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 为什么“淞沪会战”被誉为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谨以此文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
电影《八佰》正在热映,当看到一个个勇士绑着手榴弹往窗外跳时,所有观影者都忍不住热泪盈眶,那句“来生再见,娘,孩儿不孝”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想必就是如此。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加工痕迹很重,甚至说里面有诸多不合理的设定,真实的“四行仓库战斗”并没那么激烈,这些说法都对,可事实上我想告诉大家,就整个“淞沪会战”来说,历史比电影更加悲壮,如果说“四行仓库战斗”是一滴血,那么“淞沪会战”就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四行仓库战斗”仅是“松沪会战”中的一个剪影。
百度词条是这样定义“淞沪会战”的,“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进一步又说:“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次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全面侵华,借口仍是有战士失踪。这彻底打破了军阀们的幻想,其中包括宋哲元。
宋哲元脱于直系,属冯玉祥部下,冯玉祥下野后,宋归到国民军,被任命为陆军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军长,盘踞河北、山西一代,军部驻于运城。
作为地方军阀,宋哲元和老蒋各怀鬼胎,前者听调不听宣。“九一八”事变时,宋曾表示“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可事到临头要他出力时,却做起了缩头乌龟。
长期以来,他一面“口头抗日”一面和日军保持暧昧关系,以为“能平即能和”。
老蒋同样有自己的打算,想借日本人之手消磨一下地方军,好为他和日本人的谈判增加筹码。结果七七事变后,日本人直接宣布“三个月灭亡中国”,各方力量大吃一惊。
面对日寇的全面进攻,宋哲元稍作抵抗就请病假了,把烂摊子甩给了部下张自忠。
张自忠是一代名将,是强硬的抵抗派,可终究无力回天。
多说一句张自忠。
张自忠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十多岁已经长成小靓仔,史书称之“英气逼人”。
他虽出身封建官僚,但生性刚烈,正义感十足。二十岁追随孙中山,后归入冯玉祥旗下,隶属宋元哲,革命时期曾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参谋长张克侠评价说:“其决心坚强,临危振奋。每当情况急迫之时,辄镇静自持,神色夷然。”
这样一员猛将在宋哲元手下也只能和稀泥,七七事变之前,张自忠曾带队死磕过日寇,并取得胜利(电影里说“宋长官的兵按理不会孬”应该指的是张自忠的兵),但后面上面的导向变了,就和日军搞起了联欢。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奉命出面与日本周旋,试图和平解决,却因此被舆论误解为“汉奸”,这成为他一生的耻辱。
北平失守后,宋哲元已经彻底不管事,张自忠带领残部回到南京。在那里,张自忠饱受嘲讽之苦。
说实话,面对“汉奸”头衔,对于从小性格刚烈的张自忠来说,简直生不如死。
他本是坚决的抵抗者,却因身为军人不得不服从上峰的决定违心退让。
终于,3年后,也就是1940年5月,报国的机会出现了。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作为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不顾部下再三劝阻,让副司令留守,亲自率部抵抗,死战不退,最终全军覆没,英勇殉国,享年49岁。一代忠骨就这样用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张自忠殉国后,该部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冒死抢回张的遗体。
整理遗容时发现,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
后张自忠的尸骨被运往战时首都重庆,途径宜昌,闻讯而来的十万军民含泪送别,期间,日寇的飞机就在送行者头上盘旋,但祭奠者没一个躲闪。
忠骨已澌余发在,因人得见梦中身。
得知张自忠的死讯,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悲痛绝食七日,玉碎香消,后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网上对张自忠有很多负面评论,但在观云看来如果此人都算不上忠骨,那世间又还有几个英雄?
