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融的个人看法

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

那么金融算是社会科学的明珠。

毕竟金融学并不是多数社会科学的基础,但是我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集大成的结果。

还是从anno1404这个游戏说起。

这个游戏就是在一堆海岛上殖民发展的游戏,每个海岛游特定的资源和限制,殖民地居民是自动出现的,资源是无限的不会采完,有金钱体系没有借贷体系。

这个游戏里的科技树和定价属于系统定好的,有一个外贸体系可以影响价格,但是如果只是自己属地之间贸易,不包括和ai玩家和系统的外贸体系交易,整个经济属于完全封闭的,这里面定价就是系统默认值。

整个游戏我最开始就是低级科技快速扩张抢占殖民地,然后规模大了快速实现主岛科技发展,进而快速进入最高等级,坚船利炮打没电脑。

我们反过来看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其实和这个很类似。

有相对已知的科技树,基于一个算法体系下的定价,想要实现发展是可以的,历史上都有实践也有成功经验。这种循规蹈矩的模式下,农业和工业其实就变得趋同了。

但是问题就是这个科技树怎么来的,以及这个算法体系下定价是否合理的问题。

毕竟这个游戏玩到最高也就是极限了,因为更多的,系统没有给我我咋玩。

所以返回来看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和从根据地时期到现在的中国银行体系来看,我有以下几个初步认识。

1 科技如何变成商品,也就是科技是否可以定价,这个我已经提过了不展开了。

2 市场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初也是现在还在用的定价体系,那么金融体系是高度依赖于定价的,毕竟金融最后是要想办法量化出很多变量的,不然的话银行是很难经营的。

自然这个问题也说明了,经济学金融学需要大量的数学工具,而且时下确实也在用。很多机构现在就在招更多的it人员,有些公司超算都用上了,那么进而就是数学模型的问题,模型的局限性和有效性更多还是特定模型所决定的,那么经济学或者金融学里面的各种数学模型的局限性有没有在经济学教材中充分体现出来呢?

当然,据我所知各个大佬里面计算机跑的模型可不是教材里面那些简单又粗糙的原始模型。

国内银行,晚晴时期的银行功能太弱了,而且还是依赖白银这类实际贵金属,贵金属的问题,金本位或者美国白银法案这种故事,放今天就没多大参考价值了, 今天的是法币的纸币。

纸币不算宋朝,从根据地时期,根据地银行通过以实物商品为锚稳定纸币币值的操作,能够胜出并不是根据地的银行运转非常好,而是控制了物价,对手基本上都控制不住物价。蒋介石的金圆券之类的就不提了。

说白了殖民地银行能站得住根源在于战乱时期可以稳定物价,这个时期相对来说很特殊,人类历史上很多胜负角逐并不是对了多少,就是比谁错的少。如果日占区和蒋介石能控制物价,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升级的银行服务能力来对决。

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银行体系就如同anno1404的游戏系统一样,给计划生产提供有一个定价计算模式,在当时几乎没啥工业的情况下,和anno1404这个游戏一样,从无到有的发展来说,当时的计划经济是可行且有好成绩的,只要经营的好,可以发展起来,但是如果到达科技树极限,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开放以后,银行体系改革,银行体系虽然分离业务,让央行和商业银行相对独立,商业银行也确实实现了基本功能,但是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眼下比较热议的中小企业贷款,那么也就是银行本来是什么?

早期银行比如金匠因为长期存有客户金子可以放贷,中国传统的钱庄,到现在综合经营的现代银行,现在的纸币体系对于很多老牌银行来说,属于基本操作了。

毕竟在容许各个银行以黄金为锚发型纸币的时代,各家银行的银行券之间如何竞争和如何保证自己不破产,属于看家本领,而优秀的可以在多国开设分行跨国经营,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比如表外业务里面进出口服务,如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出口保险业务等。各种跨国贸易的结算和信用服务也不一一举例了。

这里不提欧洲各个国家长期战争,继而出现的战争筹款而产生的国债之类的,今天很少能看见了。

这里用一个最简单的假设,就是货币需求来自两个,一个是交易需求,一个是投资需求。

毕竟银行发的银行券,你可以在该银行券流通范围里花出去买东西,也可以在不用的时候存进银行活期账户。

这种基本的货币需求,在后期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操作,就是支付账户和活期账户捆绑,支付余额自动转入活期账户生息,今天的支付宝就是这样的。

我认为这算是一种货币可以流通的最基本的需求。更复杂的可以扩展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从历史角度看,货币流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综合未必和这个货币发行机构所在国的经济总量一致,也就是实际上超出了所在国的范围。

而这个货币在国外的交易使用,就挤占了其他货币在这个国家经济交易活动中的需求。

所以回来看英国,英镑作为国际化货币,其占比远高于人民币,而英国本国gdp并不如中国,那么实际上英镑是依赖于残存的英联邦体系,依靠着地缘要害地区所控制的金融机构和港口维持着英镑份额,金融业算是英国的国本,英国脱欧我认为是必然的,因为欧元再扩大会进一步挤压英镑生存空间,两者矛盾不可调和,而对于整个英联邦来说,老女王殿下至关重要,英国是立宪君主制国家,泰国如今动荡不安,老女王如果不在世了,大英的命运可真的很难说。

那么看美国,美元实际上辐射范围很广,实际影响范围远超于美国本国gdp,因为金融开放,所以持有美元不仅交易方便,毕竟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在那摆着,同时美国庞大又发达的金融市场,投资需求很容易满足,中国金融管制相比之下很难满足这种投资需求。

