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和熊出没,毁了多少中国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让孩子看一些动画片。
一来是想让孩子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来由于孩子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安静,家长也能够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然而渐渐地很多家长发现,有的动画片居然“有毒”。
比如,儿童模仿能力强,屡屡因模仿动画片情节酿成悲剧。
![]()
再比如,网络平台上一些动漫作品不怀好意,内容低俗。
![]()
作为最纯真同时也最脆弱的群体,动画片给了孩子更多想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暴露在危险之中。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说,儿童的嗅觉和狗一样灵敏,什么东西都闻得出来,特别是坏东西。我们也不能保证儿童在闻出坏东西后会做什么。
不给孩子看动画片显然不可能,但怎么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动画片让很多家长犯难。
有人也一直在呼吁:应该像欧美国家那样,对动画片进行分级。
这个建议很棒,然而,让动画片对孩子起到正向引导作用,也绝对不是一个动画分级能解决的。
1
可怕的模仿
最近,库叔看到有媒体报道这样一则新闻:
在成都都江堰市,
8岁的小婷和5岁的小强,
玩耍时找出了家中的跳绳,
拼接在一起足足有10多米长,
然后,他们模仿动画片《熊出没》中的攀爬,
从6楼的厕所窗户吊下,
意外真的发生了——
小婷从厕所窗户外侧坠下,
跌落在2楼平台,
之后被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三天后不幸离世。
不要单纯地认为,
两个小孩的“情节模仿”只是偶尔发生的个例,
作为儿童模仿动画片
酿成悲剧事件的一个缩影,
类似的悲剧简直不能更多。
在这之中,有伤到自己的:
2014年3月,
江苏宿迁一名两岁半的男孩,
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
用斧头砍伤了自己的两根手指;
2014年7月,
一名7岁的小男孩看完动画片后,
对其中的情节进行模仿,
趁家人睡觉时,
用工具拆下家里的电扇外罩,
接通电源,
没想到整只手被绞进了高速旋转的扇叶,
左手骨折。
也有伤到别人的:
2013年4月,
江苏连云港一名8岁男孩,
模仿动画片情节做“绑架烤羊”游戏,
把两个小伙伴绑在树上点火,
造成严重烧伤,
其中一个5岁的孩子烧伤面达全身的80%;
2016年3月,
10岁的姐姐翻出了一把电锯,
模仿动画片使用电锯的样子,
把妹妹的脸锯伤。
也有把房子点着的:
2017年4月,
安徽一名4岁小男孩,
模仿动画片里喷火的场景,
在屋子里烧火,
屋子被烧得几乎面目全非……
在平常的交流中,
库叔身边很多朋友都认为,
“扔”几部动画片给孩子看,
一来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来也能让孩子安静下来,不哭不闹,
家长忙里偷闲做点自己的事情。
殊不知,孩子在“自娱自乐”的同时,
也把动画片的所有情节不分清浊“照单全收”,
安全隐患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被埋下了。
2
孩子就是这样被毁掉的
有人可能觉得,
动画片真能有如此“魔力”,
让小孩子做出种种危险举动吗?
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专家认为,
孩子出生后,
对世界的认知就是一张白纸,
语言能力也匮乏,
他们的言行举止基本都是“模仿”的结果。
而对于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幼童来说,
他们模仿动画片中的脏话,
就会随意对别人飙脏话,
并觉得这很正常。
库叔的朋友之前就吐槽说,
自己家4岁的小女孩模仿动画人物,
张口闭口就是“去死吧”,
这让他觉得动画片仿佛变了味。
《小猪佩奇》现在尤其火热,
但对于这部动画片很多网友也纷纷吐槽。
当然,这还算是轻微的,
更为严重的是,
如若孩子模仿的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
“动画偶像”,
甚至可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攻击别人,
或是做出一些危险的动作,
这就很容易发生上述伤人伤己的惨剧。
动画片是怎样把孩子引入危险中的?
