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内卷化使中国产生了两个独特特点:农业“工匠化”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本文由“集合到我这里来”推荐,来自《黄宗智:中国该如何“去内卷化”发展?》评论区,标题为集合到我这里来添加】
支持对农业内卷化的研究。
实际上由于中国自古经济发达,人口多,农业内卷化严重产生了2个其他地区没有的特点。
一:崇尚精耕细作,强调勤劳,坚韧,由于土地有限,科技水平长期发展缓慢,只能农业“工匠化”。除了以色列和中国文化圈,没有其他地区有个这特点。
二:农业严重内卷化,产生结构问题,造反推翻封建王朝。王侯将相宁有种的现在只有中国有,因为科技不发达情况下,没有任何王朝能解决土地不足的农业内卷化矛盾,不造反就等死。
这两点又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历史也给出了治理内卷化的办法。在科技进步缓慢下,方法有如下几个。
一:统一,只有统一才能最大化减少社会运行成本,提供一切发展基础。中国古代分裂时间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短,从周朝6百年到明清几十年,解放战争3年。
二:普及教育,选拔人才,减少官僚和知识份子的资源垄断。历史上去门阀,开科举都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在思想界也内卷化后,保持科技投入和开放才有机会突破。明代思想界也内卷了,但是郑和开始下西洋,西方科技进入中国,当时如果抓住机会,中国有机会突破内卷进入资本主义。
四:改革,改革,改革。 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不断改革的历史,改的太厉害就是革命。只要没有达到老百姓的期望,没有超越其他所有社会制度就不停改革下去。
作者研究的“新小农经济”就是很好的样本,谁说一定要大机械化,规模化农业才赚钱?利用精耕细作的传统,发展多维复合农业,高科技农业也能致富。这不是内卷,而是改革进步。是符合中国复杂农业环境特点而诞生的新模式。如同以色列的农庄,也是特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这种模式的基础也远比传统农业要求高,农民素质,科技水平,基础设施要求都比以前高的多。知识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和普及才带来高附加值农业模式的诞生。
眼熟不?还是前面我提到的中国历史上反内卷化的操作,只是村村通,义务教育,基层扶贫,科技下乡,咸水稻换了个名词。中国历史书厚就是牛B,没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