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上的突发事件处理三原则

9月17日,武汉江夏一中一名九年级男生跳楼,当晚9时,该男生因伤势严重被宣告不治。孩子安息,天堂里没有自尊的践踏与心灵的绝望。

 

500

今年真是不幸的一年,7月5日在写七月夭荷与要命的焦虑一文之时,就是因为听闻了两起确切的学生跳楼事件。其实很多不幸的突发事件,都是有可能避免的。只是因为从事的行业不一样,太多成年人不了解一些有效的操作手段。

 

因为工作经历的关系,笔者在中学(初中、高中)当了十多年班主任,在所谓的大学工作了十年,处理恶性突发事件近十起,其中2003、2005、2001、1997年处理的四起事件,比江夏的这个事要复杂很多,幸好当时遵循了一些原则,没有引发不必要的悲剧。

 

设置一个平等的“凳子”

 

2003年和2005年,就因为是否设置“凳子”的区别,事件处理结果完全不同。

 

为什么心中要有一个平等的凳子,根据的是青少年心理发育的特点。少儿心理权威皮亚杰有本著作——《儿童心理学》,书中认可彪勒(C.BÜhler)所说的“对抗性危机”。彪勒认为“对抗性的危机”的标志是:儿童具有自作主张和独立自主的需要,对年长者具有各式各样的争辩和反抗,以及“恋母情节”(Oedipus complex)等等。这一系列新现象的显露,从1—2岁开始出现,在年约三岁时会达到高峰。

 

另据盖克斯(G.Guex)的意见,0—2岁的处在感知—运动水平的儿童,他们同客体(外界物和人)建立的关系最初起源于安全的需要,至于3-5岁的儿童,他们占优势的需要是企图获得别人的尊重。这期间“对抗性的危机”其特征是独立性和反抗性;也就是说,儿童在对于他们而言复杂而矛盾的情景中既要求不受别人的约束,同时又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

 

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孩子不是你的玩偶,更不是你可以随意发泄怨气的对象。与孩子间建立权威关系,应该在孩子7、8岁前,因为7、岁前儿童行为的约束与引导,靠的是“他律”,靠的是成人的有意无意的良性示范。常态陪护的父亲(母亲),很容易因为孩子安全感的需要成为道德情感上的“神圣权威”,而这种道德情感能唤起儿童对亲属的服从。(具体剖析见《<儿童心理学>与少儿行为处置(三):“对抗性危机”与不当成瘾的早期预防》一文)

 

过了这个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最好不要轻易打骂孩子,如果不是孩子确实有严重问题行为,打骂只会激起更严重的逆反心理,更严重的会种下仇恨的种子。

 

2003年的时候,我在武汉一所高中当班主任,当时一位姓宋的学生多次作业未交。我打开了教学楼的堆书的小杂物间,和学生面对面坐着谈了一个多小时。因为都坐着,学生在自尊等得到满足后,放下了戒备心态,在谈话中也感受到了我的期待和真诚,告诉了我自己下晚自习后通宵上网吧等一些问题,并且承诺后期争取管住自己,除平时外,周六、周末也尽量不上网吧。

 

为了求得家长配合教育,保证孩子的休息时间,我通知了家长。哪里知道家长是位严父,好像是位木匠,来学校还没跟我谈,直接就不知从哪儿拿了一根坏掉了的桌子脚,看到自己的孩子就打,那孩子已经在爬楼道护栏了,我吓得赶紧抱住家长,让另外一位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关上门。据我后来再了解,这孩子小时候经常挨打,孩子对父亲极为鄙视和不满。

 

而2005年的那次事件处理,因为少了一个“凳子”,全盘走了样。

 

一位初中就属风云人物的女学生,高一就喜欢旷课。在2004年高三的上学期,上课的时候,调换座位和几位同学坐在教室的后几排打扑克。因为老师们都知道这位风云人物不好惹,平时上课大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虽然有人早就告诉我这事,但老师们都不想管,一直到我这个班主任巡堂好几次,才现场抓住扑克和几个参与者。

 

因为这位女学生调座位召集人打扑克,性质更严重,所以先被我叫到办公室。结果办公室老师们都在,也没有空位置可坐。这事也没什么好多谈的,我让她自己打电话请家长来,当时我的主要目的是免得她打扰其他学生。

 

她直接拒绝,我找到家长号码后自己开始打电话,结果这学生扑上来就抢走电话扔到地上,电话屏幕也被摔破了。旁边的老师们拉开了她后,我捡起已接通的电话通知了家长,家长来之后带学生走。这学生发誓再也不来上学,还骂了我一通。这届学生送走后,我还曾遭受过家长同醉汉一起来进行人身威胁。