库叔来举几个例子,
先来看热播好多年的《熊出没》,
有数据说,
从2012年至今,
这部动画片的网络点击量累计超过1500亿次,
相当于每个中国人点击100次以上。
前期的《熊出没》就充斥着大量暴力元素,
以及三观不正问题——
据统计,平均一集13分钟的剧情中
就会有5处左右。
虽然出现暴力剧情时,
左下角会出现“小朋友们注意,请勿模仿”,
可许多小观众可能被剧情吸引忘了角落上的提示,
甚至可能根本就不认识这些字。
例如下面这一幕,
熊二在阻止光头强砍树时惹怒了光头强,
光头强拿起电锯就向熊二追去。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
这不足为奇,
然而,小孩子会怎么认为呢?
第一,电锯是可以使用的,
并且能有效地将“敌人”吓跑。
第二,当对方惹怒自己的时候,
可以拿起类似电锯的武器教训对方,
这无疑是一种暴力解决问题的观点。
而相似的场面,
在《熊出没》中出现了许多遍,
每当光头强被熊大熊二惹怒时,
就会拿起枪或是电锯等武器,
冲向两只熊。
这样的剧情重复出现,
重复越多,孩子印象越深刻。
当他们生气的时候,
如果模仿光头强,
拿起电锯向对方挥去,
那么像前文提到的姐姐用电锯把妹妹锯伤
这样的悲剧将不可避免。
再来看这一段,
光头强为了给自己多弄点吃的,
在门前种了一些西红柿,
等好不容易成熟的时候,
熊大过来想方设法地偷走了光头强的西红柿,
光头强想阻止熊大抢走自己的食物,
却被熊大捉弄了一番。
看到这一幕,
小孩子很可能会这样想:
只要对方做了一点不好的事,
就可以理所应当地抢走对方的劳动成果,
甚至教训人家一顿。
这样的场景,
放在学校不就是校园霸凌吗?
由于前期《熊出没》暴力危险元素过多,
招致观众以及相关部门的强烈不满,
制作方只得减少了相关剧情。
近两年《熊出没》改进了很多,
暴力元素大大减少,
只留下一些剧情所必要的,
但仍然存在许多危险动作。
比如,顺着绳子爬到窗外,
绳子这种工具又很容易获得,
如果家长不及时告诉小孩子其危险性,
就很可能发生前文小婷的悲剧。
还有,抢光头强的方向盘,
搬起大石头砸熊等等,
都是一些很容易被模仿的危险举动。
成年人看了也许会心一笑,
但如果你用孩子的心理去解读,
就会心惊肉跳。
除了《熊出没》,
在另一部曾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
羊们每次对待灰太狼都毫不手软:
电击、火攻还有水淹。
红太狼每次不顺心就拿平底锅狠敲灰太狼,
有人曾统计过,
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全集中,
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
被抓过1380次,
被煮过839次,
被电过1755次……
更可怕之处在于,
灰太狼被火烧,被电击,
虽每次都大喊救命,
但是看起来除了黑了一层之外并无大碍,
这会给观看的小朋友错觉:
火和电没有危险。
于是,有的小朋友把房子都点着了。
还有这一幕,
灰太狼直接将懒羊羊扔进锅里煮,
除了不高兴之外,
懒羊羊并没有其他反应,
这同样让小朋友觉得被抓起来煮不可怕。
加上原本恐怖的火烧被动画化之后变得温和,
反而让小朋友们觉得“有趣”,
于是,有小孩真的做起了“绑架烤羊”游戏,
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以上我们提到的这些动画情节,
可能只是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对儿童心理的漠视。
可接下来的这些,
就完全是不怀好意了。
比如这部名为《精灵梦叶罗丽》的动画片,
多次稳居各大视频网站的热搜榜。
里面很多镜头是这样的,
还有故意特写的镜头,
简直比偶像剧还要偶像剧。
虽然从不明说,
但这部动画中,
主角们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呼之欲出,
已经不单单是三角恋了,
而是数不清的多角恋
还有一些动漫网站推出的动画就更过分了,
充斥着低俗内容,
以及各种语言、动作挑逗。
现在小孩子随时就能上网,
家长以为孩子是在安安静静地
看一些真善美的动画,
其实仔细一看,
就会大呼:
这都是怎么过审的?!
