拿出利润,维护现有的销售团队,等待下一波市场格局的变化。

  跨国药企在市场推广以及渠道上有很强的能力,但药品集采已是中国医药行业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公立医院仍是国内最大的市场,业界人士认为,跨国药企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尽快加入药品集采,否则将会失去市场先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