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年轻人焦虑的第一步

文:有点焦虑的 GQ实验室

500

那天编辑部里讨论起消费降级,聊到了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求可以像阶梯一样,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500

互诉苦水的编辑们突然发现,其实不仅需求可以分层,现代人连焦虑都是分层的。它们是靓丽都市生活背后不为人知的阴翳角落,也是无数年轻人拼尽全力仍不敢放松的那根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战胜焦虑,认清敌人是第一步。于是我们把大家正在经历的焦虑,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重新梳理了一遍。你不妨以此作为一份兵书,把这些藏在犄角旮旯的焦虑们各个击破吧。

生理

谁又能想到,曾经最基本的需求,

却成了如今最迫切的焦虑?

500

 1  穿狠心买下的大牌衣服吃饭总得小心翼翼,生怕弄脏,毕竟大牌衣服必须干洗,那得是多少顿外卖的钱啊。

 2  想要买高仿的大牌衣服,但又觉得羞耻,然后又想。

 3  跟女同事相见尴尬而默契地一笑:发现对方身上的衣服是租赁衣服 APP上的, 因为刚好自己也用这个 APP。

 4  公司楼下唯一的一家黄焖鸡米饭被拆了,方圆一公里内再也没有人均20元以下的用餐场所。

 5  没时间自己做饭,收入又维持不了每天都膳食均衡的外卖,担心这样下去身体会完蛋。

 6  房租又涨了,而且房东要我半年付。

 7  租屋的通风不好,夏天闷热,但如果开一宿空调的话,电费会爆掉。

 8  花钱给家里买来各种高逼格的北欧风小装饰后,就没钱整修老旧的电路和下水道了。

 9  每天早高峰坐两小时地铁,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累了。所以什么时候能住的离公司近一点呢?

 10  合租室友是一对情侣,自己却要和他们俩平摊水费,不公平。

 11  担心等自己有稳定性生活的那天,性能力已经不太行了。

安全

现代人的安全,是薛定谔式的。

今日随缘熬夜,明日佛系养生。

就连租屋里的甲醛浓度,也只能靠运气决定。

500

 1  工作的第一年,公司组织体检,被诊断出脊椎侧弯。

 2  熬夜加班之后,第二天坐在工位上心跳一直降不下来。

 3   “又失眠了”,我再次摸了摸自己的发际线。

 4  发现自己对褪黑素有了依赖性。

 5  都说真正健康的人是感受不到自己有五脏六腑的,而自己现在对所有内脏器官的感知都格外清晰。

 6  每次去做肩颈推拿,遇到的每个师傅都会说:“你这个颈椎,情况很严重了啊。”

 7  换了一个泰国橡胶枕,会不会有甲醛?换了一间长租公寓,会不会有甲醛?

 8  Keep 通知我,我在上面已经练了100多次《办公室颈椎放松》,现在是颈椎放松大师了吧。

 9  HPV 九价疫苗终于可以预约了,现在25岁零9个月的我,会不会排着排着队,就超龄了?

 10  夜深人静问自己,我赚的钱,够我一次大病吗?

 11  刚刚有些存款,听到妈妈说她“胸口有点不舒服”。

社交

人们总说social是件考验情商的复杂事,

当代青年的社交倒是大道至简——

干脆空白一片。

500

 1  来新城市的第三个月,第80次告诉自己“朋友在真不在多”。

 2  加班、参加活动、外出团建时一定要和同事合照,并兀自相信只要这样就能真的融入团队。

 3  入职的第三个月,同事一起点外卖时仍然不会喊我。

 4  没时间交朋友,也没钱养狗。

 5  为什么社交软件上跟我匹配了的人,都不愿意主动和我说话?

 6  一想到认识新的朋友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遇到主动说话的人也懒得搭理了。

 7  工作后已经好久没认识过新异性了。还有机会谈恋爱吗?