3
动画是给谁看的?
我们应该把这些动画片禁掉吗?
这恐怕要认真考虑一番。
低俗的动画当然要断然拒绝,
没得商量。
可诸如《喜羊羊和灰太狼》、
《熊出没》等动画片虽存在暴力情节,
总体上质量还是不错的,
可能不适合某些年龄较小的孩子,
但并不代表不适合所有孩子,
包括我们成人,
也是需要看动画片的。
2015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最后斩获近10亿票房,就充分说明了成年人对优质动画的强烈需求。
说到这,库叔要来纠正一个误区,
很长时间以来,
中国动画的定位就是给儿童看的,
如果一个成年人喜欢看动画片,
很可能被大家嘲讽为“幼稚”。
也就是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下,
中国动画片的定位非常“单纯”——
对小孩子来说,
情节稍微复杂或者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动画片,
在审核时基本就被“一刀切”地弃掉了,
所以,很多同样需要看动画片的“大孩子”,
就无片可看了。
但参考整个国际环境,
动画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
成年人同样需要想象和童心,
不管是八岁的小娃娃,
还是八十的老年人,
都可能需要动画片,
只是要根据群体不同在内容上加以区分。
比如专门针对低幼儿童的《天线宝宝》、
《海绵宝宝》之类,
小学生看了都觉得幼稚得不得了,
更小的娃娃却看得津津有味;
而如日本大师宫崎骏的《天空之城》、
《千与千寻》之类,
内涵深远、余韵悠长,
小孩子未必能看懂,
大人却看得心旷神怡。
怎么让孩子和成人各自享受到
自己年龄段的动画片呢?
直接的答案是动画分级,
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和专家一直呼吁的,
在近几年全国“两会”期间也经常被提及。
很多网友也认为动画分级是个好方法。
动画分级当然就是按各自的年龄段
去看符合自己的动画片。
从全球来看,
动画分级较为成熟的是欧美、日韩。
先来说日本,
日本设立“映画伦理管理委员会”
对动画电影进行许可性审查,
按观众年龄分为全年龄、
12岁以上、15岁以上
及18岁以上等级别。
儿童看的动画必须规避不良诱导,
违例者一律删剪,
否则禁播。
《蜡笔小新》就属于发行、
播出受限的成人动画,
看过这部动画的应该都明白。
美国的动画分级制早在1997年就实施了,
动画按照年龄被分成了5级,
《猫和老鼠》是严禁6岁以下儿童看的,
因为几乎在每一集里面,
汤姆都会遭遇各种暴力虐待,
什么压路机压扁、针扎屁股、下油锅……
而汤姆遇到机会,
也时不时反击,
对杰瑞施加“酷刑”。
当然,这里面的虐待,
最后都是死不了的。
同时,欧美给儿童看的动画在制作上都非常精细,
不仅考虑到了动画的语言、行为,
甚至还有色彩、音乐、镜头运用等,
比如会考虑孩子的视网膜发育不健全,
看动作快的动画片易导致眼睛流泪、
眨眼等疲劳现象。
很多动漫制作团队里,
不仅有优秀的动漫制作人员,
还配备着儿童教育专家、
心理专家等。
此外,欧美的动画分级制度中还规定,
儿童容易获取的道具,
比如厨房用具、电视机、游戏机,
以及家用电器等不能作为暴力工具出现在动画片里。
《喜羊羊和灰太狼》如果在那里播放,
红太狼是不能用平底锅打老公的。
《神奇宝贝》在美国播出时,
片中的枪支、香烟等儿童不宜镜头,
也全部被替换为棒棒糖等。
中国的动画分级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中国动画产业起步晚,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扭转了外国动画一统中国的情况,
中国动画制作水准已接近于精良,
但真正落后的还是创作和管理理念。
中国的动画分级也是近几年才提出的,
目前业内多有讨论,
但官方标准一直未成形。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博士陆宇斐推出了
首个民间儿童影视剧分级制度——
《中国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
该分级标准将儿童影视剧分为五级:
TV-K(2-6岁)、
TV-G(6-7岁)、
TV-7(7-10岁)、
TV-PG(10-14岁)、
TV-14(14岁以上)。
根据该分级标准,
几部热播的儿童影视剧的级别如下:
4
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动画分级
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流传的这个只是民间标准,
受到权威性的制约,
若不能引起相关方面重视,
实质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那为何官方迟迟没有推出动画分级标准呢?