花这么多笔墨写张自忠,一是出于对张本人的尊重,另一个原因是帮助大家理解当时在老百姓心中的一种普遍情绪。
电影《八佰》中上海市民一开始基本上是麻木的,好像靠“四行仓库战斗”才唤醒民族血性,这种描述是错误的。到1937年,国人早已度过了最初的观望阶段,对抗日有着强烈的民族共识(当然,也有诸如汪精卫、周作人之类的软骨)。七七事变后,抗日是主旋律,国民党内部,很多之前奉旨跑路的官兵早就按耐不住想跟日本人干一仗(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国军,里面不乏真军人)。
这种情绪同样影响到国军高层。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淞沪会战的悲壮。
关于老蒋是不是真心抗日,其实真没必要过多讨论,那时的民族情绪已经由不得他,“西安事变”是最直接的警告,民族情绪到了爆发的极致,你老蒋不抗日就会丧失执政合法性,那结果将不仅是被人唾弃。
再说淞沪会战,这实际上是一次民族情绪的集中爆发。
七七事变之后,日寇一路向南,直指南京。
他们对外宣传“不扩大事变,不行使武力”,但内部早已被扩大派占据主导。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对日寇来说,国际形势促成最佳战机(日本全面侵华是早就确定的计划——见1927年《对华政策纲领》,只不过设想形式有多种)。希特勒正在紧张的进行着国内法西斯独裁领导的洗脑和筹备发动对欧洲其他国家的侵略,苏联斯大林正在开展党内肃反,清除苏共内部反对他的势力,英国和美国正将全副精力注意在苏联身上,没人关注东方的事。
二是老蒋正四处围剿教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白热化,给日寇留出了空间。
三是日本急需打通到南洋的路上通道。在小日本的策略里,第一步,不理苏联,稳住美国,拿下中国;第二步,凭借中原,稳住苏联,和美国决战太平洋;第三步,和苏联谈判,稳坐亚太霸主。
日本有各种矿产,但独缺工业血液——石油,在拿下朝鲜半岛和东三省后,没找到一滴油(我们发现大庆油田后,小日本仅凭王进喜的报道照片就能判断出石油产地,可见他们对东北的熟悉程度)。他们不得不继续依赖美国的原油。
那时的海洋是美国和英国人的,整个原油线路都在这两国手里,日本军国主义者怎么甘心寄人篱下?所以他们迫切需要打通路上通道,自然,从北到南拿下中国成为必选题。
然而,对于这一切,老蒋却没认清。在战略上,一是,他仍对日本人抱有幻想,认可日寇所说“不扩大事变,不行使武力”,这造成战略上的严重误判;二是,在日寇作战方向问题上,老蒋希望通过在上海的阻击改变日军的侵略路线,试图引导日军由东向西打(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从而削弱日军装甲优势,可事实上日本拿下上海南京后又再次回到了由北至南的入侵战略;三是,老蒋判断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势力不会放任日寇的扩张,他把希望寄托于国际力量的介入,根本搞不清自己在西方国家心中的分量,以及整个世界的格局。
战略上的误判和战略决策的失败必然导致战场上崩盘,这场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战役,能讴歌的也仅有抗战忠骨们的悲壮。
1937年8月12日,来到上海南翔的张治中并不清楚这些(不是前文的张自忠,此张治中是另一名将,抗战时期,他提倡一致对外,曾三赴延安,推动和谈,被称为“和平将军”,后又为解放新疆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京沪警备司令,他来上海只接受一个任务,那就是:“把在上海的日军,赶到黄浦江去”,这是老蒋的原话。
这一命令让他兴奋异常,跟日本人硬碰硬的干一战是他一直主张的,也是他摩拳擦掌的部下们期待的。
为了这一天,张治中早就悄悄从87师抽调人员伪装成上海“保安团”(根据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议》,中国军队无权在上海驻扎正规军),且暗暗制定“铁拳计划”,参照德军模式,组织了一个500人的敢死队,目标直指日寇在上海的指挥部。
张治中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全歼日寇在上海驻军——约4000人左右。
他的动作并未瞒过日本人,有个叫大山勇夫的日本海军中尉,在感受到上海“保卫团”的变化之后,试图进一步打探中国军队的信息,于是带着司机,硬闯虹桥机场。
如果是以往的“保卫团”,肯定会息事宁人,然而张治中挑来的战士是隶属87师独立旅的士兵,他们早受够了日本人在上海的嚣张跋扈,送上门的机会怎会放过?
