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小人嫉妒的“诗鬼”李贺,挺惨!
名女人有名女人的苦恼,名男人有名男人的悲哀。有个词叫“慧极必伤”,有个词叫“情深不寿”。
才与情,悲与欢,细算来,明珠沉海;似乎这些珍宝一般的人物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便就此化虹而去,徒增后人的慨叹。
秋坟鬼唱,呕血化璧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新唐书》里说他“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又说他为写诗“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
概如此,非一句“不疯魔不成活”不可描绘!
或许,这类人总是相似。
他们来世上走一遭,早知道自己不久人世,于是多少有些痴狂。毕竟不愿庸庸碌碌,徒劳一生。
他就是“诗鬼”,李贺。
李贺的母亲见他为了作诗,竟至于“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骂他“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有人人戏不分,也有人不舍昼夜,殚精竭虑,为了作诗,呕血千升也不停止。
这样的人,天生就带着神异。
李贺很小的时候,就展示出异于常人的文采。七岁就能写出很好的诗词文章。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听说了他的诗才很有些不相信,于是和皇甫湜亲自上门一探究竟,并出题考校。
彼时,还是个小不点的李贺见了这样的大官也不畏惧,深施一礼,随即施施然、一气呵成而写了一首《高轩过》(也有说法此诗是他十八九岁时所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好像我们总有一种错觉,才华横溢的人大多怀才不遇。李贺诗才受到韩愈的赞赏,但也引来了很多小人的嫉妒。
公元810年,父丧期满的李贺来到进城参加进士举,有嫉妒他的小人四下传播流言,说他父亲的名字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犯“嫌名”(唐律中有避讳的规定),虽然韩愈据理力争,还写了一篇《讳辩》来为李贺辩驳,但最终李贺还是失去了考试的机会。
一直到元和六年,即811年,李贺二十二岁的时候,他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没错,就是一个九品芝麻官!
至此,李贺在长安待了三年,三年中,所见所闻,让年轻的李贺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哀愤孤激之思越甚,加之他的妻子病卒,他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于是决定离开长安。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李贺辞官,回到昌谷,辗转来到潞州(今山西长治),在朋友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
816年,郗士美讨叛无功,返回洛阳,李贺失去工作,无路可走,最终强撑病体,回到老家。
不久,便去世了。
彼时,他才二十七岁。
“诗鬼”来也匆匆,却也匆匆,在这世间走了一遭,看了一眼,落得个满身病体,“瞧悴如刍狗”,最后大约不甚满意,于是回去了。
后来有个和他很像的人叫李商隐,有感于李贺之死,写了一篇《李贺小传》,里面讲了一个故事:
据说在李贺即将去世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大白天的,从天而降一个穿着粉色衣服的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那人说“我是来召唤你的!”
李贺不认识这个人,便道:“我母亲年老体弱,身体多病,我不愿意跟你离开。”
那人又道:“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李贺于是独自痛哭起来,很多人都看到了,不久之后,他便去世了。
据说当时他居住的屋子里有袅袅青烟飘起,至上青天而去,人们还听到有车辆和管乐之声传来。
原来不是我们多情,而是世人都舍不得这些宝物一样的人,所以写了这些故事来自我安慰。
赤血忠魂 江左淳郎
柳亚子说: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人们说明朝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约这一朝很有些血性,君王如此,臣民也如此。
夏完淳,生于明崇祯四年,即1631年,距离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还有十三年。
明史对他的记载极少,只有在 《明史稿·夏允彝传》里写道:“子完淳,字存古。”其余事迹不见于正史,多散记于其他史书之中。
夏允彝是江南名士,与陈子龙并称“陈夏”,有道是虎父无犬子,夏完淳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十来岁便和其父游历山川,遍访豪杰,初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东林党人,文学家),十二岁起,从陈子龙为师,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为抗击清军,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自称“江左少年”。
1646年,清兵南下江南,夏完淳年十五,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其父夏允彝投水自殉。
其父死后,夏完淳继续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救囯活动。
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抗清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四海惊飞,三灵恫震;溘灵飙而大招,吊五云而长恨。天上将军之铁马惊风,宣陵孝子之布衣扶榇,三百年玉座书移,十六世金铺夜烬。”“闻楚歌则部曲萧条,听胡笳则征夫歔欷,国殇悲而阴雨深,战鬼哭而愁飙厉。烟草依然,江湖如是,毅魄归来,灵风涕泗。”
《大哀赋》写成的时候,夏完淳才十二岁。南北朝的庾信有《哀江南赋》,二者并称为中华赋中“双峰”。
长歌当哭,黯然销魂,烟波断肠。
1646年,叛将洪承畴奉摄政王多尔衮命令,按照名册缉捕夏完淳。
彼时,夏完淳躲在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
船过细林山的时候,想起老师陈子龙(当时陈子龙也已经殉国),作诗《细林夜哭》: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到了南京受审,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
夏完淳凛然不跪,讽刺他说:“我闻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有人告诉他说,他面对的就是亨九先生洪承畴,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
洪承畴羞愧无言,将他关押在牢狱之中,夏完淳在狱中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道路,他只是感慨这世间国破家亡,不能上报国家,也不能下孝父母。
于是写下了《狱中上母书》: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是年秋,夏完淳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彼时,年仅十七岁。后来,他的妻子钱秦篆生下遗腹子,但因悲痛体弱,孩子很早就夭折。再后来,钱氏看破红尘而出家,青灯古佛,聊此残生。
夏家,毕竟无后而终。
一个是山鬼夜哭,一个是赤勇忠魂;一个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个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好像这世上的许多惊才绝艳,总是命途多舛。
宁不知情与才,哪个更难得?斯人已去,公子无双;诗情长留,明月如霜。望天下有情才子各得其好,不为情伤,不为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