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当乡村教师——教师节的沉重现实

文/雷望红

文化课不低于330分,就能报考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中专,学满5年就能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安徽某县给辖区内学校的这则通知, 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不少人看了为之一惊。

有人详查,2018年安徽中考总分880分,扣除体育和实验的90分,文化课满分790。该县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都得420,稍好点的高中招生分数则在600分以上。也就是说,330分,连个普通高中都考不上。

 

500

师范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尤其在一些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年龄尚小的中小学生,在知识和价值观塑造上嗷嗷待哺,但除了老师,他们很少有其他资源可以借助。

如此重要的职业,不说需要绝对的“学霸”,至少也要品学兼优的才对。可当地师专,偏偏却对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的一批人敞开了大门,怎不令人担忧。

作为一个农村问题学者,我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即乡村教师培养的低劣化。

它的背后,是另一个严峻问题:不少农村地区教师招聘难,好不容易招来也留不住。教师队伍得不到有效补充,当地才被迫降低培养和招聘门槛。

队伍建设出问题了

安徽这个县不是个例。这些问题在中西部省份广泛存在,尤其一些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

500

是因为农村生活环境、教学条件不好吗?这些只是表面因素。深层原因,在于当前农村教育的结构变化,使老师们无法发挥自身价值,没成就感,如同散沙。

具体来讲,一是随着教育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学生外流严重,学生规模变小,学校缺乏人气和教学氛围。

西北某省GX小学,2003年时在校学生320多人,那是它在校生最多的时候。2008年时也还有140人,但2008年开始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现在只剩下22个了。

500

学生少了,但老师2008年至今一直都是8人。杨老师一个人带六年级,总共就5个学生。因为人少,学生上课时怕说话,交流变少了,不像以前学生多的时候胆子大,一提问就争先恐后的回答。 

这样一来,老师很难再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学生们读书也因缺乏比较和精神而没了士气,反正怎么考都是前三名。 

二是一小部分家长不尊重老师,虽然这是个别情况,但往往会打击乡村教师的整体积极性。

500

中部省份NL小学是一所片小,解决附近五个村的学生就学问题。该校学生成绩不好,家长们都传说校长爱打牌,不懂教育,一提到这所学校,就说它是“全县最差的学校”,家长们的这些传言对老师们打击很大。

东部发达省份XG中学是一所乡镇初中,学生66人,教师23人,师生比高达1:3,但学生成绩并不好,玩手机游戏成风,初一进校就开始谈恋爱。当地村民认为老师不负责,教不好学生,弄得一些老师都不敢上街买东西,“总感觉家长在议论我们怎么不负责,下班后都是直接回家。” 

为什么会有这种乡村教师不受尊重的现象?一方面是教师权力被束缚后不敢管学生了,一些教育任务向家庭转移,但一些家庭缺乏承接这些任务的能力,结果就认为是学校和老师不负责。

另一方面是弱化考试后,农村由于学生少而缺乏竞争结构,学生容易不求上进,成绩和学习表现堪忧,导致家长对学校和老师不满。

500

三是弱化中小学考试后,乡村学校没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与老师难以定位自己的位置。

不对学生进行测评和排名,教师们无法知晓自身的教学成效,久而久之就会降低自身努力程度。缺乏有效评价,校长也难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JQ中学,10年前是全县中学的佼佼者。随着学生人数下降,教学系统不考试,不少老师丧失教学热情,在学校成了混日子,女老师看电视剧、网购、聊天、养花、跳舞,男老师QQ斗地主、看球赛等。

校长无奈又无助。回忆起以前的教师管理,他说:“那时候老师好管理,就是看成绩,每次考试排名一出来,考的好的奖励几十块钱,钱不多,但是一种荣誉,特别积极。如果全校在全县取得好名次,我就会带老师们去吃饭庆祝一下,集体荣誉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500

该校一位工作10多年的戴老师回忆起刚来学校时的体会,说“那时全校老师特别有干劲,虽然累但大家都意气风发,现在工作不忙但没朝气,心特别累······如果要我选择,我宁可要那种‘累并快乐着’的生活”。

四是校长权力弱化,教师激励制度无效运转。

教师激励制度大约2009年开始执行,将教师工资30%用于绩效考核,具体细由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拟定。

要体现绩效考核的激励意义,就得有区分度,那就无法避免地会损害部分老师的利益,招致他们不满。

国家对校长的权力使用规定越来越严格,导致校长们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不敢得罪老师,生怕被穿小鞋。结果,很多地方乡村教师的绩效分配基本没区分度,做得好与不好都一个样,教学积极性自然也就提不起来。

500

学生结构、家校关系、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共同影响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更新。

城乡教育环境存在的天然差异,进一步激化了农村招不来老师,招来了也待不住的问题。

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学校需求得到优先满足,大多数县市新招聘的教师,被安排在乡村学校教书。当城市学校需要教师时,就通过县教育局组织招考,将一批乡村教师调到城里。

