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25岁之前是不是都傻逼?

跟身边很多男生接触、也目睹了很多男生的变化之后,我发现了一件事——

25岁是某种成长的分界线。

25岁之前的男生,普遍比较幼稚简单。有时候他们会困惑,向别人讨教,但问的问题都不得要领,就好像,他们似乎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但25岁后的男生,给我感觉截然不同。他们似乎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评论,觉得挺有趣的:

“男生25岁前都TM是傻逼,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真的是这样吗?

男生25岁之前是不是都傻逼?

我拿着这个有点冒犯的问题,去跟我所认识的8个男生聊了聊。

他们的年龄跨度是21岁-29岁,都徘徊在25岁分界线附近。 

这次的聊天完全超出我预期。

8个男孩,每一个画风都完全不一样。

有个男生谈量子,有个男生讲黄帝内经,有个男生提到西方心理学。

而且,在同一天跟一个22岁男孩和一个27岁男孩聊完之后,我还看到一种鲜明的对比

22岁男孩说他不想要父母给他买房买车,27岁男孩说他目前最大的压力是买房买车。

22岁男孩说他觉得父母给他压力太大,27岁男孩说他发现自己陪伴父母时间太少了。

我发现,22岁男孩现在想挣脱的东西,正好是27岁男孩现在渴望的东西。

我很清楚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轨迹不同,不能强行拿来比较。

但我还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某种关联性和共通性——

那就是思索自身、反观自己、独立思考的珍贵品格。

男生们太有趣了。

目睹男孩慢慢走向男人这个过程,也太有意思了。

这8个男生告诉我的事,我想跟所有人分享——

大森

23岁 油画系学生

男生25岁之后,觉得自己之前幼稚,你让我解释,我会说,这个是身体决定的。

黄帝内经就记录,女性生命周期是七,男性为八。

也就是说,两性的生命周期长度不一样,女性每一个周期都是比男性短一点。

所以同样是第二生命阶段,女性是14岁,男性16岁。这是可以生育的年纪。

而到了第三生命周期,女21岁,男24岁。

这是心智的一个成熟阶段。

所以说女性早熟。

在第三生命周期开启的时候,也就是男性24岁时,会产生某种心灵巨变和开窍。

不像第二性征出现时可以被看见,这种心理变化相对不可见,但不能否定这个变化,它和身体变化一样重要。

就好像有些人会痛经,有些人很顺滑自己都感觉不到。

心灵变化同样如此。

而心灵巨变的时间点和生命周期的时间点是契合的。所以我说这个是身体原因。

家铭

23岁 摄影系学生

事实上,在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有人说,这个世界会不会是我们死之前的人生回顾,只是1:1慢放。

 

我最近在看《人类简史》,里面说人类现在都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中。

因为观察到最小的能量载体是量子。量子这东西是“子”,也就是跟计算机的运行机制差不多,所以很多人都说虚拟世界就是一个文明最低功耗的运行方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人都会躲进虚拟世界,然后都很快乐,但是就不会向外扩张了,现实世界也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人真的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政治体里,工业化使我们变成了社会零件,现实主义不就是这么来的吗?文化艺术只是一种润滑油,只要零件们开心了,这个巨大机器就会一直运行下去。

当然啦,这么说很丧。

人类简史我看了一半,但感觉作者一直很悲观。

什么短期目标,长期目标。

 

我自己,就只有短期目标,比如出国交换,要考托福,那我就要达到分数,也确实达到了。

 

至于“知道自己在干嘛”这类的长期目标,都是实现目的之后的人,在回看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可能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能达到什么程度呢。

你说的幼稚,可能就是源自于不清楚自己的条件,也就是不认识自己。

 

我想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活”吧。

我现在也不知道该在哪里赚钱。懵逼。

 

阿越

22岁 机械电子工程学生

我觉得这个是分人吧,就像我来说,从小爸妈管我比较严,而我提的要求他们几乎都会满足我(合理的),所有家务也没让我干过。

所以我就不太会独立,没很早为自己考虑过将来一个人在社会上怎么样。

我也始终没有自信,自己以后能把自己完全照顾好。

还有就是,我爸妈总是想着在我家给我找个工作,安安稳稳老老实实拿工资三点一线上班生活,给我把房和车一买,再找个踏实的媳妇儿…一辈子就算完了。

反正就是,让我按他们的方式活着。

我根本不想这样。

我跟他们说,给我买房买车的钱不如直接给我,让我出国。

可是,我觉得我想做的,满足不了生活。

(莫爷:你想做什么?)