结果试图硬闯的大山勇夫两人被愤怒的中国士兵当场击毙。
这便是“虹桥机场事件”。
事件发生后,双发一边打口水仗一边加紧调兵遣将。
要消灭驻守上海的日寇,仅靠张治中以及他的87师是不够的(此时张治中被任命为第九团军总司令),88师“飞将军”孙元良也被委以重任。
别看孙元良名声不好,被戏称“孙跑跑”,关键时刻会溜之大吉,但他绝对是老蒋手里的王牌。
孙元良及他的儿子秦汉
孙元良,黄埔一期毕业,中央军第88师师长(也就是电影《八佰》所在师),老蒋得意弟子。第88师和87师一样是中央军里的王牌师。多说一句这两个师,在日军全面侵华之前,中德曾有一段蜜月期,老蒋通过拉关系(实际上就是买武器),让德国同意帮中方训练60支德式步兵师。
可由于时间太紧,到七七事变时,也只训练出20个师。这其中,由原中央警卫第一师改建的87师,中央警卫第二师改建的88师,以及在这两个师补充旅基础上建立的36师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王牌中的王牌。
这三个师在当时是中国军队的顶配,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旅下辖两个团,团以下的营、连、排、班均为三建制。团一级有自己的一个迫击炮连,一个通信连,一个特务连,一个机炮连(6 挺重机枪和两门迫击炮),而师一级更是拥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特务营、卫生队。
全师配德式钢盔,绝大多数配纯德式毛瑟步枪,轻机枪用的是捷克造,重机枪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
面上看似乎像那么回事。
松沪会战中,87师、88师奉命第一批进攻上海,后36师也千里迢迢从西安赶来投入战斗。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出,老蒋对于淞沪会战还是很重视的,其实他也是在做给地方军阀看,为了抗日,我蒋某人已经精锐尽出了,你们看着办。这也直接刺激各方力量后续掏出全部家当投入战斗。
从8月12日开始,苏州、无锡到上海的公路上,到处都是满载中国士兵的卡车,所有通往上海的火车都改成了军列。
上海市民一觉醒来,发现马路上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这是多年不见的事了,老百姓奔走相告,激动而神秘地传播一条消息:要打鬼子了!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中国人忍太久了,太憋屈了,已经受不了了。
次日,即1937年8月13日,88师523团1营营长易瑾率部抵达中日停火线:八字桥。
很快,1营官兵发现对面气势汹汹迎来一队人马,那是日军海军陆战队第3大队。
几乎没犹豫,枪声响起,淞沪会战开打。
消息传来,上海老百姓振奋异常,作为总指挥的张治中写下道:“此日吾民族已临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
然而,战斗并不顺利。
按照张治中的计划,全歼驻上海日军,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可万万没料到,自己的作战计划以及作战企图早已被日军掌握,淞沪会战最高作战会议上做记录的秘书就是个汉奸,他第一时间把国军要进攻日本海上陆战队的事给透露出去了。
日军早早进行了部署。
8月14日,张治中启动“铁拳计划”,500名敢死队员,直扑日军指挥部。
可是,张治中身边的副官同样是汉奸,“铁拳计划”也被日军获悉(影片中有这样的角色,反映的也是当时的实情)。
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奇袭成了正面进攻,500壮士始终无法突破日寇的封锁,每前进一步都要踩着战友的尸体前进。敢死队用成了尖刀班,最终敢死队全军覆没,带队的刘宏深营长殉国,年仅28岁,结婚不满百天。
唯一令日军意外的是中国空军。
在他们印象中,当时的中国空军只是个婴儿。数量上,日本拥有 91 个飞行中队,各类作战飞机 2100 架左右,而中国一共只有 300 架左右,相差7倍。而且,由于日本早早把工业力量集中在军工上,可源源不断生产,中国空军却没有任何回旋空间,打一架少一架。质量上,中国霍克-3式战机与日本96式陆上攻击机相比也逊色不少。
然而,狭路相逢,勇者胜。
高志航,1907年出生,辽宁通化人,中国空军王牌飞行员,1920年投笔从戎,著名的抗日英雄,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彼时,是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
8月13日淞沪大战打响的消息传到周家口,因大雨和上级失去联系的高志航心急如焚,他迫切希望空军部队投入战斗,为国效力。
眼见报国无门,高志航急中生智,强迫一架因雷雨迷航降落周家口的外国大福特运输机飞往南京。
他是去请战的,在参加了空军高级将领会议后,主动受领了飞往杭州笕桥轰炸日军第三舰队的任务。
