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因“人生太苦”决定丁克,30年过去,第一批决定丁克的人后悔了吗?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年轻人开始接纳丁克一族的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受到很多高学历高收入家庭的热捧,一度被视为潮流。然而,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中,初代丁克拒绝下一辈降临人间,也成为父母眼中反叛、忤逆的代名词。
此后,虽然丁克家庭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追捧和效仿,甚至️社会调查显示,中国的“丁克家庭”已超过60万,但围绕丁克家庭的争议始终没有停止。
“丁克”一词出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含义是:双收入,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接受、认同而且主动实践“没有孩子”(childless/childfree)的生活方式。选择丁克的舞蹈家杨丽萍曾在互联网上受到键盘侠的网络暴力 图/必应
现如今,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那些选择“丁克”的矛盾与和解、洒脱与暗淡、欢愉与落寞也渐渐为人们知晓。
30年过去,随着初代丁克一族已经人过中年,是什么让丁克一族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那些多年坚持不要孩子的已婚人士,现在的生活又怎样了?
“不忍心孩子尝遍人生的苦楚”
在2018年播出的《非凡匠心》综艺节目中,音乐才子朴树坐在草原的篝火边和好友玩得放松开心,他时不时地逗乐小孩与他们打成一片。
好友不禁问到:你结婚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要孩子?
夜幕的大草原上,朴树的回答有些落寞也很渺小:“我有点怕。我觉得人生特苦,一个孩子如果要成长,他也应该受苦,但是我不忍心。”
图片来源于综艺《非凡匠心》
当朴树谨慎表达着这种出于自身原因的选择,互联网的记忆却显示,朴树在2014年一档谈话节目曾清晰而明确地表达过自己的育儿观:
“我会觉得我没有把握,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好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社会是这样,然后我真的没有把握,看着他从小在看着垃圾电视剧、吃着垃圾食品,因为我不认可这个国家的很多人的生活”
一直拧巴活着的朴树觉得人生太苦,连自己都在渡过难关,所以不想自私地让孩子来到世界受苦。
的确,才子朴树的演艺生涯经历着过山车式的起伏,因为一曲“那些花儿”红遍全国却又隐退歌坛10年,只在无法解决生计“缺钱”时,“间歇”回归。
出于自身经历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感悟,朴树毅然选择了“丁克”。
图片来源于必应
与此同时,远在香港的郑伊健夫妇,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朴树观点的认同。
外界的环境让他们感到恐惧,并因此表达:“空气很不好,世界很复杂,所以才不想要孩子”,选择丁克。
图片来源于必应
历经时间的浮浮沉沉“丁克”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像浪潮一样,涌入越来越多高收入、高学历的家庭。
根据《中国生育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0.94‰,为1949年以来历史最低值。报告将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于“生育基础削弱”和“生育成本约束”。根据数据显示,丁克家庭的数量已经达到了60万,曾经小众的“丁克”已成为潮流趋势。
丁克始终是个自带争议的话题,但生育选择归根结底是个人的自由,但要不要生育,看上去是个人的抉择,却可能会牵扯着一个家庭、多个家庭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人生的定义和理解。
当"不生孩子当丁克" alt="500" />“丁克”一族真的是只顾自己享乐、逃避责任、颠覆传统的人吗?
“选择丁克,恰恰是因为我要负责”
在很多“非丁克”的人眼中,丁克会被贴上“自私”的标签:他们没有完成“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和“留后”的家庭责任,是一群无法为他人付出、只注重自己感受的人。
在腾讯深度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中,陈晓楠就“丁克”的话题,对话了三组不同选择的年轻人。原生家庭的阴影、社会环境的压力、个人情感的选择…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考量里,人们竟发现了许多共通的忧愁。
原生家庭的伤害阴影——更想养VS拒绝要小孩
39岁的李座峰是一位职业作家,没有信心生小孩的他,不知道怎么做家长是好的,当他回忆起令人痛心的童年过往,成为丁克成了是一种必然。
李父是一名普通装卸工人,李母是一位小学教师,本身属于不同阶层的两人在踏入婚姻殿堂时有了交点。从小,李座峰的父亲打小就对他十分严厉,吃饭必须一口菜就一口饭,哪次不小心连吃两口菜,父亲反手就是一掌,把他嘴角打出血。
图片来源于节目《和陌生人说话》
因为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经历差异巨大,缺乏与家人的共同语言的李父别扭地认为,自己被家庭边缘化,因而以“立规矩”、打骂母子的粗暴方式,来寻求在这个家庭的话语权。
在家暴阴影下成长起来的李座峰直言:“没有一个合格的父亲给我做榜样,对婚姻对生育完全没有信心”。
才离异的王嫣芸和李座峰一样,有着支离破碎的童年,亲生父母离异多年后,她被迫接受家庭重组。
图片来源于节目《和陌生人说话》
发现自己怀孕后,王嫣芸把这个突如其来的生命当成了礼物,她力图打破坏原生父母给予孩子悲伤童年的影响,直言要做一回好母亲:“你们做不好的事,我要做来给你看一看,什么是合格的父母,什么才是好的生活。”
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那些曾经经历的背叛、伤害成为了消磨亲情与信任的“利刃“。唯一不同的是,李座峰拒绝让创伤延续选择丁克,而王嫣芸则因此更渴望组建家庭、更渴望稳定的亲密关系、更珍惜爱与被爱的机会和权力。
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做父母的快乐VS无法预估的冒险