旅游,全世界旅游。穷游也好,毕竟活一趟挺不容易的,多走走多看看还是好的。

但是,这样你没有固定经济来源,你就没法定居,你养不起老婆孩子。

在真的原则性问题前,我不敢违背父母意愿。

我不想让我爸妈不开心,毕竟养了我这么大也不容易。

我要做的是让他们开心,不是惹他们生气。

怎么算成熟。如果说让父母开心算成熟,那我比以前成熟了好多好多了。

如果说有自己独立意愿过着,不顾父母感受或怎么样。那我太不成熟了。

宇宙超级无敌酷炫小哥哥

21岁 计算机专业学生

我在想,我到底算不算有目标。

我12岁的时候自学了C语言,接触了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非系统化知识,并以此作为我的dream work,这个理想一直持续到大学。

实习的时候我进了一个相比同学还不错的单位,但是大单位没人会要一个几乎0经验的人员进入互联网安全领域,因为这个领域需要相当多的知识储备,但是因为涉及部分知识有些敏感,大部分学校又根本没有这类课程,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没有知识-无法进入圈子-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匮乏。

这就导致了,我现在虽然在计算机行业中挣扎,但是做的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陷入了怪圈,真正想做的事又无从下手。

现在我的主要矛盾就集中于“是否应该放弃理想找一个高回报的工作”上。

实习了一年,也看清楚了好多事情,走出校门之后物质越发强烈,曾经迷茫过是否要放弃自己的爱好,找一份未来可能赚得多的工作做下去,但是老爸告诉我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

先吹个牛,我老爸也算是他们那个县城的天才了,高考分数够了清华,但是那个时候是先报名再考试,最后阴阳差错去了沈阳一个大学,就因为专业名字高大上,报名了自动化,结果发现那根本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荒废了4年。庆幸的是毕业分配找了一个不错的单位,进了一个机械研究所。

但是结婚、分房子、有了我、一切都稳定了之后,他发现自己其实喜欢金融领域的东西,开始沉迷股票。一开始亏了很多钱。在我考上初中那年,我爸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辞了工作,每天在家里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基本每天3点还在工作),还全程自学考了相关资格证,找了份金融领域的工作,一心一意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家庭也算解决了温饱问题。

老爸用了半辈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行业,他很高兴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所以经常提醒我“别忘了你的梦想”。这也是为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能勉强保留一点浪漫主义的理想哈哈哈~

mic

25岁 电影编辑

我觉得分界线不应该是一个年龄数字。

可能大多数人都普遍在25岁这个时候接触工作社会和现实压力之类的吧,所以才有25这个数字。

我觉得这是当你接触到一个陌生世界的时候一种自然反应,当你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的时候会有一种不适的感觉,这种不适会表现在你急于跟幼稚撇清关系,以获得你在这个陌生成年世界的安全感。

但真正成熟的时候,我觉得是不介意,甚至希望自己还是个傻逼的吧。

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要过多在意所谓幼稚与成熟的区别,因为随着你见过更多更多的世界,这两者还是会在你自己身上体现的。

(莫爷:你不会有觉得“哇,我以前真傻”的时候吗?)

就我个人的话是没有过这种想法的,我好像只有“哇,好想像以前这么傻?”