总的来说,条件还不成熟。
一方面,
动画片观看是要分年龄阶段的,
这个基本观念在国内还远没有普及开来。
我国很多家长,
特别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家长,
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
哪怕在画面的显眼处标注警示符号,
他们也可能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
现在儿童接触动画的渠道已不受父母控制,
电视不让看还有电脑、手机、平板,
自己家不让看还可以去别人家看……
将孩子与动画片完全隔离很难做到。
更让人担忧的是,
分级制度很可能诱发儿童逆反情绪,
你不让他看,
他偏偷偷地看。
自己家里明明没下载过《蜡笔小新》,
但孩子可能早就在别的小朋友家看完了,
并已经在模仿小新的言行了。
动画分级制用处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
有些专家考虑得更为长远,
认为我们需要的远远不只是一个动画分级,
现如今,
中国动画市场还停留在“唯票房”时代,
往往会去弄一些吸引眼球的暴力、低俗内容,
一股脑儿地甩给孩子。
如果没有优质的内容生产机制,
即使有了分级,
低劣动画依然会掺杂其中。
什么才是优质的中国动画呢?
库叔认为,
当然是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精良作品。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动画取材的一座“富矿”,
眼下很多动画生产者却往往抛弃这座“富矿”,
去追求不合常理的胡编乱造、
生拉硬拽的调侃搞笑和打杀报复的暴力情节。
大人看了觉得尴尬,
孩子看了不知所云。
想想我们当年看的那些动画片,
无疑都是艺术家们精益求精、
凝心聚力抠出来的“中国风”。
库叔举几个例子,
可能年代比较久远了。
比如,1941年,万籁鸣和万古蟾导演的
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他们绘制了 2 万张画稿,
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制作,
比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仅仅晚了 3 年。
《铁扇公主》传到日本后,
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日本人惊讶地发现,
原来亚洲也可以像迪士尼一样
做出自己的动画长片。
还有1961年的那部《大闹天宫》。
为了让孙悟空形象更生动,
导演特意请来“南猴王”郑法祥,
让画师借鉴京剧中的猴王神韵。
孙悟空那个标志性的手搭凉棚,
就是从京剧中的动作转化而来的。
为了追求统一的美学风格,
制作组还在故宫和碧云寺的汉白玉望柱上获得灵感,
把戏里的云朵都改成了中国古代的如意头云纹。
还有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
《猪八戒吃西瓜》,
用民间剪纸艺术配以戏曲音乐,
有一种接地气的淳朴喜剧效果。
让日本动画界都看傻了眼,
感叹动画竟然可以这样玩。
还有下面这一系列动画,
现在想想都是满屏的精彩。
1961年,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影片《小蝌蚪找妈妈》公映,被日本动画界称之为“奇迹”。
1979年的动画片《哪吒闹海》,表面是中国传统故事,内核完全是一个现代悲剧史诗。
1981年的《九色鹿》,改编自佛教故事的《鹿王本生》,大量还原了北魏敦煌壁画里的色调和风格,就连飞天仙女的造型、鹿的奔跑姿势、甚至是丝带纷飞的状态,都和壁画中如出一辙。
1981年的电影《三个和尚》,根据中国民间谚语 “三个和尚没水喝” 改编。
1983年的《天书奇谭》,根据《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
