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勾拳——宿北战役的制胜点与转折点(四)

三、“刀丛扑去争山顶”——峰山争夺战

战役规划是粟裕的长项,但在宿北战役之前尚未完全显露出来。粟裕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长期在陈毅领导下指挥作战,不过,除1940年10月在苏北黄桥之战及抗战后期的天目山战役之外,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经历不多。黄桥之役,新四军采取虚守黄桥、歼敌一路,再及其余的战法,将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部主力几乎全歼。此役中粟裕的才华虽有展露,然而一则黄桥之役规模尚不算大,新四军方面参战总的兵力只有约七千人;二则此战政治重于军事,陈毅此前的纵横捭阖、分化瓦解已经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战役的格局,故此尚不足以给予粟裕充分展现的机会。天目山战役则由于已届抗战胜利,影响有限,战役指挥上粟裕当时也还未臻完善,粟裕自己回忆说:“毛泽东同志对天目山战役,一方面表扬我们打得不错,另一方面说,只是歼灭性还少了一点”。[1]国共内战初起,山野外线出击遭遇泗县之败,而粟裕在苏中却连战连胜,创造了“七战七捷”的战例。粟裕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实源于这一阶段的作战,不仅在华中地区的军民中获得极高的声誉,甚至有“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流传,也获得中共最高统帅部的首肯。毛泽东在10月15日的电报中明确提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2]对于在沭阳地区作战的计划部署,中共军委在12月9日的电报中亦专门提到“届时请粟提出计划电告”,[3]可见此时粟裕在毛泽东心目中的位置。但是,宿北战役所使用的大部分是山野的部队,而山野的指战员多来自原八路军及山东军区系统,对粟裕军事能力的信仰尚未建立起来,甚至有的领导人认为,粟裕在苏中之所以能打得好,是因为“这个地区没有国民党的主力部队,都是地方杂牌部队和一部分伪军改编的,政治上的反动性比国民党的主力部队相差很大,所以战斗力很弱。这就是当时七战七捷的主客观情况”。[4]粟裕本人对此也有担心,他后来回忆:“但是,从战役指挥来说,我对情况却比较生疏。这次直接参战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山东野战军。叶飞同志指挥的第一纵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是了解的,但日本投降后他们北上山东,已一年多了。对其它部队就更不了解。同时,两个野战军合并后,指挥机关尚未统一,我只身前来,对司令部工作的同志也是生疏的。我对淮海地区的民情、地形诸情况也远不如对苏中地区熟悉。至于作战对象,许多部队都是新交手。这些都使我感到心中无底”。[5]

经过宿北、鲁南战役,粟裕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的才华展现无遗。陈毅为人直率,最为服善,更是“到处逢人说项斯”,在各种场合下极口称赞,代为揄扬。如陈毅在1947年3月华野政工会议作报告时,就赞扬说:“这次战斗(按:指莱芜战役)布置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在自卫战争中粟司令领导的战略区,表现最好,经得起考验,作风老实,埋头苦干,成就很大”。[6]1947年12月30日至1948年元旦,陈毅在关于自卫战争总结的讲话中亦谈到:“象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很高明,由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的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我党能有这样的人材百把十个就差不多了”,[7]评价之高、赞誉之诚,溢于言表。甚至在华东野战军经历南麻、临朐战役失败之后,陈毅仍在给军委和华东局的电报中将粟裕与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相提并论,认为他“前途远大”,是“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之一。[8]因粟裕过去任职不高,在军队系统中显得资历不够,陈毅就在军内会议上讲:“先提拔的不要骄傲,后提拔的要沉得住气,因侥幸先被提拔,不一定站得稳,后提拔的步步高升,反而靠得住,粟裕同志就是我们党内提拔慢的一个”,[9]以提高他的威信。粟裕能够在华东战场上一系列重要战役中放手指挥,陈毅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粟裕12月10日晚由盐城赶到涟水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孙徐庄),席未暇暖,12日又赶到华中分局驻地老张集会合陈毅及华中分局领导人,商定了作战方针,随后与陈毅一起赶往阴平(位于沭阳西北)的山野前线司令部。根据记载,“13日晚,陈、粟首长到达阴平亲临指挥”。[10]当晚,首次以“华东野战军”的名义发布了预备命令,“决心集中主力首先歼灭宿迁出犯之敌于宿迁、沭阳、新安三角地区,以利尔后作战”,该命令判断国民党军:

“1、以预三旅全部为左纵攻取五花顶,四一旅一部于配合预三旅向五花顶进犯,该旅另一部则可能留驻晓店子、嶂山镇之线。

2、以六〇旅为右纵,在其左中两路夺取五花顶后,【有】再沿宿沭路前进可能,如整十一师已到,则该师为二梯队,可能沿宿沭公路前进。”

