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抛出美版《二十一条》羞辱印度
编者按:
笔者已经在此前多篇关于中印关系的文章中指出,印度人民党莫迪政府之所以一再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进行军事挑衅,归根结底是为了借此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纳“投名状”,从而希望能够被恩准占据中国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生态位。莫迪多次在各个公开场合向西方喊话,宣称印度是在全球经济供应链中成为新一任“世界工厂”的最好选择。(关于中印边境冲突幕后关系解读和前景预测、中美大视角下的对印地缘战略思考(三))
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不过是莫迪政府的“单相思”罢了。近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刊登了一篇由美国空军战争学院副教授阿米特·古普塔撰写的文章,较为详细而直白地阐述了美国目前的对印态度。其口吻之尖酸刻薄,条件之苛刻粗暴,几乎是对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羞辱。读来让人甚至不由地对印度产生了一丝同情。当然,这完全是印度政府一味执行外交投机政策而招来的恶果,是咎由自取。
文章首先对印度的持续战争能力和工业生产能力进行了一番冷嘲热讽,随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口吻建议印度彻底投靠美国当“看门犬”来换取一项虚无缥缈的国家安全保证。具体来说,美国人大概开出了以下这些条件:
一是在经济问题上,向美国全面开放印度市场。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和金融领域,必须让美国公司不受阻碍地进入印度市场。
二是在外交问题上,放弃不结盟政策。实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完全支持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利益。
三是在军事问题上,允许美国在印度本土或安达曼群岛开设军事基地。印度海军彻底沦为美国海军控制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打手”。
四是在军购问题上,大量采购美国的武器装备。
至于莫迪朝思暮想的所谓成为新任“世界工厂”,美国人的原话不亚于一记响亮的耳光:印度无法与中国竞争。
读罢这些盛气凌人的条款,笔者不由得有些恍惚。这哪里是什么盟友之间的平等互利,根本就是一份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最后通牒”。当年洪宪皇帝签署的《二十一条》和蒋记国民政府签署的《中美友好通商条约》恐怕在卖国程度上与此不相伯仲。
如果印度政府居然能够接受这样的条件,那不仅甘地、尼赫鲁等开国元勋们的“有声有色大国梦”将被抛进臭水沟,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付出的一切努力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从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变为如同日本、韩国一样的美国半殖民地吗?
应该说,美国人的阴谋是十分毒辣的。如果真的能够在印度本土或安达曼群岛开设军事基地,并且拉拢印度实行外交和军事一边倒的政策,那将对印度洋航线这条大动脉造成巨大的威胁,是把刀架在了中国的脖子上。这也是美国海军在失去西太平洋地区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近年来始终在谋划和推进的主要战略构想之一。
但是仅从最近的事态进展来看,美方的态度与莫迪政府的心理价位相去甚远。莫迪作为印度自尼赫鲁以来难得的政治家,毕竟身后有着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一定规模(虽然是低效低质和不完整的)的工业体系。他所追求的是印度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不是沦为美国的附庸。与中国进行有限边境冲突或许有利于莫迪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和保持执政地位,但是如果这需要以卖国为代价,我认为莫迪是不会愿意做这个印度“汪兆铭”的。
中方对目前中美印三方的利益牵涉与互动洞若观火,因此始终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保持着有礼、有利、有节的态度,有时甚至还在一些国际场合与莫迪演几出“双簧”,给他几个台阶,就是因为不想将莫迪逼得走投无路。
此外,万一莫迪真的下不来台,即使他不铤而走险,而是选择激流勇退,最有可能顶替他上台的印度国大党反而是更坏的选择。印度国大党目前在印度国内民望极差,是一个和国民党类似的彻头彻尾的贪腐卖国买办政党,其主要头目甚至不被印度人民承认是印度人而是意大利人。如果印度国大党依靠美国人的支持上台,那么很有可能如当年的蒋记卖国政府一样,毫无心理压力地同意美国人提出的一系列卖国条款,从而换取一些党派和私人政治利益。这是目前中国方面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前景。
最后,我不得不指出,美国对印度的态度,也是对中国人民一次极好的教育。对于任何不自尊自重坚持斗争的民族与国家,美帝国主义一贯是如此的趾高气昂、简单粗暴。面对这样的敌人,绥靖妥协甚至屈膝投降都是没有出路的。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印度国大党 索妮娅.甘地 意大利人)