 8  谈了段同城异地恋,打车40分钟,地铁一个半小时,去见他的喜悦总是在路上就被耗尽了。

 9  好不容易开始同居,但每天他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睡了,而我走的时候他还没醒。

 10  三段失败的爱情后,开始怀疑应该是自己的问题,难不成是人家三个人都错了?

 11  母胎单身的我被朋友圈的娃晒着急了,终于跟我妈说,“我想去相亲”。

  

尊重

手段不够硬,身段就要软。

为了维护人前的体面,

年轻人要在背后忍下多少辛酸?

500

 1  永远在担心穿着是否得体,在通往成熟职场人的道路上,生怕自己不经意间流露出学生气。

 2  老板喊我帮大家拍张集体照。

 3  最怕妈妈来北京看自己,因为那就意味着要当着她的面加班。

 4  春节时没法和父母亲人解释自己的工作到底在做什么,还被亲戚训斥“别老抱着电脑了”“吃饭别一直看手机”,根本没人理解我是在工作。

 5  年纪尴尬,不再年轻到可以被照顾,也还没年长到可以被让着。

 6  和我关系不错的上司跳槽了,没把我带走。

 7  而新来的上司并不喜欢自己。

 8  越来越多比我职级高的同事,也比我更年轻。

 9  把工作搞砸,再也不会得到任何人的安慰了。

 10  在自己那个8平米的次卧里,堆着很多奢侈品的盒子。

 11  越成功,越被尊重,害怕失去这种尊重的焦虑就越严重,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毁掉多年的名声。

自我实现

小时候喜欢《我的未来不是梦》,

长大后却单曲循环了《梦醒时分》。

500

 1  入职三年,终于迎来第一次小幅度升职。

 2  升职虽然表面开心,但却意识到,也许自己曾经那个在职场叱咤风云的幻想,真的永远只能是个幻想了。

 3  发现曾经看不上的无聊工作,却有很多隐性福利。自己拼命逃出体制后选的工作,也谈不上有多喜欢。

 4  担心不远未来的某一天,自己被人工智能替代,然后失业了。

 5  阅读《请做好5年内随时失业的准备》,觉得每一句都是在说自己。

 6  换过5次工作才发现,曾经自以为的所谓“热爱”和“擅长”,其实都只是错觉和一厢情愿罢了。

 7  发现单位好像没有超过50岁的同事,然后开始担心自己50岁的时候要干什么。

 8  在社会上混得时间越久,越相信高考考入985真的已经是自己人生的巅峰了。

 9  在外工作几年之后,发现自己除了回不去的故土,还有一个扎不下根的异乡。

 10  生活中能让我发朋友圈骄傲一下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11  未来在我眼中,不再是一个个可以被期待的时间节点,而是一片没有尽头的茫然和漫长。

 

坦率地说,写完这篇文章后,我们在编辑部内争执了很久,纠结是否应该让它呈现在大家面前。不可否认,它有些丧,甚至天然携带着贩卖焦虑的嫌疑。

而正如你所读到的,我们最终还是决定按下发送键。因为冷静之后,我们抛给自己一个问题:这些焦虑,是不是真实存在?答案也许是肯定的。既然如此,我们不想、也没有必要回避——毕竟,这才是战胜焦虑的第一步。

当把这些焦虑掰开揉碎地列出来后,就会发现其实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大多只是年轻人们一时迷茫而看不清方向。某种意义上,它们堪比当代悬梁刺股,适度持有反而能提神醒脑、让人保持向上的动力,避免被无处不在的丧文化侵袭。

再说了,当代年轻人最擅长的不就是带着焦虑的镣铐跳舞?大可不必想太多,只管放心地去跳吧。也许跳着跳着,焦虑的镣铐便松了,而迎接你的,正是新的自由。

策划:GQ实验室

监制:Rocco

编辑:Milo、兔子

撰文:e+、能能、nico、nono、小虎、7m、sen、范神经、Phillip、Tsing、金子、aube、mollie、milo、兔子

视觉:aube

插画提供:视觉中国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