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前夕,张宗逊为何被解职?(三)
三、莫名其妙的失误
3月2日,结合胡军其它各部的行动,中共中央军委判断“进攻延安之大战可能三月七八日开始”,而陇东方向的敌军可能“以新一旅担任庆、合守备,四十八旅、二十四旅、一四四旅可能由庆阳东犯”,。彭德怀在给张宗逊等人的电报中提出三个方案:
一、迅速消灭四十八旅,主力转向关中,歼击守备之敌;
二、主力集结张村驿、直罗镇线,准备歼击北进或东进之一路(几个战斗);
三、让敌深入延安、延长后,待敌困难增多时再从敌侧后歼击。
彭德怀要求张宗逊等考虑并将理由说明电告。[1]
张宗逊等当晚18时致电军委、联司,告以“敌四十八旅一四二团二日上午十二时进占合水,何奇及一四三团两个营驻板桥,另一个营驻赤城镇”、“现西华池无敌”,并称“我们明(三日)晚拟以三五八旅向板桥之敌进击,独一旅位置于板桥、合水之间,伏击合水、西峰镇之敌,警三旅夏团【按:即警3旅第5团】配合一旅向该敌尾击。新四旅及七团阻止西峰镇、赤城向板桥增援之敌”。[2]彭德怀代军委当日立即复电“完全同意你们二日十八时消灭四十八旅部署,得手后求得再歼二十四旅或一四四旅一部或大部,如此不仅陇东失地可复,延安亦将可保,此战斗关系极大”。[3]
国民党军方面:3月1日,整48旅进占板桥,整24旅占庆阳,整144旅占郭家崾崄三十里铺,新1旅占孟坝,三岔。整编第17师所属之第48旅是胡宗南嫡系部队,从1943年起一直担任旬邑至宁县之间的防务,长达3年之久。1947年2月27日,该旅奉命集结宁县。当日,由整76师师长廖昂宣布兵分两路,进攻陇东:第24旅进攻庆阳,第48旅进攻合水。整24旅旅长张新,下辖三个团;整48旅旅长何奇,辖两个团(欠第144团),即第142团(团长陈定行)和第143团(团长杨荫寰)。这两个旅一共约一万五千人。何奇素有“何大炮”之称,黄埔六期毕业,曾入日本炮校进修,回国后又考进陆大深造,为人倨傲自负,常以孙吴自比。
整48旅2月28日上午攻占了赤城镇,虽遭遇共军陇东军分区独立团7连的顽强阻击,[4]但依靠优势火力兵力,将之击退,并俘虏了部分人员。3月1日黄昏,该旅进占板桥,当晚又向合水进发。至3月2日下午4时,进入合水,不过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当晚,又接到整29军长刘戡的电令,要该旅由原路撤回宁县。何奇经过研究,认为经西华池到宁县是捷径,昼夜兼程一日可达,故决定从西华池南下。
3月3日下午3时许,整48旅先头部队进入西华池。此地是属合水县的一个镇,距宁县北面封锁线上的据点南义井约70-80华里,市面较繁荣,居民约千余户,均集居塬上。该镇东西两侧有南北向的大沟,南面有共军原筑的防御工事,因其面向蒋管区,对整48旅的防守来说,利用价值不大。
何奇因为离天黑只有两个小时,即便急行军也来不及赶到封锁线,所以命令第142团继续前进至七里店宿营,其余部队则在西华池安顿下来。虽然也有人报告说共军大队离此不远,但何奇并不相信。[5]
就在刘戡去电要整48旅回撤的同时,即3月2日晚,中共中央军委给张宗逊、习仲勋发去电报,称“胡宗南令进占陇东之二十四旅、四十八旅、一四四旅迅速东开中部、宜君,并于八日到达。如确实,望乘敌南撤中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旅,即可推迟进攻延安计划。”[6]由电报中“据联司获息”一语,判断很可能是国民党军来往电报被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机要部门截获并破译了。
