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牧云:美国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文献评介

本文转自明德史馆微信公众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战时中共的生存发展争取了道义和物资方面的支持,也为新中国外交积累了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经验,建立了对外沟通机制和联络渠道。但是,因资料的匮乏,相关研究一直难以深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界开始关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文献,特别是90年代苏联档案解密后,《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等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资料集得以出版。

中共对外交往史,尤其是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史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开始从中国革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角度考察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及其策略变化,用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共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内多个研究团队收集整理美国政府解密档案以及美国馆藏抗战史、民国外交史档案,出版资料集或构建历史文献数据库平台,推动学界对于美国藏中共对外交往文献的关注。不过,目前学界多聚焦美国政府、军方档案中关于中共对外交往文献的译介,对美国藏人物档案、民间团体档案、珍稀报刊中涉及中共党际关系、民间外交以及对外宣传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利用仍有较大空间。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美国左翼新闻人士陆续将个人档案与收集的中共党史文献移交档案馆、图书馆等机构,由此美国胡佛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埃默里大学、杨百翰大学、密苏里大学、纽约公共图书馆等保存着大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文献。本文拟从这些文献的研究利用、分类与查找、史料举要、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拾遗补阙,以拓宽研究者整理和利用史料的视野与途径。

一、美国藏历史文献的研究利用

目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与美国官方接触的相关文献得到了中美学界较为系统的整理与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约翰·谢伟思(John Service)、约翰·埃默森(John Emmerson)、有吉幸治(Koji Ariyoshi)等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的报告与回忆录相继出版;加州曼隆学院的卡罗尔·卡特(Carole Carter)通过采访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并征引胡佛研究所多宗档案,论述了1944年至1947年美国与中共的联络过程;吕彤邻等影印美国国家档案馆所藏“迪克西使团”档案等文献,主编出版《外国观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战:美军观察组延安机密档案》系列丛书。此外,国内学者还利用美国所藏文献,深化了关于抗战时期美国政府对中共的认识与政策转变、皖南事变后中共与美国政府高层的会谈过程、抗战结束后中共与美国关于双方冲突事件的交涉处理等问题的研究。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与外国记者互动问题,美国学者重视对海伦·斯诺(Helen Snow)、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莫德·拉塞尔(Maud Russell)等个人档案资料的利用。例如,密苏里大学罗伯特·法恩斯沃思(Robert Farnsworth)的《从流浪汉到记者:斯诺亚洲经历(1928—1941)》、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卡伦·加纳(Karen Garner)的《珍贵的火种:莫德·拉塞尔和中国革命》、史沫特莱传记作家鲁思·普莱斯(Ruth Price)的《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人生》等著作,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美国左翼新闻人士在中共对外宣传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内方面,有学者征引美国所藏文献,讨论中国苏维埃革命的对外传播、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与国共舆论宣传战、抗战时期中共与国际民间组织的合作等问题。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留美学生、华侨团体间的统战活动,美国华侨史学者麦礼谦(Him Mark Lai)利用美国馆藏报刊资料,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旅美中共党员在纽约、旧金山华侨社区中开展统战工作的历史过程;玛卡莱斯特学院的约瑟芬·福勒(Josephine Fowler)利用共产国际档案中的美共文件,聚焦在美参加革命的日侨和华侨,展现跨太平洋共产主义运动网络;纽约州立大学的于仁秋论及旅美中共党员对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Chinese Hand Laundry Alliance,简称“衣联会”)的影响;赵晓阳通过耶鲁大学档案分析旅美中共党员在北美学生会组织的统战活动。

但是,由于美国藏中共对外交往历史文献数量庞大,目前学界对其挖掘、整理与运用仍较为匮乏。例如,埃默里大学菲利普·贾菲(Philip J. Jaffe)文件、杨百翰大学海伦·斯诺文件、纽约公共图书馆莫德·拉塞尔文件等,尚未收录在《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等目录文献与历史档案评介研究中。

