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逃亡,8岁入狱,他靠什么造出中国核潜艇?

  今年11月8日,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在京揭晓。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获奖。

500

  此前就有媒体这样评价,彭先生是中国核潜艇之父。

500

  说实话,提起“中国核潜艇之父”,我们更容易想起黄旭华先生。

  2017年11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总书记握住黄旭华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500

  见黄老执意推辞,总书记又把椅子拉到自己身边,扶黄老坐下。

  这一情景让人印象深刻,黄老的事迹也家喻户晓。

  那么,到底谁才是中国核潜艇之父

500

  对于这个问题,彭士禄曾经亲自解答:“‘老虎’下山了,只好‘猴子’称王,我是被抬上宝座的。”

  在他眼中,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而已

  彭士禄真有他自己说得那么微小平凡吗?他具体做了什么工作呢?

  01

  1954年1月21日,美国东海岸,时任美国第一夫人的玛米·艾森豪威尔穿着时髦裘衣,主持了鹦鹉螺号的入水仪式。

  鹦鹉螺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

500

  鹦鹉螺号一启动,瞬间没入太平洋。岸上的人欢呼拥抱,有人亲吻美国国旗。

  这艘潜艇横穿大西洋,一口气儿绕过欧亚非三个大洲,最终返回起航地。

  其速度和潜航时间打破世界纪录。

500

  最超乎人们想象的是,核潜艇“长途旅行”所用全部燃料只有一颗鸡蛋大小。

  如果把它替换成石油,则其用量需要整整90节火车皮。

  这种燃料是铀燃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核燃料。

  在各种燃料中,核燃料能量密度最高

  1千克铀-235完全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00吨煤炭释放的能量。

  冷战刚开始,美国物理化学家艾贝尔森就构想核动力潜艇。但艾贝尔森只在理论层面启发科学界。

  很显然,美军上将里科弗则急于将核潜艇用于实战

500

  里科弗最早认识到蓄电池为动力的老式潜水艇的缺陷——它每下潜一个多小时就要浮上水面充电。

  而发达国家在二战中早已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反潜机制:一旦潜水艇上浮,雷达和反潜机就会搜索到它。

  鹦鹉螺号核潜艇持久地潜伏在深海,并能够高速灵活地变换方位,这就让当时所有的反潜系统成了破铜烂铁

  做到这一点,美国没有止步。

  美国海军不断提升鹦鹉螺号的性能,让它逼近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想象出的同名潜艇。

500

  美国的劲头让苏联、中国紧张起来,也开始着手研发核潜艇。

  当时,相对于苏联,中国的底子更薄弱。环顾全球,我们也只能向苏联学习。

  1956年,中国方面派出陈赓大将动员在苏联留学的学生,建议学生改行,学习核动力。

500

  当陈赓找到彭士禄时,彭士禄兴奋地表示自己修完化工机械专业的全部课程,正在收拾回国的行李。

  “你愿意改行吗?”

  一向幽默的陈赓大将认真起来,他试探着问彭士禄。

  彭士禄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

  这个回答让陈赓意外,他用力握了握彭士禄的手

  二人分别后,彭士禄背上打包好的行李,直接去往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核动力专业。

500

  “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每天学十几个小时,晚上12点以前从没睡过觉。”彭士禄心里很焦急,但他能做的只有争分夺秒的学习。

  两年后,彭士禄修完全部课程,在1958年4月回国。他被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第一批核动力人才归国大大提振了国家的士气。几个月后,国家正式开启核动力潜艇工程。

  然而,新中国“一穷二白”,造核潜艇,简直天方夜谭。

  更麻烦的是,彭士禄学的都是基础理论,根本没见过真的核潜艇。

  组织能提供给他的也只有两张从国外报纸上翻拍下的核潜艇照片,一个从美国买回的核潜艇玩具。

500

  这就是彭士禄能拿到的全部资料。

  彭士禄能带领的队伍也是拼凑出来的

  当时国内没有核动力专业,组织从相关专业选拔出50多个大学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来自机械系、化学系、物理系、精仪系……

  在此之前,他们只是听说过核燃料。

  “什么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做什么?”彭士禄用这句话鼓励大家。他每天自学核动力知识,再把掌握的内容讲给学生们。

