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一夜之间印度的高超声速就追上我们了?其实…

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的席亚洲,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我们继续探讨前沿话题。

话说最近,中国和印度先后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火箭试射,中国使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一枚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送入地球轨道,在轨飞行两天后返回地面。而印度则刚刚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在试验期间首次进行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点火试验,发动机在6马赫速度下,成功持续工作了20秒——热衷于“俱乐部”论的印度媒体马上就说了,印度成功跻身于世界上仅有中、美、俄和印度四个成员的“高超声速俱乐部”。

那么中国发射的飞行器呢,根据美国NASA公布的信息和一些航天爱好者的观察,它的轨道基本与美国X-37B航天飞机一致。美国NASA也因此确认称中国发射的是一种类似X-37B的小型航天飞机。

其实关于小型航天飞机的作用,尤其是技术上比X-37B更先进的小型航天飞机可能的军事价值,列车长在今年三月份的视频里就已经说过,这里就稍微说一句。总之以我国在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和耐高温高强度材料领域的技术水平,完全可能实现当年X-37B计划而未能实现的只需消耗常规变轨方法5%燃料的“空气动力副主变轨”技术,如果实现,它将可以成为一种比现有的无侦8高超声速侦察机更加有效的穿透性空中侦察手段。此外至于像搭载卫星关键零部件进行长期在轨测试并带回地面啊,靠近别国低轨道航天器进行侦察,或者用机械手做点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啊……这类X-37B也可以执行的任务嘛,那我们的小航天飞机就更是没问题了嘛。

500

当代中国的科研试验,尤其是航空航天的科研试验体系,一方面相比我们过去,算得上是“财大气粗”了很多,许多试验我们都可以进行。而且我们的航空、航天系统内的“国家队”大部分项目都处于保密状态,因此外界了解不多。但实际上中国的科研试验试飞非常密集,持续不断,而且大量的试验都极具创新价值。基本上,能够披露出来,公开进行,要给国家“长脸”的试验,要么是非“国家队”的试验,比如前几年的“星空2号”啊,厦门大学“嘉庚一号”啊这些都是非国家队产品,使用专门研制或者临时改装的相对廉价的火箭助推器就上去了;而那些公开的“国家队”试验,基本都是已经接近工程实用阶段的产品,当年咱们的反卫星试验,后来的反舰弹道导弹试验,再后来,不明飞行物目击数量突然爆发性增长……

500

但是在这些密集的,近乎于“公开”试验的背后,有多少次默默无闻,悄悄进行的原理验证,零部件试验,基础参数搜集试飞……

可能无法真正计数,但仅以我浅薄的个人经历而言,当年在西北旅游短短一个星期时间,就碰到了四五次接近靶场区域的道路封锁,返程的时候还碰上航班因为试验场封闭空域而延期。

500

这么密集的试验,背后都是我国军工科研人员的奉献。

前几年有一次跟随某所团队采访他们的某型无人机打靶,在西北地区某机场与他们朝夕相处了一星期,他们团队中很多人都是从北京跑到西北沙漠一次就是一两年回不了家,后来为了照顾年轻员工,单位里面出了新规定,单身的和刚刚结婚的年轻人跑外场不能超过半年。

中国的高超声速、航空航天试飞试射之密集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咱们仅说高超声速领域,咱们知道,美国在2006年联合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公司,联合开展了一个代号HiFire的高超声速试飞项目,使用探空火箭发射小型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进行试验,这个项目的核心概念呢就是用小火箭将模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射出去,然后搜集各种飞行数据。这个试验方法也是当年钱学森提出的,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进行高超声速飞行试验。

500

可见即使是美国人也要通过这种节约经费的办法来尽可能搜集高超声速飞行的很多数据。不过呢,这个飞行试验项目的结果呢,根据中国国内论文说法,对它评价不高,因为整个计划的核心研究团队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在工程经验方面明显还是有所欠缺。而且呢,经费方面也有所不足,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配合……用我看到的相关论文原话说也是“有相当改进的余地”……

那么这个项目大致来说,就和我们前面提到的“星空2号”、“嘉庚1号”这些项目类似,都是以大学为核心团队,然后国家的相关部门和他们配合,共同设计试验。

不过我国的这些项目当中,国家这边不仅是出钱,而且还会牵头找一个合作单位,为大学方面提供他们自己很难研制成功的高性能、高可靠、廉价的助推火箭。比如上面“星空2号”就使用了航天科工集团某型外贸导弹的助推器,而“嘉庚一号”试验火箭呢,也是利用北京一家从事火箭技术研制的公司提供的厂房和设备来进行开发的。

在北京亦庄,已经有一大批活跃的此类公司出现,它们基本都是创立于2010年后,大部分民营航天公司针对的市场,一方面是国内旺盛的小卫星发射需求,另一个就是密集的高超声速试飞需要,准确来说就是为那些没有“国家队”背景,又希望开展高超声速技术研究的大学、院校、企业提供可靠廉价的助推火箭嘛。