并提出两个作战方案:

“(一)作战第一方案:首先解决敌之左纵,再解决沿沭宿路东犯之敌。

(二)具体部署:

(1)第一个战斗(解决敌左纵五花顶以西地区之敌)。

1、九纵应以一个团控制于五花顶,固守要点,余两个团集结于五花顶以东黄甲庄地区。其在宿沭公路之部队应节节抵抗,尽力迟滞敌人,最后应扼守上庄、耿圩之线阵地不得再退,以便我主力对敌左纵包围歼灭任务之完成。该纵于一【纵】、八师完成对五花顶以西之敌包围后,即同时由正面及两翼出击。

2、八师与一纵应于本(13)日开至铁路以南马圩、盱头集、西马港之线,14日晚八师由北向南进攻五花顶以西地区之敌,一纵从马圩南下,经棋盘子展开于高白岭、南涧子及其以南之线。该纵可分三个纵队,以先头纵队(一个旅)于15日拂晓前插至新店子、唐庄之线,于切断敌由五花顶向宿迁之退路后,除以一个团控制晓店子及附近之有利阵地,阻击宿迁敌增援外,余两个团由新店子向东北进至五花顶一线,其余两个旅,一由南涧子向东老和尚圩方向攻击;一由棋盘子向东南陈子岗方向攻击。

3、八师由小冲子、大冲子向南五花顶西北地区之敌攻击。

4、七师(缺十九旅)于本(13)日即进至叶海子东南地区,沿苗庄、侍刘圩之线,以有力一部攻占嶂山镇之线,以切断敌退宿之路达成后,除以有力一部向南警戒外,余主力由南向北大官庄、野庄之线进攻,并应与一纵占晓店子之部队切取联系。

5、二纵应于本(13)日进至周集及其以西地区集结。

以上各部(缺二纵)以暖房及五花顶以西地区为合击目标,应于15日拂晓前完成对敌左纵之包围,并尽可能于当日解决战斗。

(2)第二个战斗(解决右纵宿沭公路之敌)。

1、一纵全部由嶂山镇向东南插至曹家集切断敌之退路后,由西向东攻击。

2、八师随一纵之右侧跟进到达晓店子、曹家集间地区后,向宿迁方向警戒,于我主力战斗结束时,不失时机乘胜抢占宿迁城。

3、七师(缺十九旅)为北路之右纵队,九纵为北路之左纵队,均由北向南:2纵由南向北对敌攻击(详细部署当适时另发指示)。

(三)第二个作战方案:

如敌沿宿沭路先进,而预3旅迟迟不进时,则先集全力歼灭于耿圩以西、颜集以南地区,其预定部署如下:

(1)二纵以一个旅截断敌退宿迁路之后,以一个团向宿迁方向警戒,其余二个团向东北攻击,另一个旅由韩集以西向正北攻击。

(2)九纵从叶海子向张圩子、悦来集攻击。

(3)七师(欠十九旅)由北向南悦来地区攻击。

(4)八师即在邵店以北,西鲍圩及以西地区为预备队。

(5)一纵除以一个团加强五花顶九纵阵地外,其余在马圩及其以南地区待机。”[11]

由于此前陈毅已令陈士榘组织山野前线指挥部有关人员讨论过作战方案,[12]陈士榘也回忆说该方案是“我和司令部的几个同志事先商量”的,[13]陈毅、粟裕13日晚上才赶到阴平,按照一般常理估计,尚来不及对作战方案进行详细审订,故此虽然该预备命令署上了粟裕的名字,但作战方案的主要内容实际上体现的是陈士榘以及原山野司令部参谋人员的设想。按照预备命令中“首先解决敌之左纵,再解决沿沭宿路东犯之敌”的作战第一方案,第一个战斗的歼击对象是预3旅及整41旅,使用1纵、7师以五花顶为中心实施迂回作战。在这个方案中,8师被用于正面攻击,1纵的迂回路线很短,主力两个旅攻击方向均在五花顶以西,只一个旅被用于新店子至晓店子之线以切断预3旅等的退路。第二个战斗是以围歼整个整69师为目标的大迂回,1纵“由嶂山镇向东南插至曹家集切断敌之退路”,但由于第一个战斗迂回路线短,兵力亦不厚,能否兜住整69师主力其实很成问题,在得到整11师掩护的情况下,整69师有可能逃出包围圈。