  当彭士禄们还在自学基础知识时,1958年12月,苏联的试验版核潜艇已交付苏联海军。

  毛主席一直挂心核潜艇的研发工作,他时常询问进展

  当毛主席得知核潜艇工作开展困难,1959年10月,他找赫鲁晓夫商量,希望得到苏联支援。

500

  “核潜艇的技术太复杂,你们中国搞不出来。”赫鲁晓夫傲慢地说道。

  赫鲁晓夫看毛主席面色凝重,更炫耀式地要求中国服务苏联,在国内建设长波电台,供苏联核潜艇随时停靠。

  “过去外国人占领我国多年,我们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国领土!”毛主席愤怒地站起来。

  随即,毛主席做出批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自此,核潜艇与原子弹一起,成为中国的最高机密。

  然而,1959年到1961年,中国正经历严重旱灾,国内异常艰难。

500

  自1959年起,河北省连续200多天无雨雪;吉林省266条小河、1384座水库干枯;湖北省80%的塘堰干涸……

  旱灾让粮食产量锐减,严重威胁到百姓的生命。

500

  《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记录到:“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

  “1960年,河南信阳地区,9个县死亡率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500

  困难如斯,核潜艇项目从何做起?

  “我们是吃着窝窝头、野菜、白菜根搞科研的。”

  很难想象,核潜艇科学家们并没有任何特权,他们过着和老百姓一样的苦日子。吃不上饭,大家全身浮肿。他们咬着牙研发。

  然而,1963年,原子弹研发任务行至吃劲处。中央专委决定核潜艇即刻“下马”,把人才输送进原子弹项目里。

500


  抽调走人手后,留给彭士禄的只剩五六个人

  大家只盯着原子弹,没人过问核潜艇。但彭士禄和剩下的几个人仍旧坚守“阵地”。

  “当时大家想的就是不断线,人才不流失,为以后的核潜艇工作打技术基础。”

  为了看懂更多的外国资料,大家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起床背单词,头沾到枕头还要在头脑里温习几次。

500

  他们啃书本,上厕所时捧的还是核动力的资料。

  终于,我国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1965年,核潜艇工程也重新开工。

  然而,彭士禄接到的任务非常艰巨:在1970年建成核潜艇陆地上的模拟环境实验室——909基地。

500

  命令如山,时间不等人。彭士禄当即带着几百人,打着“搞水电”的旗号,就奔赴四川青衣江畔的大山里。

  两三年前,有记者乘车前往909基地,尽管走的是平整的公路,一行人仍被颠簸的“五脏六腑都要出来了”。

  那50年前,上世纪70年代的909基地是什么样的?

  大山里雾气缭绕,阴暗潮湿,毒蛇蚊虫出没。彭士禄一行人骑着毛驴在深山老林里蹚出一条泥路。

  毛驴上不去的地段,他们只能徒步登山

500

  然而,等他们来到基地,等待他们的只有一块空地,空地上连房子也没有。

500

  他们找了一所乡村小学,把大礼堂借来当宿舍。

500

  在大山里喝的水,来自河沟、池塘与稻田,喝了经常拉肚子。后来他们用明矾处理,缸底沉淀出厚厚的一层泥。

  生活条件原始艰苦还是其次,核潜艇的研发需要计算大量数据,他们更害怕古老的计算设备。

  几百号人仅有一台手摇计算机

500

  为了尽快计算,其他人只能拉计算尺、打算盘。一种方案需要几个人连续计算一个多月。

  “那么多的数据都是靠人力没日没夜地算出来的。”彭老回忆说。

500

  然而,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数据很容易出问题。

  没几个月,有北京的专家就批评彭士禄,这么计算出的反应堆一定会爆炸

  彭士禄没有回应。但是批评声很快影响到组里同事,导致大家干工作不敢放开手脚。

  “怎么可能没有错?错了,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总不能因为害怕就缩手缩脚,听到批评声就和别人无休止的争论下去。”

  尽管彭士禄这么鼓励大家,但没什么作用。

  “干对了,功劳算你的!干错了,责任算我的!”彭士禄急了,也发出最后通牒。

  领头人如此,其他人再无怨言,全心投入工作。

  在大山里的第5年,1970年7月18日晚上6点30分,反应堆主机达到功率指标,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开始跳动!

