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苏联没解体,苏-57=歼-20?
关于苏联当年的第五代战斗机最终的发展方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军事领域中后发军事国家在跟踪追赶先进国家时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一方面,作为在技术上处于后进追赶地位的国家,理应选择最优的追赶策略,使用最少的时间(未必是最少的资金)来完成对强者在技术上的跟踪甚至赶超,而另一方面,在选择具体路线时,又必须对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所处的路线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毕竟作为领先国家,往往会在技术路线选定之前进行耗资巨大,有时也相当耗时的探索。
▲ 在军事领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摸着美帝过河”
这也就意味着,处于跟踪者地位的后进国家,在没有十足把握对领先国家实现彻底超越的情况下,选择既有技术路线下的持续跟踪,很多时候是一个在成本和技术难度上都比较小的选择。毕竟一般来说,这一技术路线已经被先行者证明可行,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者在二次技术突破时的难度也会相应降低。
▲ 当然,过了河要面对什么,永远是先过河的人先知道
苏联在上世纪准备研制五代机的时候,同样也处在这样的技术跟踪状态。在上世纪80年代苏-27和米格-29两型战斗机基本成型,投入到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的情况下,跟踪和了解美国下一代战机的技术走向,并以此为参考确定苏联下一代战斗机的技术路径,便是这一时期苏联航空工业的一个关键任务。
▲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米格-29还是刚刚服役的“世界新闻”
尽管这一时期美国空军刚刚开始向通用动力和麦道等公司授予ATF概念的研制,但是对于苏联来说,美国方面可以参考的相关资料却并不缺乏,因为在整个70年代,美国空军航空系统部就一直以ATF这个概念来探讨用于补充F-15空中优势战斗机的新型空地战斗机,而这些被称为“白计划”的战斗机概念方案几乎都是公开讨论的。
▲ 在早期的ATF探讨中,高空高速是一个传统的关注点,因为大家都要对付米格-25
毫无疑问,作为技术跟踪者的苏联情报机构自然大量整理了相关的资料,并将这些东西作为美军下一代战斗机的重要情报和参考方向。当时的这些方案可谓说是脑洞大开,从前线轻型战斗机到比F-15还重的战斗轰炸机,再到专注垂直起降的战场飞机都在探讨之列。
▲ 高机动性毫无疑问也是这一时期的重点
在隐身技术尚不发达的20世纪70年代,这些战机方案虽然多少有了一些低可探测的意识,但大多仅限于翼身融合设计或者将弹药进行保形挂载;相反在第三代战斗机的基础上,这些飞机要么大幅度提升了机动性能,要么重新开始强化二代机所擅长的高空高速性能。
▲ 1982年的诺斯罗普ATF方案里,导弹也是保形挂载,并不追求高度隐身
尽管不能下次结论,但是不得不说,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ATF讨论对苏联的第四代战斗机研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苏联早期四代机同时强化高空高速性和高机动性的性能特点与攻关方向,以及对于隐身性能“够用就好”层面的要求,与早期“白计划”的ATF几乎是如出一辙。
▲ 其实这个思想之下的米格1.44还是很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
当然后来的事情我们都了解了:一方面,美军在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隐身性能在未来空战中的作用,并且借助新一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隐身设计领域突飞猛进,而各大飞机制造公司一系列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的“黑计划”则都以隐身设计为基础发展下一代战斗机,其后续发展就是最后YF-22和YF-23这样高度隐身化,同时兼具高机动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四代机原型机;另一方面,苏联在80年代末由于经济困难,放慢了本国四代机的研制进程,而按照高机动性+超音速飞行能力设计出来的产品,就成为了米格1.44这样看起来高大帅气、性能不凡,但又总和上世纪90年代合不上拍的状态。
▲ 美国最后研制出的四代机,完全是以隐身作为主要方向设计的
如果没有苏联的土崩瓦解,那么即使米格1.44这样的型号发展到90年代初,苏联也会毫无疑问地发现这种战机虽然应该能对抗甚至压制同时代的“台风”战斗机这样的三代半战机,但面对F-22这样的对手,劣势还是很明显的。
▲ “台风”战机这样的三代半,看起来就有点小号米格1.44的意思
到那时候怎么办呢?当然是按照美国人趟出来的路线奋起直追啊。如果对米格1.44这样的战机实施弹舱化,同时全机进一步采取隐身外形修改,考虑到这飞机原本的气动布局设计,虽然不至于一步到位应用上全动垂尾这样巨大的调整,但是和歼-20的样子……整体看来也会大差不差。
▲ 当然大差不差是不能看进气道的……
当然,类似T-50这样的苏-27深度改进也并非就不可能存在了,作为苏联航空工业的快心之作,苏霍伊设计局自然也会进一步挖掘苏-27这一平台的技术潜力,在苏-27M(也就是老苏-35)之后,以隐身化(必然有弹舱化)和进一步提升机动性为目的,尝试以此发展性能接近F-22的战机平台。
▲ 比如这个俄罗斯军迷早年设计的T-50……
当然,这种程度更改时间线的历史假设显然是难以预知后果的,面对奋起直追的苏联威胁,美军不仅肯定会继续量产更多的F-22,加快F-22的进一步改进,后来所谓的JSF战斗机项目的整个技术要求和研制进度也自然不会像现在这样一波三折(要这样洛马的头头早就被美国空军枪毙了!),这样一来,整个21世纪初的世界先进战斗机领域的竞争,就会完全呈现一副不一样的图景。
▲ 别的不说,NATF肯定是要复活的!
从这一点来看,冷战后先进战斗机领域技术演进的迟滞,客观上不仅让中国能有机会完成三代机研制的“补课”工作,也让中国在四代机前期的研制过程中做了充分的预研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有所取舍,最终才在整体技术水平不如美国的情况下,有效综合手头的资源,研制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一代战斗机。
- 欢迎关注 -
微博|@天真卖萌Bernard
微信|胡诌施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