(她的儿子拉胡尔.甘地,大搞家族政治的国大党极其不得人心)
原文编译:
6月15日的中印边境冲突造成20名印度军人和人数不详的中国士兵死亡。这在印度引发了一波公愤。退休的印度将军们在电视上要求印度向中国宣战(声称军方对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非常有信心)。印度公众开始谈论抵制中国商品。
这两种选择对印度来说都不是特别好的选择。战争对印度来说代价高昂,不太可能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相反,印度可以在外交、经济和军事方面做出别的选择,既可以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也可以对中国施加压力。(译者注:指直接投靠美国)
尽管印度在冲突中被击溃,并且中国人轻描淡写地对待这一事件,但武装冲突无助于解决印度在喜马拉雅山麓与中国交界处的安全困境。
冠状病毒和货币改革导致的经济低迷,如果再加上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即使是局部战争,也可能导致已经在流血的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与欧洲人口老龄化不同的是,印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平均年龄为27岁。因此,就业对于防止大规模动乱变得非常重要,而进一步削弱经济的战争对此帮不上什么忙。
其次,印度人是对的,他们在边界上有很好的防御,因此很难将他们赶出他们的阵地。因此,印度人相信,不会再有一场1962年式的战争。当时中国人占领了印度人的阵地,并深入印度领土。
然而,中国不会像1962年那样打一场战争。相反,它将依靠更好的机动性和火力给印度造成伤亡。因此,人们担心的是,印度人会以严重的经济代价获得微小的边际收益,或是被揍得鼻青脸肿。在印度,没有人认真地相信印度军方能够收回1962年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此外,与印度2.9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相比,中国经济规模高达14万亿美元。因此,中国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冲突。印度的战争估计是基于一个乐观的前景:战争仅持续几个星期,然后国际社会进行外交干预。
但印度预计的事情可能不会发生。人们怀疑印度的战争努力能维持多久。2017年,印度的审计部门负责人发表报告说,印度的弹药储备只够维持为期十天的战争。虽然武装部队肯定已经为这场危机积累了储备,但尚不清楚这些储备在长期冲突中能维持多久。综上所述,为什么印度要进行一场消耗经济的冲突,以达到十分有限的目标?
第三,国际社会不会向印度提供实质性支持。相反,很可能在冲突中采取中立立场。这尤其是因为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其他国家不太愿意挑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看法和行动。
例如,希腊将比雷埃夫斯港卖给中国,作为回报,希腊阻止了欧盟批评中国人权纪录的声明。欧盟其他成员国正在考虑是否允许中国在欧洲大陆建立5G通信网络,因此不太可能向新德里提供不温不火的外交支持。
同样,尽管印度实施了近30年的“向东看”政策,但东盟国家现在与中国紧密相连。今年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因此,东盟国家不太可能冒着损害与中国经贸关系的风险站在印度一边。
第四,印度的外交官、学者和记者们正专注于“日韩澳印”四边形外交而不了解其局限性。在新德里,作者发现决策阶层对澳大利亚的选择有着令人费解的热情,尽管事实上与印度发展外交关系对堪培拉来说远没有那么吸引人,因为澳大利亚无法打破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
堪培拉的主要出口商品是教育、旅游、农业和服务业,这四项都依赖与中国持续繁荣的经济关系。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售大量的铜和铁矿石,正是这种矿物销售引发了澳大利亚经济的繁荣,并一直持续到今年。
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了630亿澳元的铁矿石、160亿澳元的天然气和146亿澳元的煤炭。大量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大学学习,为澳大利亚教育体系贡献了120亿美元,而中国游客对澳大利亚旅游业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的数据显示,该国每年接待850万游客,其中140万是中国游客。此外,澳大利亚的旅游业收入为439亿澳元,其中超过25% ,也就是120亿澳元来自中国游客。
澳大利亚目前向中国出口了大约120亿美元的农产品,约占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毫不奇怪,澳大利亚人不愿意公开谈论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的问题。事实上,除非与美利坚合众国合作,否则澳大利亚对中国几乎无能为力。
如果印度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其他国家放弃北京或削弱与中国的联系,那么新德里能做些什么来解决新的安全困境呢?
