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剧神医的真实面目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家”

“天医星”叶天士:“仁术”几变“忍术”

在民间,叶天士向有“天医星”下凡转世之说。

关于此说,《香岩径序》记载有两说:一些星相家根据叶天士的生辰八字推算,他一生中有天医星入宫;另说是,某年月日,龙虎山张天师莅临苏州,一行人浩浩荡荡过万年桥,一众人等正待拾级而上,张天师令停官轿。他静立桥头,朝桥下缓缓驶过的一叶扁舟深深作揖遥拜,足足一刻钟之久,才起轿过桥。

张天师以其道教至尊地位,却向这微末一舟致敬,苏州士人顿时喧哗起来,桥下经行的究竟是何方神圣?张天师回答,天医星过,必得避让。

天医星是谁呢?好饭后包打听且喜闲谈空话的苏州士人马上就弄清楚了,当时小舟中坐的正是叶天士。于是,叶天士是天医星转世下凡的说法就不胫而走。

500

《延禧攻略》中的叶天士形象

叶天士,清康熙乾隆时人(1667-1746年),祖上从安徽歙县迁居苏州阊门外上津桥,三世行医。其祖父叶紫帆长于儿科,其父也从医,不过早逝,叶天士是经其父亲弟子转学成才的,家学渊源未断,儿科仍是其衣食之源。民间关于叶天士的故事也多与儿科有关,尤其是与治痘有关。

对于痘疹(也称麻疹,学名天花),台湾学者梁其姿认为,天花大约在公元4至5世纪传入中国。据说叶天士能“远立而嗅之,生死立判”,可谓神乎其技。据《苏州府志》记载,他的第二个孙子出痘,叶天士揭开帐帷即闻出是“死气”,后果不治。

500

印度教中的天花之神“史塔拉”,传说她既慈祥又邪恶

叶天士的治痘之法千奇百怪,如用三年老公鸡剖腹后贴在出痘的小孩胸前背后,将痘逼出而得救;或者剥光小儿的衣服,放在大木桌子上辗转翻动,桌子必须是新做的,且要准备十多张,每张桌子一发热,就得换一张新的再滚,“如是迨遍,至夜,痘怒发,得不死”;更离奇的是一种近乎调戏妇女的法子——这法子要是放在当下,其性骚扰、性侵害的罪名怕是百口莫辩了——某天,叶天士坐轿路过乡下,看到一采桑少妇,就令轿夫趁其不备上前将其紧紧搂抱,少妇吓得大呼救命,其夫也赶来与轿夫扭打,等到好戏做得差不多了,叶天士才悠悠然出来解围,告知,采桑少妇的痘毒,已经在皮膜之间,因火甚不能出痘,所以采用这一激将法将其及逼出,并告知,“今夜可遽发,否则殆矣”,后果然如此——叶天士甚至借助这种“调戏妇女法”,替自己的外甥成就了一门美满婚姻。

此外,还有一则“惊险”故事:叶天士有个刚一岁的外孙,痘闭不能出,女儿抱回来求治,叶天士表示无能为力,女儿悲怒,以头撞墙,说:父亲说过痘无死症,现在却不能救活外孙,不如女儿先死给你看,当即拿剪刀准备自戕。叶天士不得己答应救治,他寻思良久,将小孩剥光衣服,赤裸着反锁在一间空房子里,自己竟然就出去斗叶子戏了。女儿欲见儿子,不得,几次派人叫父亲回来,但叶天士正斗得不亦乐乎,哪管他外孙死活,弄得女儿哭得死去活来。到了深夜,叶天士才缓步回来,他打开门锁,见“儿痘遍体”,自然,痘发出来了,也就有救了——据说,这叫做“蚊蚋叮咬”法。

不难发现,有关叶天士的传说和故事,场景总是安排在叶天士身边,人物干脆就是他的亲人,这样的“情节设计”更能增加叙事的张力,当然,也就更证明它的“故事”性质了。传闻自然不好当真,却又不能不以比当真更加隆重的态度对待——那些过于认真的学者往往蔑视这些素材,也因此就在这样的知识傲慢中固步自封——它提示着一个极为重要却被严重忽视了的层面,普通民众对于痘疹、对于治疗、对于疾病与身体的认知。

“岂理有是哉”?“岂理有是哉”?!

明清之际,汉族成人虽已很少死于天花,但儿童患天花的死亡率却很高,近乎四分之一。所以,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出痘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事,是再一次命运的择选。

时人认为,痘是内毒,是父母交感所带来的淫毒,因此必须让它发出,才能成人(满族入关后因被汉人传染天花,造成大量死亡,皇族身份登记中于是区分未出痘的“生身”与已出痘的“熟身”,未出痘的不能算是成人,不仅禁止入京,而且没有继承权),但何时出痘以及出痘到什么程度才是安全的,中医无法回答,也反对任何干涉,“小儿疮痘,固是危险,然要不可扰之”。于是,出痘过程就成了一种完全不可控的状态。

人生最大的焦虑莫过于面对威胁时的无知与失控,这种生命峻急的情境,有时甚至将叶天士这个“天医星”也逼入了绝境,可见天花所造成的恐慌在众人心中留下了多大的阴影。虽然,在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叶天士总能急中生智,或福至心灵,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法破有法,最终将痘毒逼了出来,但故事中的叶天士不得不以那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对治天花,以“忍术”而非“仁术”对待自己的亲人,大约也算作医学自身的无力境况吧。

奇怪的是,在叶天士的时代,“仁术”确实存在,麻疹预防与根治的新技术不仅简便轻捷,而且已经十分成熟了,但叶天士似乎与之完全无关。

依据中医预防史学家范行准先生的说法,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长江下游一带就已经实施预防天花的人痘种植技术了,留下直接证据的,是江苏名医张璐(1617——?)的《医通》一书。是书出版于1695年,对于人痘技术有着详细的记载,书中说人痘种植技术:“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也就是说,在17世纪,人痘术已经普及了。

500

《张氏医通》书影

当时的人痘术有三种:一是用棉签取患者的痘浆,纳入接种者的鼻内,“男左女右”,或者用已经干枯的痘痂代替痘浆,再则就是采用直接传染法,把新出痘小孩的衣服给接种的儿童穿,令其感染出痘。1713年出版的《痘疹定论》,先后重版过23次,对于上述三种技法也有详细描述,且介绍了比较适合在“穷乡僻壤”之处采用的第四种办法,“续补种痘之法”:“以纹银命银匠造一根管,约有五寸长,其管之孔合鼻之孔,可以入得鼻内,先著痘痂末于管内,对上鼻轻吹入鼻内”。

500

《痘疹定论》书影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8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