500

  晚上,大家欣喜若狂,场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彭士禄却在屋里睡着了。在这之前他为了盯进度已经五天五夜没合眼了。

  核潜艇搞成了,年底就要出海实验。彭士禄知道后,第一个申请登艇随行。

  然而他的爱人马淑英心里很忐忑。她一次次追问丈夫:“有没有危险?”

500

  彭士禄也一次次安慰她:“放心,一定能成功,我有信心。”

  然而,能否平安回来,彭士禄并没有把握

  出门前,他用力握了握妻子的手,嘱咐她:“万一我喂了王八,别哭。”

  出海试验成功,国家要求尽快将核潜艇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74年,彭士禄又继续没日没夜地调整数据。

  然而,调试过程中,彭士禄感到胃部一阵剧烈疼痛。他身上的衣服一下子被冷汗浸透了。

  医生诊断彭士禄患得是急性胃穿孔。手术开刀后,主刀医生的泪水瞬间翻涌上来。

  他看到彭士禄的胃上有一个穿孔自愈的疤痕

  这次手术,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这一年,他才49岁。

  这一年的八一建军节,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入列服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可实现核潜艇作战的国家。

500

  为国家做出这等贡献的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02

  “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1928年的一个夜里,彭家闯进来一伙人。

  蔡素屏刚把儿子彭士禄藏好,就被拘捕了。

500

  “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这是彭士禄关于人生最早的记忆。

  不久后,母亲蔡素屏被杀害,那年彭士禄3岁。

  为了躲避追捕,奶妈带着彭士禄躲进牛棚,先后转移了四五户人家。直到把彭士禄交到他的七叔彭述手里。

  彭述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想带着彭士禄去瑞金。

  然而途中,彭述惨遭杀害

  同行的小红军背着彭士禄逃跑,只能就近把他托付给一位大婶抚养。

  尽管彭士禄侥幸逃脱,但敌人将他看做“红小鬼”,在全国下了搜捕令。

  没多久,大婶在家门口发现一具尸体。她预感到彭士禄可能已经暴露。大婶连夜把彭士禄转移到另一户人家里。

  此后一年里,彭士禄不停地转移、逃命。而他的父亲彭湃则遭遇厄运,被捕于上海。

500

  生命的最后时刻,彭湃高声唱《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然而,彭士禄的父母,本可以选择一条更为安稳的路

  蔡素屏是广东富商之女,但她主动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当作农民运动的经费。

  蔡素屏的夫家产业更大。彭家经营了四代,到彭湃时,已有房产600多间,杂货店40余家,更有多家木材厂、鱼塘、鱼行。

  彭家每年佃租收入就超过千石,并有400余石粮拿出去放贷。

  “我家族人平均每人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彭湃曾回忆说。

500

  然而,为开展农民运动,地主出身的彭湃召集一万多农民到龙石埔广场。

  他亲手焚毁自家田契,解放农民兄弟。


  彭湃在台上大声演讲:“我祖父遗下产业是由剥削而来的,耕者有其田,从此以后,彭家的租谷全部归还农民兄弟,不用还我!”

  毛泽东曾盛赞彭湃为“农民运动大王”;中共中央评价其为“广大群众最爱护的领袖”、“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

500

  父母就义,4岁的彭士禄成了孤儿。

  4年内,小彭士禄接连转移了20多户人家

  彭士禄说,群众们对他很好。有一户人家很穷,却给他烧肉吃,让自己家的孩子啃骨头。

  “我在的每一户百姓再穷也不会让我饿肚子,他们那么保护和爱护着我这个孤儿。我感觉好像工作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完这个恩情。”

  然而,8岁那年,彭士禄遭叛徒告密,被关进了潮安监狱。

500

  他一进去牢房,竟然见到山顶收留他的大婶。一打听才知道大婶因掩护“红小鬼”而获罪。

  监狱饭菜里都是沙子、虫子。彭士禄满身虱子,只有一个破麻袋御寒。

  彭士禄10岁时,看守员把他驱赶到广州感化院。他已是病饿交加,瘫痪在床,几近病死

  幸好,1936年,爱国民主人士陈卓凡营救彭士禄出狱。4年后,周恩来打听到彭士禄的消息,把他接到重庆。

500

  “终于把你找到了!1924年我到广州,是你父亲接我的!