二、美国藏历史文献的分类与查找

菲利普·贾菲、斯诺夫妇等新闻人士,同时还是多个民间组织机构成员,他们保留了许多书信、电报、访谈笔记、会议纪要、备忘录、报告、文稿和报刊资料,其中涉及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外交往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共通过广泛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与跨国群体进行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联系,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共认知与评价的历史过程。

埃默里大学斯图尔特·A·罗斯手稿、档案、善本图书馆。该馆收藏了1980年至1981年移交埃默里大学的全宗档案菲利普·贾菲文件,共14个系列。菲利普·贾菲是美国左翼新闻人士、商人,在美国学界、政界影响甚广。他参与创建美共中央中国局外围组织“中国人民之友社”(American Frie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担任《今日中国》(China Today)杂志与《美亚》(Amerasia)杂志主编,1937年曾访问延安。这批档案中保存着贾菲在延安采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手写笔记。贾菲与美共领导人厄尔·白劳德(Earl Browder)、旅美中共党员冀朝鼎关系密切。

他整理的冀朝鼎相关文献,就包括冀朝鼎分别于1930年、1932年在美国出版的小册子《军阀混战与中国革命》(Militarist Wars and Revolution in China)和《苏维埃的中国》(Soviet China)等资料。在美共支持下,美国援华会(China Aid Council)于1937年12月创立。在该组织的联络下,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于1938年建立多家国际和平医院,并在抗战期间持续获得资金、药品与器材的援助。该批档案中关于美国援华会的文献有白求恩致美国援华会的书信、抗日根据地国际和平医院的报告、抗日根据地接收海外援助的收据和医疗问题会议纪要等资料。关于中共对外交往史的珍稀报刊,该馆保存着1931年张闻天领导创办的中国工人通讯社刊物,其中有1933年10月13日、12月21日,1934年1月4日、11月28日、12月12日、12月19日、12月24日,1935年1月27日油印版《中国工人通讯》(Chinese Workers’ Correspondence)。

纽约公共图书馆。该馆手稿档案部收藏有1990年至1993年陆续移交的全宗档案莫德·拉塞尔文件,共10个系列。拉塞尔由基督教女青年会派遣曾于1917年来华工作,30年代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前往苏联,回到中国后参与创建工合组织。1945年,美国民主远东政策委员会(Committee For A Democratic Far Eastern Policy)创立,其多数成员与中共关系密切,在解放战争时期宣传影响美国民众反对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1946年初,拉塞尔成为该机构执行理事。该批档案保存了1945年至1952年拉塞尔与该委员会成员间的往来书信、会议纪要,以及该委员会出版的刊物《信息公报》(Information Bulletin)和《远东聚焦》(Far East Spotlight)。

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该馆下设的善本及手稿图书馆收藏有太平洋国际学会(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档案。该学会成立于1925年,是由知识界和商界人士组成的非政府学术组织,鼎盛时期在美国、中国、苏联、日本等地设有14个分会。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共党员陈翰笙、冀朝鼎、徐永煐先后进入该会工作。这批档案保存有陈翰笙、冀朝鼎、徐永煐等中共党员活动的相关文献。关于工合组织,该馆收藏的中国工合美国促进会(INDUSCO Inc.)档案存量最为丰富,共8个系列。这批档案表明,工合组织通过开办东南办事处、延安事务所、浙皖办事处和创设国际工合中心支援八路军、新四军。该批档案中的美国援华会相关文献中,保存着宋庆龄、陈翰笙、马海德、贝特兰等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募款的往来信件。

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图书馆。尼姆·威尔斯(Nym Wales)文件于1958年后陆续移交胡佛研究所。尼姆·威尔斯为海伦·斯诺笔名,1937年海伦访问延安,这批档案保存有她对毛泽东、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的采访笔记。该批档案还涉及中共与多个国际民间组织的交往,如美国民主远东政策委员会、工合组织和保卫中国同盟(China Defense League,简称“保盟”)的文献。

关于中共与美国官方接触的史料,胡佛研究所保存有劳克林·居里(Lauchlin Bernard Curie)文件、艾伯特·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文件、威尔伯·彼得金(Wilbur J. Peterkin)文件、伊万·伊顿(Ivan D. Yeaton)文件、大卫·包瑞德(David Dean Barret)文件、库尔特·哈佩(Kurt Gustav Happe)回忆录和梅尔文·卡斯比(Melvin A. Casberg)报告。