突发事件处理三原则

 

而2001年处理的事件最复杂,当年HH一中(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和化学老师课堂对打,最后学生的家长、亲戚牵涉进来,市委、市政府也有人关注,这里不想再提。1997年作为学校中层处理夫妻矛盾,凳子直接飞过来,场面则最为凶险。在这两次事件中,我初步摸索总结了一些处理突发事件的窍门。

除了一定要设置“凳子”营造平等气氛,还有三个原则是作为家长、教师和其他涉事者必须要注意的:

 

其一,设置私密的沟通环境和氛围,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让环境更温馨,利于倾诉和坦诚交流。

 

我们来复盘一下江夏的跳楼事件,事前,该男生9月17日下午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根据监控显示,男生在教学楼楼道被母亲教训,期间挨了两耳光。母亲离开后,男生默立两分钟后,转身爬上栏杆跳下,路过的同学试图阻拦未果。

500

 

在这次事件中,老师的处理方式明显欠妥,家长的处理方式则尤其极端,孩子的自尊被剥夺净尽。一个老师要求叫家长孩子就通知家长的孩子,态度还不够好吗,还有必要做出更超限度的处罚?在被母亲打的时候,孩子毫不反抗,该是多么内敛和怯弱,平时受了多少委屈?

 

长期的“棍棒教育”下,孩子如果真的自己有错,还能忍受,但如果觉得委屈了,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容易走极端。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羞辱,那么他剩下的唯一反抗就是自杀,这是对父母的反抗,也是对学校甚至对社会的反抗。

 

其二,注意存在于自己脑中的“铁打的观察者偏见”,处理突发事件必须慢三拍(主要针对家长而言)

 

高校心理学专业有本入门教材——《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第二章第24页,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重要的心理学家雨果·蒙斯特博格(Hugo Munsterberg)做过一次关于和平的演讲,在众多的听众中有很多记者。事后,这位心理学家以如下方式对记者们的见闻作了总结:

 

这些记者坐在讲台前排。一个人写道,听众对我的演讲感到非常惊讶,会场上鸦雀无声;另一个人写道,我经常被大声的鼓掌打断,在我演讲的最后,演讲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一个人写道,在我的对手讲话的时候,我总是微笑着;另一个人则注意到,我的脸色严肃,没有一丝笑容;一个人说道,我的脸由于激动变得紫红,另一个人则发现我的脸色变得惨白。回过头来看看报纸上记者们的报道与其政治观点的关联是非常有趣的——然后我们可能会理解为什么记者“见到了”他们所报道的内容。

 

很显然,观察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并不总是“看到”同样的事物。与个人的动机与预期相符合的,人们会视作与自我相关而且重要而获得注意,不相符的,则被视为无关和不重要的而被忽略。

500

 

在这个社会上,父母天天打麻将看电视,自己的娱乐合理合法,成年人体会不了无法逃离课业的少年的压力。还有些焦虑的家长,天天北大清华挂嘴边,别人家的孩子挂嘴边,经济不独立的孩子又不能反驳。

 

总之在中小学阶段,父母会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既往经验,严重扭曲对孩子未来的成长预期,有的过分拔过,有的过分轻视,总之就是具有铁定的偏见眼光。

 

其三,注意突发事件处理的情绪导泄和谐趣化。

 

很多矛盾,过后都会云淡风轻。1997年我清晨见识夫妻俩吵架,第二天我就看见两人和好如初,摔凳子的老师和我关系刚开始还不错,我这件事之后我们彻底成了路人。个中原因成年人都懂,矛盾不见光或者范围小好处理,一旦当时处理不当就会掀起大的波澜。

 

最高明的矛盾导泄都需要好心态和幽默的智慧。

 

在家庭矛盾的处理上,苏格拉底真不愧于哲学家的称号:有一天,苏格拉底正和几个朋友高谈阔论,探讨哲学或伦理问题,突然一盆冷水从他头上泼下来。这是他妻子的杰作。他妻子是有名的泼妇;当然不仅仅因为如此泼水。早成落汤鸡的苏格拉底大笑着对他的朋友们说,我知道嘛,刚刚打了雷,马上就会下雨的。

 

就是这样暴躁的妻子,在苏格拉底临刑前的最后关头,她把自己黑得发亮的头发梳成一个大髻,努力地保持苏格拉底喜欢的体面。她对着狱卒说:“他是我的!我的丈夫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人。”她还安慰苏格拉底:“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找你的。”而苏格拉底的豁达更是少见,他对妻子说:“我们会在极乐世界见面的,在那里我将报答你一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