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渣泛起---------简评《弟子规》
本来不想在这种文章上浪费太多时间,但最近频繁受到各种幼教班的骚扰,无一不把《弟子规》奉为国学经典,作为显示逼格的特色课程,重点宣传。
记得第一次看弟子规好像是初中发的宣传材料。中文系出身的老爸非常严肃的对我说:“虽说开卷有益,但是看这种东西着实浪费时间”。要知道老爷子当年发现我看《回圈报》也只是淡淡的说考完试再看。
与经典的开蒙教材“三、百、千”相比,弟子规是非常粗鄙的。简单讲思想浅薄、观念迂腐、枯燥乏味。堪称封建愚昧思想的集大成者。
思想浅薄主要体现在通篇几乎只是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的单方面说教,教条化约束,比如: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处处体现着为父母之命是从,循规蹈矩的味道,相比较而言三字经更多的是对君臣、父子双方的要求,比如: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甚至是对父母提出要求,比如: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对于孩子更多地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读起来像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在耐心的点拨,字里行间透着温暖。
观念迂腐自不必说,孩子要是完全按照弟子规去做那还是孩子吗?就是一提线木偶,换句话讲,教孩子诵读的幼教老师,逼孩子硬背的父母自己认同吗?估计也得打个问号吧。
趣味性其实是差距最大的地方,三字经以精炼的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自然常识,地理知识等等,妙趣横生,老师讲得好了,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作为开蒙读物是再合适不过了,其实这种比较本身就比较可笑。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不过是一个屡试不中的落魄秀才,本身没啥才华,《弟子规》即使在封建保守的清代也不怎么受待见,只是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对岸首先兴起了国学热,发掘出了这篇文章,反动派当然比较喜欢这个调调,后来又被引入了大陆。《弟子规》能在国学热中异军突起,自然与其浅薄乏味有很大关系,这说明它简单。像《三字经》虽然讲的都是常识,但三个字一个典故,展开就是一个故事,幼教老师们未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再碰上小家伙们打破砂锅问到底,三尺讲台就如临深渊了,哪像《弟子规》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古人云:法乎其上,得其中。要读就让孩子读点经典的。
说到国学热,我这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理工男也说不清是啥。不过以我这个圣人老乡这些年的领悟。即使被阉割过的儒家思想也是很强调学和思之间的交互,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发展到后来的知行合一,更是反对循规蹈矩的死读书。圣人即使讲男女授受不亲,也怕我们学成书呆子,还要加一句,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老夫子还是很人性化的,我们又何必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