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所以债券卖的很顺,但是总量也很小,我搜到的一个数据就是人民币本币的海外债券不到三万亿元。

如果我们认为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经济竞争是规模效应为核心,那么往下说,公司规模越大越接近于垄断,那么竞争能力越强,但是就如同某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存在生命周期,那么公司实际上也存在生命周期,多数公司不是万寿无疆的,而在这个公司的生命周期中,一些灵魂人物对于公司的影响很大,比如乔布斯对于苹果,今天我们再看苹果发布会还有那种感觉么?这个部分不再细分,毕竟往下说就和孩子满月时候说这孩子早晚要死一样了。

如果把计划经济简化为一种对经济的控制能力,那么公司里的内部经营,行业的政策扶持,宏观的经济管理,其实都是计划经济。

美国在这种体系下,依靠股市作为主要的途径,可以快速的从美元流通区内集聚资本,对美国的优质企业进行投资,进而在公司之间的规模竞争上占优势,维持美国诸多跨国公司对于全球的市场占有和产品与技术的迭代更新。

所以相对于欧盟的欧元区,欧洲的经济模式其实并不能竞争得过美国。

为什么要从欧元区思考中国呢?因为美国整体过度公司化,效率确实高,但是产生了很多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今天美国这样基本上有一个问题算一个问题,都是这种模式下的难解问题。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和中央政府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中国地方政府可以像美国那样破产么?欧洲的各个成员国对于本国国民并不是美国的有限责任,欧洲各个成员国的财务状况和市场联系紧密,虽然欧洲债务问题也存在,但是终归比中国这种高度依赖与土地财政的当前状况好。

昨天有个新闻是美国一个机构出了一个中国经济风险矩阵的报告,全文我找不到,但是房地产行业风险居于首位,而在美国,房地产风险排的上第一么?

美国金融市场过度宽松和自由,导致金融行业收益率过高,次贷危机就是房地产行业向金融机构靠拢,将长期贷款变成了流动证券,进而导致了次贷危机。

苹果从那一年就开始让大量现金躺在账上,美国多少公司通过股票回购参与到股票市场的狂欢了?

说白了,金融行业的过度发展,依靠股票市场等金融途径过于轻松的依靠并购来维系公司发展,导致了美国实体经济拿到了大量资金,但是市场上的迭代竞争游戏有点玩不下去了,这就是和欧洲深耕市场的区别。美国为什么拿tiktok开刀,也是这个原因。

美国这个体系玩到现在,也暴露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汇率的影响。

我们经常卡在一个问题里,就是高汇率和低汇率与发达欠发达有关。

如果一个商品具有议价能力,人民币对美元是1:1还是7:1,其实还是按着卖方市场议价能力占优势的地位讲的。

发达国家依靠高汇率购买欠发达国家的低汇率的低级商品维持日常的问题就在这里,跨国货币究竟如何与物价捆绑?

美国现在一个简单的推测就是,美国为了救市超发了美元,美国如果金融体系出现暴跌,那么金融体系中用于交易的美元就会瞬间释放出来,进而进入市场交易导致通货膨胀和汇率下跌,越多钱维持美股就会有越多的钱会最终释放出来。

这种超发货币最后通货膨胀的对策比较简单,就是发新币以一个高比例换旧币,然后旧债减免或者换发新债。这类事情不少见,但是今天在美国,这个过程会带来巨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高汇率模式下的国内物价其实容不得美元贬值,美元贬值会导致美国多少亿人买不起中国商品了呢?

所以,美国的金融体系,究竟是能稳定美元区的物价,还是仅仅只能在高汇率模式下稳定一下美国国内物价呢?

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实建立在会计表上推演,实际经济中是依赖借贷的,也就是宏观经济学究竟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实际状态,那么基于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管理究竟多大程度上有作用也是要受限制的。回看美国的经济发展历史,美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是管理的绝对优秀,而是相对于其他经济体的相对优秀。美国二战后的独步全球,究竟多少因素是美国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少是经济学发展带来的更有效发展,也不好说,毕竟这种差异性并不在主流经济学当中被当成重点来讨论。

但是我认为,起码美国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眼下的经济大衰退世人都看在眼里。

以前要说a股是中国经济的阴晴表,多数人都表示呵呵, 现在说美股是美国甚至全球经济的阴晴表,我表示呵呵。

中国当前的货币管理可以稳定国内物价,那么我现在可以提出一个比较简陋的设想。

在不模仿美国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下,保持金融管制来维持秩序,用国内的货币与物价稳定的关系,进而维持人民币的币值流通稳定性,依靠中国的国际贸易为交易需求,并保证以人民币结算的一些优待,通过国外的中国银行机构,提供一些活期或者债券满足最基本的投资需求,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以基础建设为担保的债券,其实现在这种人民币长期升值,其他国家利率偏低的情况下,不需要很高的利率。也就可以提供支付宝里面的余额宝一样的功能,在保证央行货币管理能够满足中国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海外实际负责流通和回笼人民币的央行分行维持当地的物价与人民币的相对稳定,即以国内市场为核心,海外相对稳定的若干发钞分行为分支,逐步扩大人民币适用范围和维持经济发展稳定。依靠国内金融管制和国内经济的把握能力来建立风险防火墙,防止国内物价被国际贸易体系带歪。

不过人民币国际化实际效果,到现在其实也不乐观,可能存在超出我认识以外的其他制约原因,我本人也没完整看过国内大循环,所以我也不确定这个是不是可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