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上对爱国主义的“过多”和“过少“的评价是爱国教育体系缺乏体系化制度化导致的

爱国主义是最近几年以来被争论最多的一个词语,在今天这种爱国主义情绪逐步发展起来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被提及,是否爱国主义被过分强调或者是应该加大力度都被激烈的讨论。

目前来看在国外,中国爱国主义被与民族主义画等号,但这种理论的问题是“中华民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这是因为这不是以某个文化或者生物学上的特征来做区分,而是一种地域和文化混合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即包括生活在这960万平方公里下的每一个人在内的集体概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被西方发达的社会所冲击之下,长久以来的阶级斗争叙事结束但是新的国族叙事也因为各种历史的风波激荡下被迅速在萌芽之中冲散。

极端自由主义在早期占领互联网是过去八九十年代国内中高社会阶层的一种思想的延续。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下,爱国主义通常以一种更加缓和委婉的形式表达,在那个时代下爱国主义叙事往往过于高屋建瓴与过分忸怩。门槛极高切缺乏历史和科学的意识形态的辅助说明。这让爱国主义的输出往往不太“人民”。不够“接地气”这也就导致了过去十多年爱国主义教育陷入了另一种自说自话的窘境。

缺乏体系的爱国主义宣传

长久以来在国内,爱国主义往往是被过分警惕的,反对爱国主义叙事的人通常会以“沙文主义”,“法西斯主义”去污蔑和诋毁,其实出现这种误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沙文主义主张“本国优先”,法西斯主义主张“种族优越论”这种过分强调民族与国家地位特殊性的意识形态在历史上又往往紧紧的黏附在“民族国家”之上并以此为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强主体民族的国家往往的确会出现这种奇怪的“即视感”。

在如今,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紧扣三个主题思想:平等主义,集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平等主义下在国内里应该以各民族人民在权力上与义务上的平等(否认没有基础的特权),风俗的相互尊重与发展机会的公平,在保证公平正义,加强新中国历史的教育,在历史教育上强调发扬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抵御外辱和全民族共同建设的历史(是的,这是一种“多元化”国家叙事)。在历史上在遵守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客观的定义中国的某些历史时期,肯定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批判官僚,封建,帝国主义,即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的历史,不是伟大的人物创造伟大的历史。(这种在通识教育课程里都说烂的玩意居然还能作为一种争论的东西存在于舆论场上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缺乏制度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这一切是说明了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过分”了吗?其实这恰恰相反,中国的爱国主义的教育除了理论体系建设不够以外,还有这不够制度化的问题,并且长时间存在为了服务于国际国内大小气候而可谈可不谈的现象。在本世纪初中国刚刚经历过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南海撞机以及银河号事件下,21世纪第一年的一部讲述朝鲜战争的电视剧出于照顾美国发生911事件而冷藏,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和各种历史纪念日也是在这些年国际大气候变化下才再次被提及。不过令人高兴的是,在近些年,这些纪念日被在国家层面得到承认这是,是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的进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长久稳定的制度化与体系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利于新中国的公民学会客观的看待世界和国际政治。全面了解了过去美国人在朝鲜半岛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公正的看待美国,防止被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所左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