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名要求封杀三体的美国议员们,是想做什么?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01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netflix买下了刘慈欣《三体》的影视改编权,并且找来《权力的游戏》主创加盟,决定要把它改编成电视剧集。

David Benioff和D.B. Weiss表示《三体》是他们读过最雄心勃勃的科幻著作。

500

而刘慈欣本人接受采访时也用他一贯冷静克制的采访语言表示:

“未来的路,还有很久”

500

这件事在半个月前很火,上了微博热搜,一些网友觉得《三体》需要的特效,确实只有美国能拍,但也有网友觉得主创团队不靠谱觉得外国人理解不了《三体》的精神内核。我还有两个朋友,为此在朋友圈炒得不可开交。

然而,这件事现在有了新的变化。

前两天,5名共和党议员共同写信给netflix首席内容官Ted Sarandos施压,要求他们停止改编刘慈欣的作品《三体》。

500

理由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曾经在2019年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表示:

“如果非要说(中国)政府做了什么,那就是帮助(新疆人民)发展经济、摆脱贫困。”

这被他们认为是在支持中国政府的涉疆政策。

他们说鉴于刘慈欣的言行,“网飞”如若继续改编他的作品,就相当于共谋,就相当于在把“罪行正常化”。

这个我们都熟。

叫做“扣帽子”。

500

02

这几个联名给NETFLIX施压的议员,也都是熟面孔了。

分别是:

曾联合发起议案,要求中国偿还1.6万亿美元旧中国债券的田纳西州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和亚利桑那州联邦参议员玛莎·麦克萨利(Martha McSally);

发起多项反华议案,如要求美媒拒绝转播北京冬奥会、禁止联邦雇员在政府设备使用TikTok的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

不久前,曾声称“中国可能利用TikTok干预美国大选”的北达科他州参议员凯文·克拉默(Kevin Cramer)和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汤姆·蒂利斯(Thom Tillis)。

反正都是想方设法反华并且把反华当作自己政绩的议员。

怎么说呢。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国内都流行一个说法,我也曾相信那个说法,那个说法叫“让文艺的归文艺,政治的归政治”,要“把文艺和政治分离”。

然而后来越来越多的现实打脸后才认识到,这是几乎不可能的。

无论Tik Tok在美国被打压还是《三体》被这些议员施压不让改编,其实也都是政治的表达。

从人类发明文字以来,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就从没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宣传,甚至于最应该纪实的史书,也往往由胜利者写就。

远的不说了,就说说近的。

比如很多人把去年HBO做的《切尔诺贝利》当纪录片看,觉得那就是历史的原貌。

然而美剧却有意无意掩盖了当时英国法国都对自己民众说谎,比如通过发布假的天气预报云图,来说明他们绝不会受核泄漏的影响。

美剧塑造了领导无能只会让基层送死的形象,却忽略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中,苏联政委、干部和党员也是冲在第一批救灾的事实。

苏联已经解体多年,而且切尔诺贝利确实是他们犯下的巨大错误,自然没办法反驳。甚至一些中国人,现在想到苏联,甚至想到的都是“僵化邪恶的帝国”,很难想象美国人会怎么看它。

乃至于有小伙伴向美国朋友科普说中国疫情已经控制住不少,我们的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美国人拿出《切尔诺贝利》出来,说“你们被骗了。”

这就是由文艺承载的意识形态宣传。

如果你觉得美国人不在他们的作品里宣传价值观,也学那一套,那就是被忽悠瘸了。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美国不在文艺作品里搞意识形态那一套,是因为他们做得足够好,结合得自然不生硬。你不会觉得他们在宣传“爱美国”,反而会认为那就是世界的真理,他们的价值观就是“人性”,反对他们的就是“反人性”。

我们真正要学习的,并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让“文艺和政治”分离,而是学会那一套润物细无声的结合方法,让人潜移默化的接受我们的价值观。