在李座峰和王嫣芸对立的观念之外,两位世俗观念中的“成功女性”。也谈起了她们截然不同的生育态度。
花700多万尝试试管婴儿的母亲,是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她从小乡镇而来,在上海坚持辛苦打拼,终于有了不菲的收入与稳定的事业。她认为生养孩子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一直渴望成为一名妈妈。
图片来源于节目《和陌生人说话》
与她对谈的是单身8年的丁克女性,同样事业有成,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喜欢小孩,但坚定不想要孩子。
和女企业家妈妈热络交谈中,单身女强人的眼眶有些湿润。
她明确表示就是因为我喜欢小孩,我才觉得我没有能力做一个很好的父母,比如她觉得现在的社会环境过度攀比、过度追求成功,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办法快乐健康地长大。
图片来源于节目《和陌生人说话》
在她看来,就算给孩子条件优渥的成长环境,但在崇尚“成功观”的社会大环境下,自己也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
在各种外因的束缚与捆绑之下,单身女性如她无力改变,她最后在叹息中选择了丁克。
喜欢VS不喜欢有孩子
访谈中的第三组嘉宾来自两位年龄相仿的白领,也表达了她们截然不同的生育态度。在节目中,这位有个性的“寸头”妈妈已经有了两个小孩。
两个男娃很调皮、很闹,但寸头妈妈在想起这两个宝贝时,嘴角扬起了快乐与感动。
图片来源于节目《和陌生人说话》
短发白领一直没有要小孩的打算,只因自己天生对小孩没有感觉。想象特别可爱的小孩骑在父亲脖子上的温馨画面,再美好也与自己没有关系。她没有任何想生的欲望。
她说:“因为小孩很聪明,你在教育他的同时,他也在24小时观察你,这些交流都让自己感到压力重重,责任重大。”
图片来源于节目《和陌生人说话》
由此可见,所谓的“母爱/父爱天生论”,在某些时候是对人情感的道德绑架,在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甚至无法沟通时,再耐心的家长也会烦心。
短发白领考虑到这些,有些无奈甚至自责地说:“自己根本不擅长做一个好妈妈。”
比起选择生育的大多数,丁克家庭选择了一条更少有人走的路,从此踏上不同的人生轨迹。这条轨迹或许在他人眼里是更自由、更轻松的;但同时,自由也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承担。
不后悔丁克,但遗憾没有小孩
在TED的演讲中,学者Christen Reighter试图打破人们对丁克的偏见与歧视,但她总是被劝说:“总有一天,你会回心转意。”这样的对抗,甚至发生在结扎手术的操作台上。
面对手术台上的职业医师,Christen得到的是轻视与冷嘲热讽,甚至劝解她和伴侣结婚生完孩子后再来,以免未来会后悔。为此她不得不花了大量时间,一个一个说服所有的医生。
图片来源于TED
的确,很多丁克族和Christen一样,不得不独自应对外界的压力与偏见。从做出这个选择的那一刻起,这个群体就必须经历这份“特殊“,人生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会变成小概率事件,也无法再从父母长辈那里收获相关的建议。
能否面对这份特别的选择所带来的孤独感,是丁克族们需要慎重考虑的议题。
图片来源于必应
住在广东佛山的CC今年36岁,她和丈夫选择丁克后双方父母也也给予两夫妻充分但理解:生与不生有苦有甜,自己不后悔就行。
事实上,在作出选择前,CC和丈夫早已充分审视了丁克的“危害”。如同社会所担心的一样,他们也曾困扰以后老了生活不便、没人照顾;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没有子女、缺乏精神寄托。
CC曾有一次去医院看眼科,在门诊室遇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她视力不好,也不会用智能手机预约,等了大半天也没有看成医生,急得直哭。
那一瞬间CC很触动,如果没有孩子的陪伴,自己的另一半在老的时候,会不会和这个老人一样,孤立无援,举目无亲?
事实上,丁克家庭的持续上升必然会对社会带来诸多影响: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出现中断;丁克家庭使婚姻稳固度降低;加速人口的老龄化。青年人口的降低和老年人口的增长可能使该地区提前迈入老龄化。
为此,CC在而立之年就开始关注和收集养老院信息,还开了“养老基金”账户,每月存钱进去,还有留心寻找和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后代照顾伴侣,因为后面走的那一个,会太孤单。
图片来源于必应
与此同时,一方面丁克家庭的养老问题,与丁克家庭的结构构成有直接关系,
相较于传统家庭,这个群体的养老更需要未雨绸缪。
另一方面,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整个国家都需要一起共同去学习、面对「衰老&养老」这个课题。
有人说,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但那些洋溢着幸福的丁克们似乎在宣示:孩子没有选择做人的权利,但父母却有让不让孩子降生的权利。不让他们尝尽自己的苦楚与悲哀,才选择了“不要孩子”。
丁克不是一种原因或者结果,只是一种A与B之间的选择,是关乎自己的自由与幸福,是由自我来定义的。
正如CC母亲所言,生与不生,有苦有甜。而婚姻与家庭最本真的面目就是,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只有相对的甜蜜与苦涩。
因为,每一种选择,都会伴随着遗憾与落寞。
今日话题
生or不生
你的选择和理由是什么?
欢迎关注精英说
在文章下方留言,与我们互动
作者: Anna。在四维空间永葆热情与好奇的探索者。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Reference:
腾讯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
TED演讲《丁克主义盛行:为什么一定要生孩子呢?》
周冲的声色影像又有明星丁克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敢生孩子?>
每日人物《第一批丁克已步入中年,他们究竟过得怎样?》
社会学了没《当初选择丁克,是一种自私?!》
我是艾小羊《丁克一时爽,一直丁克一直爽?第一批丁克族后悔了吗?》
KnowYourself《选择丁克之后,他们的人生怎么样了?》
第十一诊室《「丁克女性」故事曝光,这才是60万丁克家庭背后的真相……|真人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