8月14日凌晨开始,中国空军陆续出动飞机76架次,先后轰炸了日寇的司令部、码头、仓库和舰船。
高志航如愿把炮弹投到了小鬼子头上。
显然,中国空军的举动激怒了小日本。
在他们看来,中国空军的举动就像一个婴儿朝成人吐口水。
8月14日下午,日寇出动两批次轰炸机,准备空袭杭州机场,企图摧毁中国空军力量和机场设备,伺机报复。
防空警报中,高志航急令各中队起飞迎敌,他自己也跳上一架霍克-3式攻击机,带着两架僚机升空,直扑日机编队。
中国空军的好儿男们不惧日军数量上的优势,奋勇杀敌。高志航作为大队长,率先击落日方一架敌机,成为中日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击落日军飞机的中国飞行员。
其他队员也不甘落后,利用娴熟的操作技术,连续击落日寇战机,此战共打下6架日机,我方无损,首开对日抗战空战全胜纪录,高志航也因此被誉为“空军战神”。
次日,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再次出动16 架轰炸机和 29 架战斗机,奔袭杭州。高志航再次率部起飞迎敌,又打下日机 3 架(高志航本人击落两架)。当天,中国空军共击落 17 架日本飞机。8 月 16 日,又击落日机 8 架。
就这样,开战才几天,日军两个航空队被打掉了一半战机,木更津航空队联队长石井义大佐剖腹自杀。
然而,中国空军这种辉煌并不能持续,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飞行员们多数时候被群狼环绕,最终血染长空。
1937年11月21日,周家口机场接到报告,有11架日机向该机场飞来。高志航立即下令作战,然而此时日军战机已飞至机场上空,高志航不顾狂轰乱炸冲向自己的战机,刚进入机舱就被日军战机投下的航弹击中牺牲,时年30岁。
和高志航类似,中国第一批空军精英几乎没一个活过1938年,均杀身报国。
淞沪会战早期,空军的战斗有来有往,地面的战斗却陷入僵持。
很多人说淞沪会战老蒋是在围点打援,或者采取的添油战术,这样的猜测其实很无知。
从8月13日双方开火的那天开始,1932年的《淞沪停战协议》就已经作废,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拿下上海,小日本都会以此为借口全面进攻(其实七七事变早就意味着全面开打)。
上海几乎是小日本必争之地,跟你采取什么战术无关。
所以对于老蒋来说,最好能快速拿下上海。
至于说添油战术就更显得无知,上海是一座大都市,在不能使用重武器的情况下,你要攻陷早有准备的日军,仅靠人多是不可能做到的。
1937年8月21日凌晨,胡家骥满眼都是怒火。
胡家骥是36师216团的团长,黄埔五期毕业生。这次,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攻打上海汇山码头。汇山码头处于日军防线的关键位置,将是他们增援部队上岸的一个重要据点。
但总攻发动一个多小时后,216团连汇山码头前的唐山路日军防线都冲不过去。
盛怒下的胡家骥命令二营做预备队,三营做侧翼,自己挥着手枪,亲自率一营冲了上去,最终一鼓作气冲过了火力交织的唐山路,来到了汇山码头的大铁门前。然而,在那里又被码头里面布置的日军火力压制住了。
“此时不报国,还等什么时候?!”胡家骥大吼一声,第一个带头爬上了铁门,后面的士兵一看团长如此拼命,也争先恐后地踏着战友们的尸体,拼死往里攻击。
然而,身中5枪不下火线的胡家骥在率团冲进大铁门后,却遭到了来自港口的日本军舰的炮轰,在付出了500多名兄弟的生命之后,只能退了出来。
胡家骥最终捡回了一条命。他知道他还算幸运的,这些天,多少和他一样甚至比他军衔还高的兄弟,连同千千万万年轻的生命,在总攻开始后的近10天里失去了生命。
这期间也暴露出中国军队一大短板,训练不足。尽管有了德式装备,却不懂运用,步坦结合不会,战车孤零零作战;步炮结合不会,缺少炮兵的掩护,步兵竟用血肉之躯硬抗敌人机枪扫射。
8月21日,随88师直冲日军阵地的中国战车
今天看起来理所当然的步兵战术,在当时却被多数指挥官忽略。
汇山码头的战斗就是上海战场的一个缩影。
经数日苦战,中国军人用生命换来了一些战果,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14日到沪的第2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88师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
然而,最核心的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却始终拿不下来。
全国各地的好儿男整卡车整卡车地往上海方向运。
罗卓英的18军、胡宗南的第1军1师、夏楚中的98师、王耀武的51师、俞济时的58师、李玉堂的第3师,老蒋最后两张精锐王牌桂永清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黄杰的税警总团全部运往上海。
地方军也来了:从四川日夜兼程甚至步行的川军杨森的第20军;东北军主力军;桂军全部精锐,还有“小湖北”......