刘慈欣的作品,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踏板。

03

如果你读过刘慈欣的作品,会发现大刘的价值观,本身和美国这些年不停往外输出的价值观,是完全相悖的。

这些年,以好莱坞为首的全球电影作品中,总体传递的价值观是“人性的闪光点”,是“不能有任何牺牲”。

一个典型情节是,某为国家工作的特工正在进行一场拯救全人类的秘密任务,然而反派绑架了特工刚刚认识的女孩,于是特工为了救这个女孩,让全人类都在巨大风险中,最后有惊无险救下了女孩和地球。

他们把这叫做“有人性闪光点。”

然而在大刘的作品里,这种“有人性闪光点”的人,是最会被嘲弄的。

《三体》里,坚持“人类生存权利”的程心,放在大多数美国商业片里,绝对会被当成“有人性闪光点”的主角大书特书。但三体中,因为她个人的优柔寡断和“善良”,最后让全人类灭绝,留她自己一个,作为最后一个纯种人类,在宇宙中不断自责。

《流浪地球》原著中,讲述者的爸爸爱上了他的小学老师,准备搬去和小学老师一起住,讲述者的妈妈没有任何感情波动,只是说“去吧”,后来讲述者的爸爸又回来了,妈妈依然没有感情波动,只是说“哦”。

那会儿没有人关心这种小事,所有人关心的都只有两件事。

一个是天上的太阳什么时候爆炸,一个是他们什么时候会死。

在写到个体的喜怒哀乐时大刘总是一笔带过,甚至讲述者的爷爷被沸腾的大雨从上灌注,最后痛苦死去的时候,也没有半点煽情,只是一句话就带过了。

还有。

《球状闪电》里,林云为了保卫国家安全,能和自己的仇人成为朋友...

《全频段阻塞干扰》中,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冲向太阳...

刘慈欣最擅长的,就是造出一个非常宏大的世界观,在那些世界观里,真正的主角是民族和国家,是地球和整个人类。

师生恋也好,乱伦也好,亲人去世也好,在这样的尺度下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就像书里写的:

“而你,是那巨大宫殿板上的一个细菌。”

总结下来大刘写的是一个宏观尺度下一个文明的史诗,而这史诗中,刻着两行字:

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

生存,用尽一切办法生存。

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也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而《三体》中的正面角色,也多半带着这种集体主义情怀的影子,比如罗辑,比如章北海。

事实上,如果拿电影版《流浪地球》举例,电影中的moss,才是这种精神的化身,可惜因为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的原因,所以moss只能被吴京干。

这样谈还是太空了,再举个例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出现了一个天才科学家,他一个人能影响人类未来十年的科技走向。现在这个科学家和你孩子都挂在悬崖边,你只能救一个,你会选择救科学家还是你孩子。

500

知乎上的答主基本都选择了救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在大刘世界中,主角不但会选择救科学家,还会把选择救孩子的,狠狠嘲弄一番。

这是基于一个很粗暴的逻辑判断,即孩子没了可以生很多个,但能凭借一己之力影响人类科技的天才没了就不一定有了。

如果把一种生物作为主角去写,如果假定这种生物都是理智的,确实是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但确实,“让人类始终保持理智,实在太难了。”

很残酷。

很不现实。

很没有人文关怀。

可这也是大刘世界独特的魅力。

尤其是在这个文艺作品中圣母过剩,人文关怀过剩的时代里。

04

集体主义,实用主义,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弃少部分人的利益。

这些价值观,在美国“普世价值”深入人心的2020年,放在现实会被大批特批,然而在刘慈欣构造的小说世界观下,你会明白,长期来看,这是他们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唯一的选择。

把这种价值观,和好莱坞那种“孤胆英雄”的价值观对比起来看,其实也是现在中美价值观冲突的缩影。如果美国小孩,能通过大刘的作品,理解我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许就能理解中国许多决定的依据。

包括中国许多富有争议的选择,包括武汉为什么要封城对抗疫情——在美国感染人数已经超过700万的今天,毫无疑问,会更有说服力。

这是中国叙事的节奏,也是那一套宏大叙事的节奏。

我不知道这些议员给NETFLIX施压针对大刘,有没有这层考虑。

但我只希望,《三体》最后改编出来,不要变成美国式超能力孤胆英雄拯救人类的电视剧才好。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