印度的选择
印度的选择有两个方面,即对其外交政策以及对待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的态度做出大胆和革命性的改变。
从经济上讲,在向西方制造商提供替代供应链方面,印度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他们可以提供一种西方难以抗拒的“礼物”,那就是将印度5G网络的合同授予西方公司。华为和其他中国公司一直在努力游说,争取进入印度13亿人口的市场。因为如果再加上14亿中国人,这将使北京在建立5G网络的全球竞赛中拥有强大的数量优势。
对印度来说,这将有助于向中国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它确实有其他经济领域的替代者。印度可以借鉴西方的技术力量,启动自己未来的经济和技术增长。这将取决于5G和人工智能能否成功地适应印度经济。事实上,5G加上人工智能将成为印度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基础。
这样的经济开放也将是迈向更广泛地解除桎梏的第一步。在印度做生意对大多数外国公司来说仍然是繁琐的(印度在世界银行的商业环境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七位,而新西兰、新加坡、丹麦、香港和韩国进入前五名,中国排名第四十六)。
尽管让印度经济对全球投资更加开放是第一步,但真正的转变可能必须来自印度外交政策的重新定位,即认真审视不结盟政策。
新的外交政策?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有时也被西方错误地称为中立。不结盟提议该国与两个超级大国保持距离,但基于具体国际问题中的是非曲直而选择支持或反对其中的一方。
1962年中国战争期间,尼赫鲁要求肯尼迪向被围困的印度武装部队紧急提供武器和弹药,使得不结盟政策变得无足轻重。后来,在1971年,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以减轻中国和美国在孟加拉危机期间对新德里的压力。
因此,很少有人认真对待印度的不结盟立场。
在后冷战时代,不结盟政策继续存在,但面对中国的崛起,以及最近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印度需要重新考虑这一政策,在国际力量竞争中选择一个阵营。这意味着与美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种更紧密的联系可以采取的形式是,让美国海军在印度海岸或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建立战略基地。这些基地将成为美国在马六甲海峡地区的战略要塞。
与美国更紧密的结盟将为印度带来多重好处,尤其是考虑到印度目前公开面临的两大威胁。印度军方曾计划对中国和巴基斯坦发动两线战争,但这样的冲突将使印度军队变得虚弱。战争结束后,印度经济将承受巨大的负担,因为印度将不得不重建和增加其军事资产。
然而,让美国在印度领土上建立基地,会增加巴基斯坦和中国发动战争的成本,无论是有限的还是全面的。因为这会引起华盛顿的愤怒,这是伊斯兰堡不希望看到的,而北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其战略。
其次,与美国结盟将使向印度转让武器技术更加容易。印度现任政府一直在敦促推行“印度制造”政策,尤其是现代武器系统。
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障碍。从最近的“阵风”采购案中可以看出,印度希望在国内制造飞机,但该国缺乏训练有素的科学人员、基础设施和机床设备来完成这项工作,因此该项目的成本急剧上升。更大的问题是,印度在确保美国转让技术的安全方面存在问题,这导致了印度人选择法国飞机而不是美国飞机。一个正式的联盟将大大有助于消除华盛顿的这种担忧。
印度的保留态度
印度的政治家、外交官和学者通常会拒绝结盟的想法,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将降低或消除印度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论点,它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时的印度是一个贫穷的国家,与一个超级大国结盟会受到限制。今天的印度太大了,不能被要求做一个顺从的恳求者。
此外,印度官员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的盟友是否因为与华盛顿结盟而失去了外交政策的自主性?我们不能说日本、德国、英国已经失去了他们的自主权。土耳其甚至能够制定一项独立的外交政策,使得安卡拉决定购买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尽管这被视为一种威胁,影响到了土耳其为购买美国F-35战斗机而实施的技术保障措施。
一个更正式的联盟将有助于缓解印度的安全困境,但谨慎、渐进和缺乏想象力的印度外交政策官僚机构能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呢?不进行这样的转变可能会对印度的安全造成长期威胁,而克服这种威胁将付出高昂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