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北京大龄单身女突破80w?

虽然这类问题已经回答了很多次,但这类问题还是在不断地成为热点,还是有人在各种地方不断圈我,让我去看「最新统计证据」,比如这种——

500

像这类答案,竟然不是把数字藏着掖着,而是真的让人去看「海专精的统计数据」,难道他们真的以为自己是对的?哪来的自信?

怎么看待北京大龄单身女突破80w?

虽然非常不想一再重复,但我觉得也确实有必要让人看看这个统计数据到底是什么样的了,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至少在数据的获取上,人们应该是无门槛的,所有人都应该自己去看统计数据,而不应该被这类毫无价值的「你都不去看看统计数据」所吓阻。

自己动手,自己打开国家统计局网站,自己来查询正确的数据!

第一步:

打开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统计局,点击「数据查询」界面

500

第二步,在「国家数据」界面选择「年度数据」一栏

500

第三步,在「年度数据」界面,按照顺序选择「人口」——「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按年龄分性别比」

500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正确的界面,可以看到每个年度的各年龄性别比。

那么,在这一栏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1,性别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既然很多答案不相信20岁以下的性别比,我们就只看20-24岁的情况。

500

上图中2010年的100.95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这个页面(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html/A0301a.htm

那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什么呢?

2005年,是20-24岁的性别比最低值,性别比仅有93。随后这个数字开始升高,在2009、2010年时达到了两者最均衡的水平,也就是上面那个答案说的「马上都七普了,你们连六普人口报告都不去看。」中的六普时的水平。

然后继续升高,一直到统计数据最新显示的2018年,此时的20-24岁性别比已经上升至112.89。

从2005年到2018年,除了2013年以外,20-24岁的性别比就是单调上升的。每100名20-24岁女性,面对的男性多了20人。

某些答案还煞有介事地这样写——

中国人口性别统计有个18岁现象。年龄小的,男女比例很高,能到120。但是一过18岁,突然就下降了,到106。20岁,到103,22岁,101。那么为什么有18岁现象?18岁发生了什么?上身份证。计划生育背景下,中国存在严重的家长面对统计登记时隐瞒超生女孩的问题。有身份证的成年人,不存在家长瞒报问题,失真数据得到修正。

现在这18岁现象还存在不?是不是18岁现象过时了,现在已经变成了25岁现象?

25岁,工作三年了,才恍然大悟原来有身份证这回事,所以之前的25年都是统计数据中不存在的人?

再过几年,是不是要变成30岁现象,女性生小孩之前都不存在?

无非是不断自欺欺人。

2,每隔五年,同一个出生年段的性别比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今年11月1日进行,但目前,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已经出版了。2020年的统计年鉴描述的是2019年的数字,在几天前刚刚出版,我已经拿到了电子版,国家统计局会在一个月内将该数据放在网上。

其中关于性别比例的这一栏是这样的:

500

所以我们首先能够更新上面的第一张图,把20-24岁性别比的2019年数值——114.61——给加上去。这也将20-24岁的性别比的持续上升增加了一年。

500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2019年20-24岁性别比为114.61,他们的出生年份是1995年到1999年,理论上应当等于2014年数据中的15-19岁性别比;2019年的15-19岁性别比,他们的出生年份是2000到2004年,理论上应当等于2014年的10-14岁性别比。如果同一个出生年份的性别比在不同年份有差距的话,则说明同一个出生年段的性别比在不断变化。这也是前文所谓的「18岁现象」想要误导读者的东西。

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将2014年的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和2019年时同一个出生年段的人口性别比做对比,得到下图:

500

上图中,横坐标为人口的出生年段,蓝轴为2014年统计结果,橙轴为2019年统计结果。可以看到,两次调查间,并没有出现大的差距。

从2014年到2019年,所谓的漏报女性补报的现象,压根就没有出现,该是多少性别比的,还是多少性别比。

但也许还会有人会问——上图只是5年间的变化,也许时间拉长,这个变化就出现了呢?

