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离场论也能有市场?中国一大怪!
日前,一篇建议中国私营经济退出的文章在网络流传,引发热议。该文题为《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作者是自称“资深金融人士”的吴小平。
不过,与过去我们在舆论场上面对的一些可能引起立场分歧的热点事件不同,这一次众多网友对于这位作者和文章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
吴小平在文章中指出在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经济,将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中,呈现越来越大的比重。
宣称私营经济应离场的吴小平,还认为2018年A股是牛市,他认为中国应尽快实现全民免费医疗,楼市方面他提出现在应该停止买房,因为未来楼市和股市可能两头降,应该停止现金流出,准备过冬。
有网友立即把吴小平的这一番观点总结为“私营经济离场论”。
在引起舆论哗然之后,凤凰网财经记者联系吴小平,对方回应确认文章为其所写无误:“是我写的,就不解释了,太多朋友问起。”
又据新京报报道,记者向吴小平求证,吴小平表示文章确实是他写的,但他认为很多人并没有读懂。
吴小平说:“现在社会反响比较大,我认为很多人是没有读懂的。但是如果你要解释太多的话,就会有更多值得探讨的内容。所以不跟你说了,因为我不太想在现在这个阶段做解释。”
可以看到这两次回应,吴小平都没有给出正面回应,完全是顾左右而言其他。而也有不少知情人士说,吴小平这个所谓的“资深金融人士”,此前从没有什么名声,这一次发表惊天言论完全是在哗众取宠。
包括经济日报也在其微信公号上发文表示,在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大背景下,荒谬逻辑推导出的结论、自以为是的奇葩论调,尤应引起高度警惕。该媒体批评认为自媒体上流传的这类蛊惑人心的奇谈怪论,若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谋求网络轰动效应和流量收益,便是另有企图、别有用心了。
再联系到此次马云退休,也被境外媒体解读为中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打压”,看得出来这股贸易战之下的暗流是多么的凶险。
其实看过吴小平文章全文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逻辑混乱,行文简陋,更谈不上什么严谨论证,其判断的水准有待商榷,也许还比不上动辄指点天下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就这样一个可能是随便路边一大爷信口胡诌出来的言论,也能引起媒体前去采访,这跑的最快的就是新京报和凤凰网财经,只能送上两个字:呵呵!
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民营经济对城镇就业的贡献超过80%,新增就业的九成是在私营经济中。截至2017年底,全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2700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60%。在这种比重下,所谓民营经济的“退场”根本是假命题。
如果真的像吴小平所言,民营经济要“退场”,甚至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被强制离场,会发生什么后果,这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吴小平的说法不值得反驳,无论是民营经济本身的体量、影响力及对国计民生的现实意义,还是私营经济对未来的重要性,它只应该被尊重而不是被清除。
今年1-7月份,民间投资增速连续保持在8%以上,前7个月达到了8.8%,始终高于整体投资增速,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2.6%。这是国家发改委9月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民营投资的增长证明,它在现实环境下依旧保持效率和活力,岂是一家之言能抹杀?
2018民营企业500强峰会(视觉中国)
就在吴小平之论引发舆论风波之前,国家发改委刚推出一系列专门针对民间投资的项目清单,开放了机场建设、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尽管民资对项目清单保持了审慎乐观,但民资参与的热情依旧在,关键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为民间经济发展扫除更多障碍。
今年以来,在经济和民生领域,密集颁布了不少政策规定,也涉及征税机制等方面的重大调整,整个民营企业的支出因为新政或有不少增加。对此,民众有过担忧,国务院看到这种连锁反应,反复强调对民企的总体负担要稳中有降,也就是要巩固民营经济的在场感。
社会舆论对吴小平言论的反响,不过是集体担忧的趁机泄露,因为无论民营经济的地位如何被强调,其现实重要性如何被数据证明,人们都希望看到更多对民营经济的利好。近年为营造国资民资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下发过“非公经济36条”等系列措施,政策与社会需要增强互信。
民营经济的在场毋庸讳言,但存在感强不强,确有冷暖自知的成分。就像国资一样,民资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在民间资本自觉于“有益补充”的角色与地位,它仍然需要更好的市场环境,其中就包括对民营经济的理性认知。吴小平叫嚣“公私合营”的逆流,实属危言耸听。而这样粗鄙的言论,能够掀起群情激愤,甚至是由此刺激产生焦虑,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
总之,民营经济因为在经济结构中的广泛存在,使得对它的调整措施都会产生同样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对民营经济的政策立场更应该慎之又慎,特别要严防政策调整与唱衰民营经济产生不必要的“共振”,这是社会对吴小平谬论理应持有的基本认识。
(新京报、凤凰网财经、经济日报、狐度工作室/令狐卿等)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