本以为敌军会继续进犯,故张宗逊的计划是攻击庆阳、合水之间的板桥镇,吸引第48旅来援后予以歼灭。谁知道变故生于突然之间,敌人要急速回撤了!这么一来,必须以快速果敢的行动抓住敌人才行。可是张宗逊在这个关键时刻,却莫名其妙地犯下一系列的错误。
3月3日上午10时,张宗逊致电中央军委,称“根据我军集结位置与当前敌情,决遵第三方案执行,今晚先击板桥再打合水歼灭四十八旅(如四十八旅待命令撤退,我仍决击板桥求得消灭其一个团到一个旅),然后转入敌后收复关中”。[7]3月3日中午,张宗逊得知“何奇率一四二团全部、一四三团两个营去合水,一四三团另一个营由赤城开板桥”,仍然决心“今晚以三五八旅消灭板桥之敌并警戒庆阳,另集中主力伏击可能由合水退回之敌,如敌于今由合水退回板桥,即集中全力击歼该敌”。[8]
张宗逊在这两份电报中所提出的方案和2日18时的电报完全相同,尤其是时间上仍坚持当晚发起进攻,有刻舟求剑之感。军委2日晚通报胡宗南令整48旅撤退,说明敌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张宗逊却仍计划按照原方案行动,这必须假设3日整天敌军不会有重大变动,还在“待命令撤退”或最多“由合水退回板桥”,这实在有点刻板过头了。
接下来又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西北野战集团的主力2月28日已经隐蔽集结于太白镇西南地区的塔儿塬、陈家源(第358旅)及古城镇以东(独1旅)、盘客镇以北(新4旅)地域,进行了战斗准备。[9]第358旅旅长黄新廷勘查附近地形后,考虑到敌军进入我根据地顾虑重重,一般不敢贸然从沟中行进,故判断敌军如由合水到宁县的大路撤退,必从源上通过。这条道路有一段在沟里,且路窄沟狭。因此,黄新廷将第8团和第715团部署在沟两边的山坡隐蔽处,把第716团部署在山后,以便随时投入战斗。
3月3日上午,第358旅侦察科长侯润陶向黄新廷报告:敌整编第48旅离开合水渡过马莲河,攀上南塬,向南行进。至中午时分,敌先头部队已进入第8团隐蔽的山梁下面,第8团团长徐立树请求立即出击。黄新廷命参谋长何辉燕向野战军司令部请示,得到的答复是:“敌情不明,听候指示”![10]结果,整48旅安然通过了第358旅预设的伏击圈。
下午,张宗逊命令第358旅向西华池前进。当第358旅到达西华池以北三里店后,根据侦察了解到敌军第142团下午3时到达西华池,而第143团尚在行进中。敌军到达西华池后,因市面如常,紧张情绪有所放松,不少军官跑去镇里的馆子解馋。黄新廷命电台向张宗逊请示,要乘敌立足未稳,立刻发起进攻。但仍未得到同意。[11]直到黄昏时分,张宗逊才下达了向西华池之敌发起攻击的命令。
对于3月3日白天张宗逊的决策,身为副政委的廖汉生亦感到不解,[12]但结合2日和3日的电报以及张的个性,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张宗逊开始是认为整48旅没有那么快行动,要“待命令撤退”,所以仍然按照2日18时的计划去做。3月3日上午第358旅报告的敌军撤退的情况,与他3日午前所获得的消息不符(即“何奇率一四二团全部、一四三团两个营去合水,一四三团另一个营由赤城开板桥”),因而又本能地不愿去相信(实际上3日中午前所得到的消息是前一天的情况),于是一再拖延了进攻的有利时机。张宗逊的做法,固然有“慎重初战”、“知己知彼”的正确因素在内,但因未能真正理解军委电报中“望乘敌南撤中集中全力歼灭其一个旅,即可推迟进攻延安计划”的意义,仅因“该战斗关系极大”而束手束脚,战斗尚未开始,决策即已经犯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