时隔一晚,陈毅、粟裕于14日上午9时派人给赶往程家集一带山东野战军本部的陈士榘、唐亮发去亲笔信一份,告知陈士榘等“涟水形势已吃紧”,决心“首先击破其一面,仍采第一方案,首先解决敌之左纵队预三旅全部及四一旅大部(或可能全部上来),以便继续进行第二个战斗之后回援鲁南和涟水”,要求“各部于今晚加强行军速度,务于明(十五日)拂晓前完成对嶂山镇西北地区敌人之包围”。和预备命令不同的是,该指示规定“一纵原则上可按照预备命令第一方案进行,因预三旅与四一旅已靠拢,则一纵重心亦应稍向南靠,首先应以全力截断敌退宿迁之路而再由西向东北兜击之。八师也可向一纵靠拢一些,以便集中突击,但八师之左翼应与九纵守备五花顶之部队密切联系,已收配合之效”。[14]这一改变十分重要,将1纵主力用于迂回,与8师也相互靠拢,使得这一“右勾拳”成为真正致命的一击。该指示带有粟裕个人指挥的鲜明风格在内,尤其是请陈士榘督促“一纵八师迅速解决第一个战斗,其时间越快越好”,体现了粟裕“战役转折点”的指挥思路。

据此,陈士榘于14日24时在山野本部发布了第〇〇八号作战命令,指示:“一纵主力于本日夜进至新店子以北暖房、棋盘以南一带地区,明(十五日)拂晓前完成对新店子敌之包围,切断敌向皂河或宿迁之退路,并与攻击嶂山镇之五旅打通联系,坚决歼击晓店子敌之出援,务求于明黄昏前总攻,于歼灭新店子之敌后,主力应转移围攻晓店子之敌”,“八师于今夜进至白草堂、马家场、小冲子、田庄(小冲子西六里)之间集结待命,应准备适当增援一纵完成歼灭新店子之敌,或增援五旅完成歼灭嶂山敌之任务”。[15]

14日24时陈毅、粟裕等再次给陈士榘、唐亮发去指示,判断五花顶方向“敌进攻兵力不多,敌主力似已转向邵店、来龙庵”,要求“一纵、八师、五旅应于明日迅速解决当面之敌。如新店子、五花顶敌不多,一纵应于解决王唐等地敌之同时,以有力部队进击晓店子,于解决五花顶正面及晓店子敌后,一纵、八师、五旅即应不停留地作第二步行动,截断宿沭路上敌之退路,明(十五日)晚完成对该敌之包围”。[16]15日7时,在唐店子山野本部的唐亮、陈锐霆致信在前方指挥的陈士榘,转达9纵副司令员饶子健的意见,饶子健认为:“五旅如由土城子南下由东向西出击,一纵如由新店子向东出击,正面太小,提议一纵插到晓店子、嶂山兜击敌人,切断敌退路”。[17]这一提议和陈毅、粟裕14日的指示可谓不谋而合。

15日8时,陈毅、粟裕致电陈士榘等,命令“一纵、八师及五旅应即于今白天不顾虑飞机,迅速歼灭五花顶当面之敌,如该方敌人不多,则一纵主力迅速经晓店子以北地区向曹家集以北地区,以配合二纵截断一一八旅之退路,使宿迁十一旅无法增援。八师于五花顶当面之敌歼灭后,可位于晓店及曹家集间地区,以对付宿迁援敌”。[18]当日11时,根据9纵所报敌人已经溃退的消息,陈毅、粟裕急电陈士榘等,令“一纵、八师应不为嶂山及晓店之敌抓留,除以一部攻歼之外,主力立即由嶂山、晓店间及嶂山以北向东南猛进,首断敌退路,而后各个歼灭之,勿再延误时间”。[19]

随着这一命令,华东野战军的“右勾拳”狠狠地砸了出去。它的第一个成果,便是夺取了战场的制高点——峰山。


[9]“华野一兵团高干会议总结”,军事学院办公室复制:《陈毅同志军事论文资料汇集》,1979年。第276页。该文被整理后以“谈谈党委领导问题”为题收入《陈毅军事文选》,但删去了包括本文所引的部分内容。

[11] 三野:“宿北战役作战命令”(1946年12月)。该文件系打字复制,字迹有的地方模糊不清,本文参照《宿北鲁南战役——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资料选编》的记载做了一些修订,其中相抵牾之处,按照实际情况做了改正。如该命令第二个作战方案中“八师即在邵店以北,西鲍圩及以西地区为预备队”,原文为“以地区”,但为审阅人或抄写者改为“以西地区”,《宿北鲁南战役》中照录为“以地区”(中共党史出版社《宿北大战》中亦同)。查考战役地图及八师的位置,显然应以“邵店以北,西鲍圩及以西地区”为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