1984年的《黑猫警长》,是根据褚志祥原著小说改编的动画片
1986年的《舒克贝塔历险记》,严定宪、林文肖等导演的动画片。
1988年特伟导演的《山水情》,整体质量更上一层楼,电影中的人物和场景,也由著名国画大师吴山明和卓鹤君先生指导。
这些国产动画中蕴藏的匠人精神,
是今天的动漫从业者最应该学习的。
或许有一天,
国产动画不再依赖渠道、
资本和运气这些外部因素,
没有了好大喜功和财大气粗,
彼时,
利用好传统文化这个“催化剂”
慢慢做精细,
成型的分级制和市场规则也就逐渐明晰了。
5
再好的动画,也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
有的读者很疑惑,
当下,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那么多,
怎么来保护孩子免受其害?
库叔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说,
很简单,就是父母的陪伴。
有父母在身旁,
即使动画片不那么适合,
甚至夹杂些许血腥、暴力,
只要及时跟孩子沟通,
多关注孩子的言行,
有不妥的地方及时纠正,
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库叔也发现,看动画片出事的孩子,
大多都有这个共同特征——
在孩子正需要各种正面引导的时期,
爸妈却不在身边。
扪心自问一下:
我们有多少次,
因为忙碌或偷懒,
把孩子扔给了动画?
我们是不是忙于赚钱、应酬、玩手机,
却唯独少了与孩子的交流?
我们小时候看的那些动画,
吐火的葫芦娃、
邪恶的蝎子精和蜘蛛精、
进老鼠洞的邋遢大王、
弄个竹蜻蜓就从房顶一跃而下的哆啦A梦,
甚至闹海的哪吒……
其实也无法避免危险行为引导、暴力画面、丑恶的形象,
也不是只有温馨感人友善的场景,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极端,
反而学到了主人公勇敢、正义等品质。
真的缺了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
和个性鲜明的动画人物,
我们的童年大概要留下很多遗憾。
其实,动画也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个窗口,
如果只有真善美的动画,
孩子们也就无法了解真实的世界。
除了一些简单的知识普及类动画,
带故事带剧情的动画,
几乎都是由曲折起伏的情节构成,
很难做到只有美好的一面。
无数80、90后心中的经典动画——
《哆啦A梦》,
在进入印度和巴基斯坦市场时,
也曾面临禁播的局面。
被禁播的原因也让人哭笑不得——
哆啦A梦利用口袋里的道具
帮助不学无术且好吃懒做的大雄,
可能会让儿童在学校和家里胡作非为;
大雄身上的不良习惯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示范,
例如不爱做功课,
对家长不礼貌,
只想依赖别人,好色等。
所以,我们在呼吁动画内容
要站在儿童视角去生产的同时,
更要认识到没有尽善尽美的动画,
如果缺少父母的引导和陪伴,
孩子看再好的动画也可能出问题。
说到底,
动画片不是孩子的“保姆”,
而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种工具,
父母有义务应该及时告诉孩子
哪些是真实的,
哪些是虚拟的,
哪些行为是不能模仿的。
库叔曾经在广场上看到一个练习滑板的小女孩,
在一次又一次跌倒后,
她大念一句“没有困难的工作,
只有勇敢的狗狗!”
便又一次站起来练习。
这句来自动画片《汪汪队》里的台词,
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可见,动画片是否能给与孩子正面的鼓励和支持,
更多取决于家长的引导和对动画片的筛选。
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
作为家长的你万万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