  说起彭湃,周恩来红了眼眶。周恩来把彭士禄带回延安。

  在延安,彭士禄结束了残酷而漂泊的生活,但早年的经历让他既内向又敏感。

  每次周末,别的孩子全跑出去玩耍,彭士禄却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学习。

  蔡畅、贺子珍很快觉察出彭士禄的内向,她们鼓励他,又时常关心询问他的生活情况。

  二人让彭士禄称她们“蔡妈妈”、“贺妈妈”

500

  打窑洞、纺毛线、撵棉线、编草鞋……蔡妈妈什么都自己做。

  蔡畅刚毅、乐观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彭士禄。他跟着蔡妈妈爱上了唱歌,性格也变得豁达开朗。

  “我自力更生的精神纯粹是从延安学来的。什么都自己动手,不要靠别人。”

  1945年,彭士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异常珍惜学习机会,周恩来的叮嘱时常浮现在彭士禄的耳边。

  “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实现了中国核潜艇从零到有的建设,彭士禄未负父亲遗志。

  不过,彭士禄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很快,他又接到了新的任务。

  03

  1974年,也就是中国核潜艇正式服役的那一年。身患癌症的周总理忍着巨痛、强打精神主持了中央专委会会议。

500

  会上,他批准通过“七二八工程”设计方案,拨付6.3亿元资金建设秦山核电站。

  之所以建设秦山核电站,还得从1970年春节说起。

  1970年的春节前夕,周恩来总理得知上海市严重缺电,工厂减产。周总理指出可以研发核电解决用电需求

  同年2月8日,上海市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开始着手核电项目的论证工作。

  然而,科学家们就“七二八”工程的反应堆堆型问题产生了剧烈的争论:是用有经验、有扩散风险的压水堆?还是用更安全、但刚起步的熔盐堆?

  当时,学界更支持熔盐堆。

  当“七二八”总设计师欧阳予询问彭士禄时,彭老坚决反对熔盐堆。

  他认为压水堆可借鉴的经验更多,选择它可以直接投产,避免浪费国家的财力

500

  彭士禄的建议很快被中央采纳,高层也决定让他再度发挥专长。

  之所以说“再度”,是因为此时的彭士禄,已经有任务在身了。

  1983年初,彭士禄受命担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筹建的总指挥。肩负起中国“核电起步”的任务。

500

  邓公在世时,也特别重视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

  1978年到1994年间,邓公就大亚湾核电工程先后做出11次批示。

  “深圳要办好两件事,一是建设核电站,二是办好深圳大学。深圳核电站的同志要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好!”邓公的指示斩钉截铁。

  然而,当时中国还是核电技术的“门外汉”

  1978年,广东省省委书记王全国在法国见到核电站,他回来说“大开眼界,很受刺激”。

500

  按照欧美国家和前苏联的进度,原子弹成功后,几年内就可以建成百万千瓦容量的核电站。

  然而,中国核电比国外晚了20多年

  历届领导都认识到这个“落后”,也都做出重要批示,甚至是死命令,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但是问题又来了,这项工程至少需要40亿美元的投资。

  当时中国全国的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即使全部拿出来,也远远不够。

  像别的国家项目那样,坐等国家买单吗

  彭士禄却做出一个惊人决定:主动筹集资金。

  他和同事从中国银行贷款3亿美元,又请香港中华电力公司投资1亿美元,成立起合资公司。

  然而,4亿美元,不过是40亿美元的一个零头。

  为了找资金,彭士禄与国务院核电办的同志一周内跑了三省一市,依靠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募集到剩余的90%资金。

500

  与此同时,他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下详尽的材料价格、人民币的外币的兑换率等数据。每次得来最新数据,他就急忙修改补充。