一张张稚嫩的脸,十万少年十万军。
一时之间,中华大地的铁道线上,跑的全是运兵的专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上海。
每当列车停靠在站台时,自发前往站台的中国老百姓就往车窗扔香烟,扔水果,扔糖果,很多老百姓边扔边流泪:好好打啊!一定要把鬼子赶出去啊!
战后统计,整个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投入148个师和62个旅共80余万人。
另一方面,日军同样紧锣密鼓地驰援。
在得知中方精锐尽出之后,小日本意识到中国人要玩命了,在日本岛内,各种媒体开始动员,东京、仙台、熊本、金泽,到处都是狂热的出征场面。
他们的目标同样是上海。
那些平日里温和敦厚的日本老百姓,高喊着“万岁”“万岁”,把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丈夫以及兄弟送往另一个国度。
那些被军国主义鼓动的年轻人,一个个涨红着脸,满怀着必死的决心,只为了给他们的天皇开疆扩土。却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将带给另一个民族沉痛的灾难。
所以,原子弹下没有一个是冤死的。
这役,日军共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
战争仍在持续,但天平已经渐渐倾斜。
中国军人整批的倒在了战场上。
为了反击南翔和真如,白崇禧一口气投入了桂军6个精锐师,可仅过了一天,6个师全跨,光旅长就阵亡了两个。
为了守住宝山,防止日军大部队增援,九十八师五八三团三营全营死守宝山县。在日军舰炮、飞机、坦克的轮番进攻下,三营官兵寸步不让。最后日军改用燃烧弹,宝山县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三营官兵仍然顽强抵抗。当日军进城后,他们依靠每一个屋顶、每一条街巷、每一堵断墙,与日军展开巷战。子弹打完了,就用砖头、用木棒,甚至用牙齿咬。
最终全营500人,除了一个奉命出城报告战况,其余全部殉国,无一生还。
像这样的战斗,松湖会战中期,每天都在上演,大量的好儿男倒在这片土地上。
具统计,整个淞沪会战,我方共伤亡30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这样写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淞沪会战殉国的30万军人,包括《八佰》中倒下的“七月”,正是这个民族永不会忘记的人民英雄。
淞沪会战的转折点在日军的“杭州湾登陆”,中国军队的后路被人抄了。
这被认为是老蒋最大的败笔,熟读明清史的他居然忽视了倭寇走过的路线。
紧接着,老蒋又误判国际力量会介入,延误宝贵的3天撤退时间(《八佰》就发生在这三天)。
三天过后,撤退的最佳时机已过,撤退变成溃败。
无数满腔热血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杀敌的少年,最终却死在了溃退的路上。
1937年11月11日,上海沦陷,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
比上海沦陷更要命的是,经此一役,中国军队精锐损失殆尽。
长江以南门户大开,1个月后,南京沦陷......
回顾整场战役,失败的战略原因,前文已分析,战术运用也提到过,还有一个战役高度的问题容易被人忽略。
同样是这群人,依旧是国军投诚过来的队伍,15年后,却以另一个身份征战在朝鲜战场。在那里,他们跟碾压日军的美军较量,攻城拔寨,无坚不摧,把美军死死摁在三八线上签字,连日本人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军人让世界刮目相看。
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血性?显然不是,淞沪会战的中国军人同样表现出杰出的无畏精神。
装备差距?更加不是,淞沪会战中,中日装备差距,远没朝鲜战场上中美差距那么大。
真正的差别在于战术。老蒋以为有几套德国装备就可以硬碰硬了,他并不了解日军特点,也没正视双方军队的差异,只是盲目套用德国老师的战术,结果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战败是必然。
而毛教员却始终了解自己军队的特点,并懂得灵活运用,无论迂回穿插还是夜袭近战,都是用己之长去攻彼之短,这才是战场取胜的关键。
战争之道,战略、战役、战术层面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唯一不变的是那一腔热血的少年。
八佰忠骨犹共泣,十万少年十万军,人民英雄永存不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