关于中共对外交往史的珍稀报刊,胡佛研究所图书馆收藏有1938年至1939年纽约时期出版的《救国时报》,目前国内研究机构收藏的《救国时报》为巴黎时期出版的报刊。《救国时报》于1938年迁到纽约后与《先锋报》合并,1939年10月13日在纽约停刊,共在纽约出版62期。此外,胡佛研究所还收藏了1940年第1—8、13、18、19期《远东通讯》(Far East Bulletin)。

该刊是中共外宣通讯社——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出版的英文刊物,主编为陈翰笙。此外,该研究所图书馆还收藏了1936年3月15日至1937年8月1日的《中国呼声》(The Voice of China)。该刊由美共党员格雷斯·格兰尼奇(Grace Granich)与马克斯·格兰尼奇(Max Granich)于1936年3月在上海创办,注重宣传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密苏里大学档案馆。该馆所藏1986年至1994年移交密苏里大学的全宗档案埃德加·斯诺文件,内容涉及抗日根据地国际和平医院援助项目、工合组织和保盟的档案。

杨百翰大学哈罗德·B·李图书馆。该馆L.汤姆·佩里特藏保存着1997年至1998年分两批移交杨百翰大学的全宗档案海伦·斯诺文件,共8个系列,内容涉及工合组织、保盟和美国援华会的档案。以往研究者在使用斯诺夫妇档案时,对于密苏里大学全宗档案埃德加·斯诺文件、胡佛研究所全宗档案尼姆·威尔斯文件关注较多,少见对于海伦·斯诺文件的挖掘与研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民族研究图书馆。该馆收藏有全宗档案麦礼谦文件,其中包括美国联邦调查局对“衣联会”的调查文件。创立于1933年的“衣联会”在华人社区的政治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抗战时期,该会提出“救国自救”的组织原则,支持抗日救国活动与在美华侨反歧视、反剥削斗争。美共中央中国局与“衣联会”保持密切关系,中国局成员唐明照曾任该会英文干事。

关于中共对外交往史珍稀报刊,该馆保存有美共中央中国局机关刊物《先锋报》1932年9月1日到1938年7月28日的缩微胶片版本。1928年4月《先锋报》在旧金山创刊,施滉、冀朝鼎、徐永煐、章汉夫等为发起人。此外,该馆还收藏了1940年7月至1949年12月《美洲华侨日报》缩微胶卷版本。该报是在中共影响下,依靠“衣联会”于1940年创建的华侨报刊,唐明照、冀贡泉、徐永煐为负责人,罕见国内研究机构存有《美洲华侨日报》1949年以前的版本。

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机构还收藏有美共文件缩微胶卷档案。共产国际档案中的美共文件来自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其中包括美共1919年至1943年的信件、报告、备忘录,以及美共派往共产国际的代表在莫斯科收集的文件,以英文材料为主,共325盘缩微胶卷,尚未见国内研究机构保存使用该套文献。该批美共文件中涉及旅美中共党员活动的档案有:1927年中国局(案卷1051、1219),1927年华侨工作(案卷1074),1929年中国局(案卷1814),1930年中国局(案卷2159),1931年中国局(案卷2531),1932年中国局(案卷2756),1933年中国局(案卷3181),1935年中国局(案卷3788、3955),1935年中国人民之友社(案卷3936)。

由于旅美中共党员多以隐蔽方式开展工作,所以研究者在收集、检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文献时应拓宽查找思路,特别是要识别中共党员利用笔名、化名、英文名在美进行联络的书信资料与文稿。根据现有史料,施滉笔名、化名为“动生(Dongsheng)”“Tontien”等;冀朝鼎的笔名、化名有“动平(Richard Donping)”“Hansu Chan”“Huang Lowe”等;徐永煐的化名为“化发(Huafa)”;陈翰笙英文名为“Geofrey”;张报化名与英文名为“学涵”、“James Mo”;唐明照化名为“Chu Tong”等。