  这个笔记本起了大作用。

  彭士禄最早计算出核电站的造价成本,成本每增加1亿美元,就会损失2亿美元的收益,让国家背上5亿美元的债务。

  拖得越久,债务越高。

  “过去搞核潜艇,最大的难处是没钱。搞核电站,时间就是金钱!”他带着同事们快马加鞭地干。

  在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里,彭士禄闭门不出,顿顿吃盒饭。他埋头计算出100多个主参数。

500


​  为了盯进度,随时拿主意,彭士禄一连几个月驻扎在广州。

  “谈判最难的对手就是彭士禄,他太强了,技术、经济都懂。”当着邓公的面,香港中华电力公司的董事长佩服地评价着。

  就是靠着这股子“抠门”的劲儿,彭士禄又一次在没有任何参考经验的情况下,以最小成本完成一项历史壮举。

  1994年2月开始运行,到2018年底,大亚湾核电基地累计上网电量达7098.48亿度。累计少消耗标煤约2.19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4亿吨,相当于种植了约160万公顷森林,约等于8个深圳市的面积。

  彭士禄的任务,并未就此停止。或者说,他一人,被当做两用。

  1986年,大亚湾工程刚度过图纸阶段,马上要开始施工建设,彭士禄就接到建设秦山二期核电站的任务。

500

  每次他接受的任务,都是中国核工业最棘手的难题,这次也不例外。

  由于秦山二期反应堆的堆芯做了调整,从三环路改为二环路,燃料组件从157个减少至121个,整套数据都需要重新设计、计算。

  但是,以中国当时的水平拿不下自主设计。大家一致决定从国外引进。

  然而,中方代表与日本、德国谈了一年多,始终没有结果。

  谈判停滞下来,但是经费止不住地燃烧

  每推迟一天,经费就会浪费一百二十多万元,国家形象也会受损。

  团队一筹莫展,彭士禄经过一番思考,壮着胆子给李鹏总理写了一封信。

500

  信里他提出秦山二期必须“以我为主”,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攻克难关

  得到批复后,彭士禄又拿出搞核潜艇的精神,开始整宿整宿地计算。

  一个星期后,当他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同事们再次震惊了。

500

  年份、型号、规模、投资、数据、图表……彭老在笔记上整整齐齐地誊写出来。

  接下来就是施工,施工就代表财富机会。

  秦山这块“肥肉”,早就让不少人流下哈喇子

  一些供货商、制造商托各种关系给彭老打招呼,希望彭老拍板,把订单直接分派给他们。

  虽然是半路“空降”过来的,彭老却极其强势,坚持公开招标,拒绝一切歪风邪气。

  这些人很不满意,他们贿赂了很多人,打着工程的幌子找彭老的麻烦,和彭老争论,各种打小报告。

500

  “当时顶着很大的压力”,彭老回忆说。

  最终,在彭士禄的强势把控之下,秦山二期首台机组建设工期提前47天完成。工程所用的55项关键设备中,47项实现国产化。

  整个工程落成,彭老又给国家节省了上百亿美元的资金。

  在彭老看来,自己就是一个技术工人。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不过,他始终相信,没有中国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因此,不论接到的是什么任务,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他只有一个回答:坚决完成。

  事实上,他确实也都做到了。

  尾声

  在外人眼中,彭士禄不苟言笑,严肃地像一座山,可在妻子马淑英眼中,丈夫更像一个孩子。

  彭老戏称自己有两位夫人,马淑英排在第二,核动力排在第一。

500

  彭老晚年时,海军和工业部门代表看望他,送给他一顶印有中国海军核潜艇部队的帽子。

  他爱不释手,要常常戴一戴这顶帽子!

500

  1978年,当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时,他还在工地上闷头干活。

  别人告诉他获奖了,他抬头惊讶地问:“我也可以得奖?”

  92岁,彭老接受记者采访的那天,他状态不是很好,说话声音很小。可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造核潜艇时,老人突然激动起来。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年轻人,加油,好好干!

  记者说,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彭老连忙摆手说,“中国的核事业,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干成的,是全体参与人员共同努力来的。”

500

  大国核盾,的确是一代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用血肉铸造出的。

  他们在祖国贫弱的年代,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扛起了整个民族的命运

500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彭士禄,都是黄旭华,都值得被人民铭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