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品分析避坑手册(一)

这是一米风声的第五篇原创

竞品分析很简单,几乎每一个人在比较决策选择的时候都会自然的进行竞品分析;但是有商业价值的竞品分析是不那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产品新人而言,前进的每一步都有无数的坑与无数的雷。今天心血来潮,写一写避坑手册的第一小节。

(一)主观

这个坑一般出现在-1~0岁产品的同学走向产品的路上。对于很多同学而言,看了很多文档之后,开始输出自己的文档进行练习,在自己对产品深度使用的基础上,比较产品的功能,给出自己的改进建议。然而,多年的用户角色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由于基于用户的观点,这样的文档作为体验报告与体验分析是恰当的,但是与竞品分析还是区别不小。

(二)缺少目的

背景、各方面对比、建议、总结,这是比较常见的流程框架,然而这里埋藏了一个巨坑。

在完成第一行字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需要写这篇竞品分析?”是要加深自己对产品的认识?还是为求职做准备?总应该有一个理由。同样的,竞品分析也是在某种原因下的需求,而这必然要求同学根据某种目的来进行竞品分析,得到结论来满足这种需求。

(三)结论没有优先级

产品同学将文档写完,仔细回味一下后会发现:“诶?这几个产品怎么有这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不至于作为新手的我都能看出来的问题,那么大一个产品团队没人能看出来吧?难道我的洞察力真的这么强?”

工作文档与学校内的文章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价值。对于校园内文章的深究,一般是“创新在哪里?解决了什么问题?”。对于工作文档,由于行业、市场日新月异,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如牛毛,略有疏忽便是万丈深渊,企业优先级最高的问题是怎么活下来,所有的工作都要为这服务。因此竞品分析中,解决问题的优先级也是这样,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要一并解决,也不是所有的功能都要跟进,有些无伤大雅的问题甚至永远都等不到解决。

(四)死抓页面设计

可能一些同学读过乔布斯的传记,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对他的经历有所了解,对他调整像素点等等追求细节的故事印象深刻,对此的建议是:可以学习,不能模仿。产品同学需要了解UI与UX,但是也只是个负责产品的人可以对页面、交互等持有保留意见,但还是不要随意地去做“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抓准需求,理清流程,设计好功能更加重要。

(未完待续)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