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抄袭韩服?思密达又上头了

  最近“汉服与韩服谁影响了谁”,让于正着实又火了一把。

  事情起因是,11月1号,国内漫画家“old先”在推特发了一组中国古风混搭主题的插画。

  画中人物着烫金花样的古袍、头戴明朝官帽,手持折扇或长剑,腰上挂着中国结玉佩,既新颖又中国风满满。

500

500

  结果就有韩国人蹦出来,说这是韩国文化。

500

  于是,于正在ins上霸气回怼韩国网友,并直指出韩服一直沿用的就是明朝服饰。

  这件事,让明朝服饰和于正一起,成为舆论的中心。

500

  THE 

  FIRST

  到底是汉服还是韩服?

  国内漫画家“old先”回复说,早在中国《明代——绢本蓝氏画像轴》里就有了立领、直檐大帽的服饰元素,自己的创作灵感是来自于汉服而非韩服。

500

500

500

  辣么,韩国的同学为啥韩服和汉服傻傻分不清楚呢?

  朝鲜人崔浦曾说:“盖我朝鲜虽为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国。”

  中国的汉服文化源远流长。

  汉服,不是仅仅指汉朝的服饰,而是整个“汉民族传统服饰”。

  是记录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的传统服装和服饰体系。在汉服身上,能看到汉族染、织、绣等30多种杰出的中国非遗工艺和鲜活的传统美学。

500

  在不同的朝代中,汉服也凸显着不同的特点。例如唐朝思想较为融合,女性梳髙髻,上着窄袖短衫、肩披红帛,下则著曳地襦裙,袒胸露臂,艳丽多姿。


500

500

  男子服饰则以圆领交领、窄袖的袍衫为主。头饰则以幞头为主。

500

500

  而朝鲜一族,有史以来就与中华民族密不可分,文化生活自然也受到汉文化很大的影响。

  唐朝女性爱梳的双鬟望仙髻,在李氏朝鲜末年,还流行于皇宫的妃子们中间,演变为了双鬟木质假髻。

500

500

  韩服形成于朝鲜李氏王朝,刚好对应我国的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明朝就成了周围国家中的“扛把子”,对周边的诸多小国有着极大的威慑力。

  当时高丽正值新旧王朝交替,李氏王朝的开国君主李成桂为了谋求明朝的支持,便派遣使臣出使大明,求朱元璋赐其国号。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赐给了他们新国号“朝鲜”。

500

  明朝时期,朱元璋根据汉族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也就是现在的明制汉服。

  而李氏朝鲜建立之初没有自己的衣冠体系,曾多次上请朱元璋“赐服”,但每次都不得而终,无奈之下,李成桂便颁布“袭大明衣冠,禁胡服”,从此拉开了韩服仿制汉服的序幕。

500

  靖难之役时期,建文帝为了拉拢朝鲜,才首次对其赐服。

  不同于前朝的是,明朝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形制款式“立领”。这也是后来韩服式衣的基本样式。

500

  明代皇帝常常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着盘领窄袖衫,腰带束带。且在袍衫的前后及两肩绣一条盘旋的金龙,以显皇威。

  同一时期的李氏朝鲜国王李成桂所穿常服,除袍衫颜色,衣服款式、图案皆与明朝完全相同。

500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500

  李氏王朝国王李成桂画像


  而明代官员常服,一般则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直身袍,腰间束带。腰带根据官品不同,材质也不同。

  文武官官袍胸前的“补子”图案也截然不同,文官绣飞禽,武官则绣走兽。

500

500

  在李氏朝鲜的官服中,前期与明朝官服完全相同,后期官帽翅帽和官服的制式虽略有改动,但从图中仍可看出李朝官服以乌纱帽、宽大的直身袍和腰束革带为主,保留着明朝式样。

500

  李氏王朝前期政治家金长生

500

  李氏朝鲜后期官服

500

  《韩剧古装中的官服》

  明朝女性服饰以交领为主,外着大袍(贵妇着大红色、普通妇女只能穿桃红色或紫绿色等浅色),露出两三寸的长裙。

  平日则穿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繁多如百褶裙、月华裙等。

500

500

  这一时期女子上身穿交领袄衫,下裳着马面裙的袄裙穿搭也十分流行。

500

500

  李氏朝鲜初期贵族的女性韩服与我们今天所见的传统韩服不同,基本与当时明朝女子服饰相同,交领、右衽、绣着动物纹或宝相花纹的短上衣,白绢护颈,蝴蝶袖口,袄裙的元素非常明显。

500

  韩剧中李氏朝鲜女性韩服

  因此,无论韩国同学怎么否认汉服给予了韩服重大的影响,韩服的制式、发饰官帽,上面绣着的朵朵祥云、飞禽走兽抑或是寓意美好的宝相花纹,确实无一不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

500

  THE 

  SECOND

  韩国为何总“抢”中国文化做思密达?