三、美国藏历史文献举要

美国所藏文献可以突破学界对于中共对外交往史诸多议题的研究困境,开拓学术生长点。例如,相较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旅苏、欧、日的中共党员,学界对于旅美中共党员的研究较为薄弱,这主要是受到了材料不足的限制。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美国的活动,无疑应在中美关系史和中共党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开展有关研究却相当困难。”还有学者论述“‘翰档’之憾”,作为中共外交战线的重要人物,陈翰笙的文献亟待利用、整理和充实,但“参与者的缄默、档案的缺失和秘藏,都为重新复原历史面貌增添了巨大困难”,“陈翰笙的‘地下工作’全貌还远远没有得到呈现”。以下对尚未得到学界充分利用的美国藏中共对外交往部分文献进行举要介绍。

美共中央中国局档案。美共文件缩微胶卷涵盖了一批旅美中共党员的珍稀史料。1927年,施滉、徐永煐、冀朝鼎等旅美中共党员在旧金山创立美共中央中国局,主要在旧金山、纽约、费城、麦迪逊、巴尔的摩、波士顿开展国际统战工作。关于中国局的主要文献为中国局成员与曾任美共领导人的杰伊·洛夫斯通(Jay Lovestone)、白劳德、威廉·福斯特(William Foster)的往来书信以及中国局给美共中央的工作报告、会议纪要等,包括施滉、徐永煐等抵美后与美共十三区负责人莱文(Levin Emanuel)早期接触的情况,中国局党员统计、党员发展、干部任命、党员回国情况,中国局发展外围群众组织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国际劳工保护组织分支机构、“衣联会”、旧金山华人服装业工会等情况,中国局与墨西哥共产党、菲律宾左翼组织、美共下设机构的党际联系情况,中国局对华侨开展统战工作的情况等。档案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旅美中共党员的工作重点是影响美共及华侨支持中国革命。

例如,四一二政变发生后的1927年4月22日,施滉紧急致信美共中央指出:“蒋屠杀数百名工人的事实,激起了人民的愤慨,也清楚地证明了他违背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原则。因此,我们认为蒋介石是党的叛徒,对孙中山先生不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国主义者和反革命者。”

4月27日,美共中央回信指出:“你们所掌握的关于蒋介石的情报是绝对正确的。他背叛了中国革命,现在正在竭力屠杀中国工农”。档案还涉及中国局参与组织不干涉中国运动(Hands of China Campaign)情况、中国局呼吁美共对中央苏区给予物资援助与舆论声援的报告、美共及中国局为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组建美共中央中国局外围组织——中国人民之友社的过程等。

中共党员与太平洋国际学会成员互动档案。太平洋国际学会档案收藏有陈翰笙、冀朝鼎与学会总干事爱德华·卡特(Edward C. Carter)等成员的往来书信、电报、明信片、文稿等,目前中美学界愈发关注旅美中共党员隐蔽身份、在美开展国际统战工作的细节。但是,学界对于抗战时期中共党员往返中美的渠道、对美国政府与民众开展宣传工作的方式、在国际民间组织与国民党中间活动的过程了解不多。1938年,冀朝鼎以太平洋国际学会研究员的身份回国考察。

这批档案保存有1938年8月冀朝鼎离美回国时致卡特的明信片、卡特为保障冀朝鼎再次返回美国签证有效与美国移民归化局多次沟通的信件等。卡特曾向陈诚引荐冀朝鼎,1938年10月27日陈诚致卡特的手书中说:“卡德先生台鉴,八月八日手书敬悉。冀博士来时,自当遵嘱多方协助。将来冀博士检讨中国经济问题之报告书,尚希赐寄一份,以备参考为荷。”

这里的“冀博士”,即已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冀朝鼎。1941年,获孔祥熙等国民党要人信任的冀朝鼎进入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从事秘密工作。多份档案表明,在中国问题的观察与判断方面,卡特深受陈翰笙、冀朝鼎的影响。该批档案中收藏的1937年9月11日卡特致陈翰笙的问题清单,卡特向陈翰笙询问了一系列关于抗战局势、国共合作、国际统一战线的问题。1941年1月21日、26日和2月4日陈翰笙联系卡特的三封信件表明,皖南事变后陈翰笙力争太平洋国际学会对于新四军的同情与支持。