以前觉得,所有能打破规矩的事都很好玩。

现在就会想,所有规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之类。

其实也不会真的想回到那个状态。

我会希望有个平衡,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也保留尽量多的天真幼稚。

阿Q

29岁 传媒行业从业者

23岁之前我真的挺傻逼的。日子过得很悠哉,大学四年几乎天天都在宿舍打游戏,看电影,玩乐队打篮球,就是不上课。

25岁那一年,是我买房那一年。

当时我有一份正职,在一个新闻媒体单位,因为是新闻,所以我们要三班倒,早班从凌晨5点到中午12点。

每周的三班倒,不断挑战你的生物钟。

除了正职,我那年还同时给三家媒体写稿,想尽量多地挣稿费。

因为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存钱。

 

那一年真的很累,我一边工作一边写稿,还要一边看房。

我看了一年的房,看了大概一百套楼盘。

 

我记得有一周我过得真的很惨。

那是在两份工作交接期间,我还没拿到上一份工作的工资,没钱了,不想跟家里人说,也没开口问室友借。

33块钱我用了7天。

当时我住的地方楼下有卖葱油饼的,7块买一摞,吃一天半。

现在回看25岁那年,有放大的成分,就觉得那时候很累。

不过我觉得自己蛮特例的,刚毕业就认识到现在的老婆,意识到自己没钱,想出去玩看个电影都不行。

所谓成长,就是有个外因,推动你吧。

 

东圃王力宏

27岁 国家级退堂鼓演奏家

我觉得是。我认识的25岁以下的男生也是这样,想法比较简单。

我翻以前自己发的朋友圈,也一样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很傻逼,应该每个人都这么觉得吧。

其实成熟约等于顾忌太多。

我以前觉得我还年轻啊,可以犯很多错,可以一个月不给爸妈打电话,打电话就是为了要生活费,可以随便分手,因为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有新恋情,可以不用管有没有房有没有车,反正时间到了总会有的。

后来就发现陪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害怕突然有一天亲人离开。分个手吧,都说没关系能遇到更好的,但是你就知道,很大可能是不会再遇到更好的了。以前口不择言乱说话,现在就知道没有顾忌真的就会一不小心失去很多东西,整个人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越来越害怕失去,越来越知道珍惜,做事越来越会考虑后果。

 

年轻时总觉得“以后总会有的”,现在我就处于那个“以后”。

这个“以后”和以前会有反差,反差大的话就更害怕了。

戈多

25岁 游戏公司职员

我觉得是又不是,对于你这个问题,我其实没有相关的青春记忆来作为注解,说说更形而上的感悟吧。

我25岁后彻底不再信任精神分析学说之后,有一个感悟,好像很多人都会在某个人生阶段拥有相似的认知状态,比如大学新生很容易被精神分析这种奇特的理论所蛊惑,疯狂地去读《图腾与禁忌》,并试图理解西方六七年代流行的左翼思想。

但当我认知水平提高(或者年龄增长)之后,就会觉得这一派不肯好好说话的思想家都是在胡扯,更愿意接受更多常识性的东西。

而这个跨越,我在很多人身上都看到过。因此一度觉得大学老师挺辛苦的,每天看着嗷嗷待哺的傻逼大学生思考俄狄浦斯情结以及女人乳头大小和香烟烟头大小的关系。

好浪费时间是不是,明明最后又回归了常识性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经历一段亢奋的思想风暴呢。

后来我知道了,涉及成长性的东西是需要被内化的,并不是知道一个道理就可以内化为经验的。

这是我们教育早期就应该被告诫多次的常识,但当我真正理解的时候已经接近25岁了,我觉得大部分男生也都在这种状态之中吧。

其实我想说的是,认知水平每个阶段都会有阶段性的成果,而25岁恰好是很多人成为社畜的开端,或者说被生存奴役的开端。因此引发更多的思考是正常的,而这个阶段的思考更容易影响人的一生。

只不过25岁的思考成果,可能需要到了而立之年才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25岁最大的变化其实还是发际线啦(笑)。

500

最后:再次感谢男生们的真诚交流,特别鸣谢多次出现在文章故事和评论中的、前段时间失恋依然单身对女生很好很懂事并且有点闷骚的家铭(这句话他千叮万嘱我加上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软妹莫爷”,来找我玩啊。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