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问题与前进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比较
西方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都研究生产分配流通等经济环节,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在这些过程中财富如何增长的问题,最终他们把这个问题变成了数字游戏。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研究这些过程背后反映的生产关系,并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批判。概括的讲,西方政治经济学总体上是建设性的,但是其建设性的出发点(不是财富的增长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都错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批判性的,因而将其用于对旧生产关系的革命是成功的,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却没有有效的帮助。
2、当今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由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如此影响深刻,以至于深深的束缚了其后左派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当左派希望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政治经济学时,他们一方面面临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批判性问题的尴尬,在剥削、阶级、所有制问题上左支右绌。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由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引出的意识形态之争。尤其是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下,一些人认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并将那些试图不再聚焦于生产关系,更加关注生产力的发展的建设性的政治经济学斥责为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调和主义,乃至于向资本主义的倒退。他们坚信围绕着生产关系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应该是左派政治经济学的本色。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而中国政治经济学却毫无生机和活力,只会跟着官方表述,做一些无聊的加加减减。
3、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破题——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政治经济学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今天,有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存在庸俗化理解。他们认为整部资本论不过是在讨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分配问题,而所有阶级矛盾的问题也都不过是利益分配问题。这种理解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的体现。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论述,他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并非是他们在哲学意识形态上的成就,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和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运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在于,正是对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进行了逻辑清晰地阐释,论证了这样的生产关系与将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不相适应,从而完成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的批判。即使是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地论述中,也是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前提的。这都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就说明生产力的优先级比生产关系高。中国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生产力的问题,也要研究生产关系的问题,并且应该更关注生产力的问题。以往我们总是从生产关系反过来去观察生产力,得到的结论都是定性的。就生产力本身来说,什么是生产力?如何具体的分析生产力的水平和生产方式?怎样发展生产力?我们欠缺理论。只有从生产力本身出发,我们才能对现实的生产关系做出正确的批判,正确的、历史的回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怎样调整生产关系,避免大鸣大放,大搞社会运动。反过来,我们也能够对生产力发展时,面临的自然生态问题,民族主义国别问题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在真正研究清楚经济基础领域的问题,中国政治经济学就可以回答上层建筑中的许多重大问题。这也是彻底超越的西方政治经济学。
4、一些其他问题
当前,在政治经济领域,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被西方思想理论的侵入的太深,这是中国政治经济学批判性丧失的原因,应当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然而这是一种对西方政治经济学进攻的被动防御,有消极意义。在过去一轮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社会主义最终败下阵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学建设性的始终不足,最终诱使苏联的领导人在寻求改革时误入歧途,投向了对方的怀抱。我们要引以为戒,必须加强政治经济学建设性的提高。对于人类来说,建设性永远比批判性能更好的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