实际上可以说,中国进行了多少次高超声速飞行试验?恐怕这里很难给出一个具体数字,但从我国相关行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你说一年不进行个几十次乃至上百次试验,恐怕是很难支持我们高超声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相关行业规模的继续扩大的。其实这也没啥稀奇的,大家看看当年美苏冷战时期飞机和火箭试飞的频率,就知道技术突飞猛进可不是靠“钢铁侠”随手比划几下,就能搞出来的哦。

而相比之下,上面提到的美国澳大利亚合作的Hifire项目,总共进行了……4次试验

……当然这只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合作的,在此之前,澳大利亚自己用同样的火箭进行了10次试射。

而美国在高超声速领域的试射和试飞数量,虽然远不及我国,可能也比不上俄罗斯,但是其实也算是比较密集的,其实是一直在做,没有真正的停止,只不过由于在2010年-2018年间,高超声速技术不是美国发展的重点,相关的试验试飞的频率较低而已。

字幕:2016年詹姆斯敦大学统计中美俄使用远程导弹进行的高超声速试飞次数,注意,其中中国的仅仅是一年的次数

那么相比之下,印度的情况又如何呢?

首先我们要客观的看待印度的国家能力,虽然中国互联网上充满了印度笑话,而印度本身也确实是一个有着严重封建残余,内政能力很大程度停留在前现代化的国家。但是另一方面,看过我之前分析印度的视频的朋友应该也记得,印度在甘地家族三代人相继掌权,在这期间印度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国,并且建立了一套水平虽然低,但有一定独立性的规模工业,光是这一点,已经比“中华民国”在大陆的时期要强多了。

500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一下长期观察印度发展模式的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院毛克疾同志最近在观察者网发表的评论《中国凭什么不拿我当大国?印度很委屈》,这篇文章对印度作了客观的分析,很值得一读。

那么具体到航空航天、高科技领域,印度的发展确实和他们的国家总体发展进程呈现出了很大的脱节。

很多人都知道印度的火箭技术最初起步是从研究苏联的S-75防空导弹起步,此后一步一步的发展。到90年代,印度利用这些技术制造出了“普里维特”,也就是“大地”短程导弹。

500

此后,印度又发展出了更加大型的液体燃料运载火箭,这就是他们的PSLV运载火箭和GSLV运载火箭,这两个火箭的任务类似于长征2号和3号,虽然运载能力方面差距就有点大了,首先它火箭上一些印度自身研究不出来的技术,比如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使用的低温燃料上面级啊,这些还得外包给俄罗斯来制造。另一方面呢,如果你看火箭的载荷和重量和发射权重的壁纸就会发现这两个火箭实在是落后的可以,PSLV以类似长征2号F的捆绑式构型,实际上只能发射和长征2号不带捆绑型差不多的重量,而GSLV呢,你别看它外形跟长征5号似的,而且他确实也发射重量相当大,但是实际上它的有效载荷还不如长征3号呢……

500

换句话来说印度运载火箭的技术水平其实还是有点让人捉鸡的。

而印度研制火箭嘛,它的目标也和中国一样,是要两弹一星。大地作为短程弹道导弹,并不是一种很安全有效的和威慑手段。这个大家也都能看出来,咱们之前也说过,它的发射车队比当年苏联的“飞毛腿”还要庞大,导弹发射车和运载车还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导弹要在运载车上面和燃料车对接,加注燃料和氧化剂,然后再吊装到发射车上,才能发射,这个准备时间是起码几个小时,如果对方的侦察监视能力和打击能力强,基本上就等于白给了。

500

所以印度从一开始就决心发展固体燃料火箭,你看早几年的营销号文章,还经常吹嘘印度的固体火箭搞得比中国好……

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他们所说的固体火箭,就是印度所谓的汇总型运载火箭GSLV的S-200固体火箭助推器,它的推力比当时中国的固体火箭要大,但是大家都知道在我国航天科工近几年开始搞大型固体燃料助推器之前,我国的固体燃料火箭基本都是导弹,哪怕是洲际导弹也不需要那么大的推力。而印度的这个助推器如果你仔细看看它的推力重量比等方面的数据就会发现它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先进性的。

这纯粹是某些媒体在不懂常识基础上拿一个数据就来制造耸人听闻的言论罢了。

那有人要说了印度为啥还能拿到国际上好多国家的火箭发射订单呢?

