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互联网垃圾问题,创造文理矛盾毫无意义

风闻社区最近由一篇文章《从造得了到造得好,中国还需走几步?》的评论引起了评论的巨量增长,更有不同的评论转引文章导致评论区大量不同学科出身的人针锋相对,发表言论激化矛盾。

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广泛存在一系列的垃圾问题,也就是浪费时间但又根本不能起到娱乐性的问题讨论。包括但不限于“男权女权与婚姻恋爱”的矛盾讨论“地域化长相与典型人格品德“的歧视,“个人游戏与生活趣味孰高孰低”的争执与谩骂

本身像所谓“文理科哪个更有用,哪种人更有差劲”这种话题,就属于典型的互联网垃圾问题。这种话题在各种社区都能成为矛盾和焦点话题。在当下环境,文理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分科办法导致了只要经受过12年教育的人,谁都能来插一脚。每个人似乎都有着自己的阵营标签,又似乎争吵就能在这种环境中取得利益一般。殊不知多数人在这个争执过程中都不过是在拼命了想要站在歧视链条的更高一端,满足所谓的站在某个阵营仰仗大佬的功劳获得成就感和存在感的普通人。

并且处于信息茧房和黑匣子外的大家,对于彼此的话语体系和知识架构都不甚了解,吵了半天不过是鸡同鸭讲,毫无意义。

抛开成见,抛开对当下社会高度分工的人群中集体与具体个体的成见。不可否认的是,大家都认同,需要发展生产力,需要对社会有价值,切实地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和愿望的人才。

而当下社会发展模式,不是旧有的社会中相对简单的分工与模糊经验化的政治哲学就能解决从政府到社会的管理的模式,亦不是一个仅凭借某些学科知识与成就建树就能解决发展问题的模式。我们需要实干家,需要工业化,需要文学艺术,需要丰富繁荣的社会精神文化,这都是人民的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说到底,大家都是也最终会成为建设群体的一份子,直接投入到社会生产中的劳动者是时代的英雄,而隐于繁荣背后的建设群体也不该被遗忘和异化。今天写这么几个字真不是觉得风闻社区这种讨论能彻底结束,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接受过几年教育的本科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在一个有讨论氛围的社区里做“有价值有建树”的讨论,普及科学思维,而不是对立矛盾,给本来和谐的网络社区群体分阵营,贴标签,创造仇视环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