但那些能调到城里的,往往是有关系的中老年教师,以及极少数年轻教师。

也就是说,大多数新招来的教师,即便很有效很有能力,但如果没关系,也只能一直呆在乡村。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公平和无法让人接受的,很难安心留在乡村。 


不光是待遇的事

工资多少、待遇如何,对乡村教师招聘影响大吗?这个问题得好好说说,很多人对此一直误解很深。

事实上,乡村教师的工资近几年涨幅很大,在当地行业中甚至达到较高水平。国办也有规定,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

500

不但总体工资水平可以,因为农村学校教师资源缺乏,新进教师得益于自身能力强、知识更新能力快,往往会被委以重任,相应也会得到一些补贴。

我的一位好友投身农村教育,入职一年就升任教务主任,工作仅3年,收入已达到5万元/年,在校吃住免费基本无开销,比在省城工作生活压力要小得多。

因此,光从经济角度反思心存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只会遮蔽问题的本质。

顺着这个方向,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过分强调经济因素,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500

从发展趋势看,教师工资还会上涨,但涨幅大小快慢,要视地区经济情况来定。涨幅过大过快,一是地方政府无力承担,二是可能引起其他行业不满,都会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

对学校来说,一旦将所有行为都量化为金钱,教师队伍也就没法建设了。

如果教师持续成为社会尊重的行业,又怎么会没人愿意去当老师呢?况且教师行业并非不能提供物质所需。从行业比较来看,教师也有自身优势,一是工作环境相对单纯,二是桃李满天下的欣慰,三是福利保障健全。

出路在于重振人心

不光是待遇的事,那关键问题在哪呢?尊重。当前农村教师真正压抑的地方,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教学管理中,他们丧失了教育教学的主体性和权威性,导致求职者不愿加入教师队伍,进入队伍的人也不安心。

因此,要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的问题,关键在于重振人心,重建学校的权威性,重塑教师的主体性。

500

在此过程中,首先,防止一些家长随意干预学校教学与管理,用自身理念和利益绑架学校教育。 

在调研中,我还发现一些极端情况,某些家长甚至利用法律漏洞,讹诈老师和学校,影响学校正常运作。 

中部某省WQ中学,有一家长何某,认为小孩上体育课时,老师让他做蛙跳,导致小孩股骨头坏死。其实,小孩在体育课上并没问题,过了几天说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股骨头坏死,家长就认为是蛙跳的原因。

何某一直上访,扯了四任校长,最后学校给了17万元才算了事。如此一来,学校和家长的信任就更难建立了。

其次,防止以偏概全地评价教师队伍,一个老师出问题,不代表整个教师队伍都存在问题。

500

大多数教师都爱岗敬业,努力从教,只是环境和激励要素的缺乏,影响了他们积极性的发挥。客观评价教师行为,理解他们的付出,才是最大的尊重。

在重振家长、社会和政府之心的基础上,结合前文中提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推动教师队伍回归本位,点燃他们的激情。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一是重新整合学校和教师资源,在乡村建立规模学校。

2003年左右的撤点并校运动引来一些批评,因为当时一些地区条件还不成熟,学生交通、食宿等问题都没解决,有关部门随后叫停了激烈的撤点并校运动。

500

现在相关问题逐步解决,但撤点又受到严格限制,要求只有通过村级民主评议才能执行。

一些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集中规模学校,因此民主评议这一关就通不过。结果,现在存在大量人数不足百人的教学点。

这些教学点中,老师和学生容易陷入颓废,学生看不到希望,一些老师笑称他们是“导师制”,经常是一个老师只带几个学生,甚至有2个老师带一个学生的情况。

500

大量这类教学点的存在,浪费了教师和经济资源,也影响学生正常发展。如果根据地方实际设校,资源集中投入,或能有效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二是重建教师竞争与激励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不完全依据分数,但也不能完全不看分数和排名。

当然,还要赋予校长一定权力和空间,使他们能调动教师积极性,根据学校和教师特点安排教师,让教师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融入的温暖。 

比如一些学校每年召开优秀教师表彰大会,表彰在教学、师德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一些学校在教师生日时,利用工会经费为教师买蛋糕。

三是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不少学校领导反映,师范生比非师范生的质量明显高很多,他们本身对教师职业有期待,在教育教学上更有探索精神。

教育是专业化的职业,不是随便什么人人都可以去教学生,要进行专门培养。

500

为此,一是要在大学中扩大师范生的招生比例,二是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要与地方教学实际情况和地区教师特点紧密结合,不能徒有理念没有土壤。 

对于中西部教师队伍建设来说,首先要保证质量,如果光想着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任务,通过师专计划保数量但拉低质量,让“学渣”进入乡村教师队伍,最终只会继续恶化队伍质量,是饮鸩止渴之举。

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