因为便宜啊,印度的PSLV火箭虽然发射载荷确实有点小,但是它的价格非常低,和我国长征2号差不多水平。但是美国已经通过法律将中国排除在世界航天发射市场之外了呀,所以长征2号才会没有生意啊,不然的话猎鹰9号可能从一开始就做不上生意啦。

印度PSLV目前发射50次,失败3次,失败率6%,应该说还行,不过这还是拉高了它的保费,因此除非是不买保险靠头铁的用户,否则它相对于美国猎鹰9号火箭的成本优势其实也没那么明显,大家还是更信任马斯克不是么。

印度的固体火箭在经过最初的固体运载火箭SLV等的试验后,就很快演变成了烈火系列固体燃料中程导弹。

这其中烈火2理论上已经形成战斗力,导弹的射程可达2000公里,并且导弹据称已经交付给印度军队,理论上可以部署在起竖、运载、发射一体车上进行机动部署。但是实际上这种导弹迄今为止都旨在卡拉姆岛的发射场进行发射,而且每次发射的准备时间都相当长,并未显示出比液体导弹的巨大优势。

而烈火3、烈火4、烈火5导弹目前完成实验,这些导弹的特点是,尺寸和重量比同等射程的液体导弹还大,而且发射前需要繁琐的准备工作,一样没有体现出比液体导弹的优势。

基本上来说,如果说实战能力,朝鲜导弹甩开印度两条街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500

所以印度虽然确实可算第三世界国家里面有独立自主的航天能力和自行研制导弹能力的“优等生”,但如果说到本国独立研发能力,它可能比不上朝鲜,或许和伊朗都不一定能比,它的优势主要就是在于国际合作,能够得到外国的先进技术支援乃至技术转移。

那么说过印度航天总体技术情况,我们来说说他们的高超声速计划,这次印度进行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前,还曾进行两次与高超声速有关的飞行试验,2016年的“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验证机”,缩写RLV-TD,这个东西是一个小航天飞机的外型,不过它是由印度航天组织(缩写,ISRO)研究,而最近试射的HTDV则是由国防研究发展组织(缩写DRDO)开发的。RLV-TD由PSLV火箭的固体助推器发射升空。RLV-TD成功在6马赫速度飞行了7秒钟,飞行距离450公里,高度65公里,印度声称该机的防热系统耐受住了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的高温,但这个试验机设计上并不是可回收的,所以它坠毁在孟加拉湾中,解体沉入大海。

500

而2019年和今年进行了两次试射的HSTDV则是一种用于验证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飞行器,由印度军方的研究机构DRDO负责,一般认为它是为了研制“布拉莫斯2”高超音速导弹而研制的验证弹,用于验证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性能。不过俄罗斯不是已经宣称他们的“锆石”导弹就是超燃冲压发动机了吗?怎么不直接卖给印度呢?这事儿本身就有意思。

列车长认为最靠谱的猜测是,HSTDV和“布拉莫斯2”是俄罗斯的钓鱼项目,就是准备让印度人在这方面长期砸钱的。

500

锆石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和鹰击-XX,标准6BLOCK IB一样的反舰弹道导弹,没有什么超燃冲压发动机。

至于印度人能不能探出一条超燃冲压的发展道路嘛——至少从现在的试验时间和试验次数来看,我个人表示怀疑。

毕竟中国2014年就首次进行了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飞,而且采用的还是常规航空煤油燃料,而不是昂贵而使用条件苛刻的碳氢燃料。

这就表明中国在超燃冲压技术领域的能力……呵呵呵,这里就不用明说了吧。

那天和施老讨论印度和韩国研制武器装备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观点,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看看有没有意思。

韩国、欧洲国家现在研制武器,经常采用的套路叫做“下游模式”,也就是我先做一个总体方案,然后核对本国的能力,这里面有ABCD四个空白,于是找美国,问可不可以直接出售,美国可能同意出售发动机,然后否决航电设备,那么就可以用本国的航电,或者和欧洲、以色列、等这些国家商量下,弄些同类产品,反正性能也就大差不差。基本上是制作整个研制流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技术整合和系统融合,最后拿出一款合格的武器产品。

而印度野心勃勃想要学中美俄走全程,从炼铁到最后的产品,全部自己掌握……然而由于印度一方面被外国卡脖子——这也是想要做大国的代价嘛——另一方面它自身在系统整合这些方面其实也不太行。

最后往往是完成了前半截,完成了技术验证,然后卡在工程化这道坎上,而由于印度政府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全面提升印度制造水平,所以最后这“临门一脚”的实用化,武器化,对印度来说反而是动不动就拖个十几二十年,直到技术过时,项目下马。

500

其实中国80年代时候科研界也有类似的气氛,所以才有了“买原子弹不如买茶叶蛋”的说法。

但是……这不是时代已经变了吗?

那么从这个角度讲,印度的高超声速,和前几年他们试验的反导,乃至洲际导弹,其实都是一样,完成个技术测试,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奈何印度人一直在反复的迈第一步,就是不往前走啊……

好,今天的话题咱们就说到这儿,一如既往的,各位喜欢节目的读者可以购买观察员资格,这是观察者网的会员频道,年费198元,输入列车长邀请码999,立减十元。

500

500

好了,今天节目就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