如1月21日的信中说:“这是非常紧急的情况下给你的一张便条”,“国民党军与新四军发生了一场战斗。大约有四千名新四军士兵执行政府命令前往长江北部。突然,国民党军向他们进攻。总有一天,这四千人死伤以及连儿童和护士都不得不拿起步枪自卫的真相,都会被公之于众”。在旅美中共党员的影响下,太平洋国际学会成员在《远东观察》《美亚》《今日中国》等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声援新四军。

中共党员与美国记者书信往来档案。由于美国所藏左翼新闻人士档案数量庞大,一些中共党员与美国记者联络的重要书信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密苏里大学埃德加·斯诺相关文献中收藏有1939年9月30日斯诺致毛泽东的书信。

1939年9月,斯诺以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的身份赴延安访问,9月24日毛泽东就统一战线等问题与斯诺谈话。这封信是斯诺在离开延安后寄出的,重点讨论抗日根据地与工合组织、保盟合作事宜。斯诺表示:“我觉得此次赴延安的长途旅行,虽然停留时间很短,但是成果丰硕。这次采访具有重要价值。此外,结合我收到的关于前线地区进展的新信息,得知你们在全力支持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并欢迎工合组织到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延安及其周边地区的工合运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抗战结束后,旅美中共党员相继回国工作,如徐永煐1947年调入中共中央外事组工作。

杨百翰大学海伦·斯诺文件收藏有1946年11月20日徐永煐致海伦的信,徐永煐在信中说明了他离美回国的路线以及中共在香港开展外事工作的群体,“我于10月7日晚从纽约起飞,10月21日抵达香港,在旧金山、檀香山和马尼拉停留10天。我本来打算乘飞机从马尼拉到上海,但日益恶化的政治局势使我改变了计划”,“很多朋友现在都在香港,如章汉夫、夏衍、乔冠华、龚澎,我们在这里并不孤单”。

四、美国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文献的学术价值

综上,美国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文献对于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第一,有助于丰富中共党际关系史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世界革命”为诉求,共产国际是各国党员进行联络的枢纽与平台。正是得益于这一国际化平台,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多国共产党进行了深入交流。目前学界对于中共与苏联、共产国际关系的文献梳理较为丰富,但缺乏对中共与其他外国共产党党际关系文献的整理。美国所藏文献充实了美共中央中国局、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中国人民之友社等体现中共与美共互动关系的组织机构史料。

第二、有助于从跨国视野观察中共民间交往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接触首先从民间互动开始。美国所藏文献可以拓宽学者视野,将国际民间组织、华侨团体、外国记者、医务人员、技术人员等跨国群体纳入研究范围,以考察抗日根据地与国际民间反法西斯力量在医疗援助、战俘改造、美国黑人反种族歧视斗争等跨国问题上的互动。

第三、有助于拓展中共对外宣传史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旅美中共党员创办的《先锋报》《今日中国》《美洲华侨日报》《救国时报》等刊物成为中共在美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通过对中共在华对外宣传报刊、中共海外报刊、美国左翼报刊、美国主流报刊的整理,研究者可以深化对抗战时期中共对外宣传机构与美国报刊媒体互动关系、皖南事变后中共对美宣传工作、抗战时期中共游击战思想的海外传播、1945年旧金山会议中共代表在美宣传活动等问题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外交往逐渐成为新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外交往工作使中共摆脱孤立状态、走向世界舞台,为新中国建立对外交往专门机构、发展同世界各国共产党及工人党关系、开展“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民间外交以及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与扎实的实践基础。挖掘、整理与利用美国所藏文献,有助于研究者打通官方档案与民间档案的某些壁垒,利用多方档案对比甄别,贯通新中国成立前后文献,多维度展现中共对外交往的不平凡历程。学者简介张牧云,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读期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党的对外交往史、海外中共党史文献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500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