  这几年,韩国申遗成了一件又好气又好笑的事。为此两国网友真的是唇枪舌剑。

  闹剧频出,主要是因为两国一衣带水的关系。

  从古史来看,古王朝高句丽一直都被韩国学者认为是现在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

500

500

  而实际上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之一。

  中国古代汉魏时期,一部分中原流民趁中原战乱、中央政府自顾不暇之际,判离朝廷占领了玄菟郡的高句丽县,自建政权并称为“高句丽国”。

  与现在的王氏高丽除了名字,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

500

  除此之外,在高句丽的旧都——中国吉林省集安出土的集安高句丽壁画也佐证了其文化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

500

  壁画记载了高句丽人崇拜的神物“三足乌”。“三足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衔食的神鸟,高句丽人将“三足乌”看做最高权利的象征。

500


500

  更引人入胜的是,神农氏、伏羲、女娲也出现在壁画中。流畅的线条,夸张的形象,极富冲击性的色彩烘托出神秘的气氛,让人赞叹高句丽画师的纯熟技艺和笔法生动。

  除了神话传说,集安壁画中也描绘再现了高句丽人的生活习俗。

500

  骑马、狩猎、摔跤都是高句丽人热爱的娱乐活动。

  尤其是狩猎,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参与,射猎者有的骑马,有的步行,有的追逐飞奔的鹿群,有的瞄准跳跃的猛虎.......

  征战和扩大疆土也是高句丽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不得不说,高句丽人真是身体力行地凸显边疆少数民族的骁勇善战。

500

  不过,纵然是有这么多的高句丽遗迹为证,韩国学者依然秉持着“听不见看不见”的研究理念,坚持认为高句丽的历史属于本国历史而与中国无关。

  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高句丽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明,曾一度建立了与中国“平分天下”的大帝国。

  除了不承认历史,他们还刻意扭曲历史为自己所用。

  例如隋唐时期,唐朝攻打高句丽时,唐太宗御驾东征,唐军势如破竹,高句丽败得一塌糊涂。在《旧唐书·太宗本纪》明确记载:“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

500

  然而在韩剧《帝国的黎明》里,这段历史被改成了——唐太宗被高句丽的一位城主杨万春射瞎了一只眼睛,跪地求饶,最终被迫割让给高句丽王朝半壁江山。

  可在所有正史的记载中,从未出现过所谓的杨万春。

500

  不过真正让韩国人深信不疑“中国抄袭韩国”的,是他们的历史教科书。

  如果翻开韩国人的历史书,你会看到拥有6000年历史的古朝鲜,一手创建了辉煌的文明,甚至连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也是他们创建的。

500

500

  除此之外,韩国历史教材古国的版图也是大得惊人。不仅把夏商囊入其中,而且鼓吹自己的祖先建立的檀国有40000公里,曾统治世界3000年。

  所以,如果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韩国网民的反应,是不是可以理解了?

  当然,理解,不是接受。

500

  THE 

  THIRD

  于正为文化而刚,还是蹭热度?

  最后,我们来说说舆论中心的于正。

  有的人支持他“刚”到底,有的人却认为他又在趁机蹭热度。

  其实,小印认为,无论于正是不是传统文化真正的守护者,还是一个蹭了中国文化ip的小丑,他在传统文化保护上都有他的意义所在。

  因为从十年前,当许多人还没意识到“韩流”大行其道时,于正就开始注重宣传汉文化了。

500

  2013年拍《陆贞传奇》时,捧火了男女主角,却没人注意到剧中所有的造型是根据南北朝出土陶俑设计的,甚至还有人吐槽造型是模仿日韩。

  《延禧攻略》的服道化,让整部剧增色不少。

500

  虽是一部戏说的宫斗剧,但是服道化力求真实,展现昆曲、刺绣等非遗文化,也终于能让大家眼里看得到“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说《延禧攻略》是为了让人注意到传统文化,那么《鬓边不是海棠红》就是为了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内心。

500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爱国商人和一代京剧名伶为了保护中国京剧作出的努力。

  剧中以第一视角程凤台,让观众跟随一个中国商人的步伐慢慢靠近京剧、慢慢了解京剧,感受着国粹摄人魂魄的美,也感受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不易。

500

  于正的戏,是戏说,不是正史。

  而真正于正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入与否,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确实于正戏中服道化,让我们眼前一亮。

  这一点我们是要中肯评价的。

  而我们也希望,能够认识、推广、研究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