那么让我们看看1995-2004年间出生的人口,在长达15年中的变化——

500

可以看到,在长达15年的「漏报女性补报」中,1995年-2004年出生的性别比确实比其刚刚出生时下降了5左右,但仅仅只下降了5,2019年20-24岁的性别比已经高达114.61,即使有女性补报,距离性别比的弥合到正常值,也还远得很呢。

3,人口普查会带来什么新的信息吗?

知乎上一些人,一看到真正的数据长什么样,就开始装作看不见了,比如可以闭着眼睛念叨——等普查,等普查。好像等到了普查,就可以翻案了,真相大白了。

确实,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09到2014年,1995-1999和2000-2004两个年龄段的性别比都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分别从122.65和118.27下降到了118.54和114.76,此时这两个年龄段分别已经到了10岁和15岁,却同时出现性别比下降,这不像是一个正常的「补报」,反倒像是人口普查将错误的性别比给修正了。

那么,第七次人口普查会有类似的现象吗?我们可以将第六次人口普查拿出来,看看2010年前后的分年龄性别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以2009年到2014年为例,其不同出生年段的性别比变化如下:

500

可以看到,跨越了一次人口普查之后,从0-4岁一直到15-19岁,性别比都下降了3-5左右。看起来人口普查确实对这几个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有了一个不小的「修正」。

但请注意,这样的修正只对20岁以下人口有效,对于2009年就已经20岁以上的人口来说,他们的性别比从100.84和99.67反而上升到了101.54和102.47。

也就是说,「等普查」,也许能够在学龄中的人口年龄段等到你想要的结果,但对于学龄后的女性来说,这个修正可能会走向事与愿违的方向。

让我们回忆一下,2019年时20-24岁人口性别比是多少?

114.61

因此,「等普查」之后的结果,1995-1999年出生的人口,其性别比不会比114.61更低,只会更高。类似的还有2000-2010年之间出生的人口,其结果也是一样的,即使由于普查有所修整,其真实值也很难低于115。

中国的性别比,就是从1990年随着B超下乡开始骤然上升,1995年到2000年达到顶峰,持续到2010年才逐渐下降。1990-2010年这20年出生的人口,其性别比失衡导致的婚姻问题,现在随着90后逐渐踏入婚姻,这才是开了个头。

这一切,才只是开了个头呢。就受不了了?把头埋进沙子里,「等普查」,到底是在等什么呢?

最后,让我们来回答下原问题——怎么看待北京大龄单身女突破80万

很简单,打开《中国统计年鉴》2020的表2-13,

500

再打开《北京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下)》

500500

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2019年北京市女性未婚人口数量等于1331÷0.78‰=170.6万人,1990年为75.5万人。

2019年北京市男性未婚人口数量等于1736÷0.78‰=222.6万人,1990年为115.6万人。

29年来,北京市未婚女性增加了95.1万人,未婚男性增加了107万人。

明明未婚男性增加得比女性还要多,结果题目是《怎么看待北京大龄单身女突破80w》……这都是谁在笑话谁呢?

当然,题目选了一个对未婚男性最友好的地区之一——北京。因为北京的流入女性特别多,所以看起来,男性的未婚人口数量的净增加和女性竟然也差不多了。

如果我们看全国情况,则是另一幅光景。

回到《中国统计年鉴》2020表2-13,

2019年全国女性未婚人口数量等于64721÷0.78‰=8297.6万人

2019年全国男性未婚人口数量等于98992÷0.78‰=12691.3万人。

另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三册)》第2页与第3页,1990年的全国女性未婚人口为8410.1万人,男性未婚人口为12130.3万人。

500500

2019年和1990年数字两者相减可知:29年来,全国男性未婚人口增加了560.9万人;女性未婚人口减少了112.6万人。

我看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题干。

29年来,全国男性未婚人口增加560万人,女性未婚人口减少112.6万;但大批网友却热心「看待」北京大龄未婚女性突破了80万——如何看待这种看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