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全傻了!中国又有2款不认识的直升机曝光,网友:看一眼就怀孕,鹰酱要变秃鹰了!
这几天,不仅期待九三大阅兵的军迷们过年了,关注中国航空工业直升机的军迷们惊喜更大。
倾转旋翼机,刚性共轴双旋翼+推进尾翼直升机技术验证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出现,颇有去年年底两款六代机同时亮相给人的震撼感。而此时,其实距离直-20型10吨级通用直升机正式装备部队,也没有几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就完成了新原理直升机的技术跨越。
既然两款直升机技术验证机都已经出现了,那么,我们为何要同步搞这两款技术验证机,一个倾转旋翼、一个刚性共轴的技术优势何在,未来又可能会有怎样的后续发展呢?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分析。
为何搞两款技术验证机
其实从出现的这两款技术验证机的研发时间来看,两款验证机的缩比例模型,早在珠海航展就已经出现过。
比如刚性共轴双旋翼,据说是早在2018年就出现在了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上。倾转旋翼机更是从模型,到一些民用型号开始运用,技术运用层层递进。考虑到直-20型直升机装备部队的时限,我们的航空工业基本上是在直-20型直升机大规模装备部队后、就开始了新一代新原理直升机的预研工作,研发工作可谓紧密衔接。
而从此次同时出现的两款新原理直升机,一款倾转旋翼机,一款共轴刚性双旋翼加上推进旋翼的设计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事儿极其类似于美国陆军于2008年正式启动的“未来垂直起降飞行器”(FVL)的一个实机竞标。
这个FVL项目其内涵归根结底就是搞新原理的、性能远远超过美军现有的MH-60系列和AH-64系列的通用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其中作为其子项目的陆军未来远程突击直升机(FLRAA)项目,有贝尔-德事隆公司的V-280型倾转旋翼机,还有西科斯基和波音公司联合推出的SB-1型共轴刚性双旋翼直升机。
中美倾转旋翼机型对比
二者经过了长时间的Battle之后,最终结果是2022年10月份贝尔-德事隆的V-280击败了西科斯基的SB-1,12月正式宣布中标并签署了13亿美元的工程开发合同。2024年12月命名为YMV-75型原型机,2025年5月又将该项目正式命名为MV-75型倾转旋翼机,算是项目正式从验证机到原型机落地了。
中美共轴双旋翼机型对比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几乎同时出现的这两款验证机,几乎复刻了美国FLRAA项目实机竞标的路径。同时点出了倾转旋翼和共轴刚性双旋翼两条技术路线,接下来大概率是要实机Battle一下的,Battle胜利者转入工程研发。话说,咱们这也是活久见了,居然真的有幸看到直升机上的实机竞标。
新原理直升机的优势
那么,同时点出来的这两个新原理直升机科技树,一个倾转旋翼一个共轴双旋翼的优势在哪里呢?优势还是很大的:
V-280与UH-60“黑鹰”
首先是速度优势,目前出现的这两款新原理直升机在速度上相比现有的传统构型直升机优势巨大。MH-60型直升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也就不到300千米/时,实用巡航飞行速度也就180千米/时不到,而倾转旋翼机的最大飞行速度高达500千米/时,实用巡航飞行速度居然达到了MH-60的两倍以上。这对于直升机来说,已经是跨代的技术差距了。
其次是作战航程性能上,根据美军实机竞标的结果,MV-75的设计作战航程可以达到3000千米左右,如果携带机身内部的油桶,作战航程高达4000千米,即使是全装情况下,也可以做到900余千米的作战半径。同时,由于倾转旋翼构型,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空中加油,不至于像直升机一样受到下洗气流的影响空中加油非常难以实施。
空中加油中的MV-22“鱼鹰”
而作为对比的MH-60直升机甚至作战航程还不到1000千米,作战半径相比MV-75差了一倍还有的找。因此在作战航程性能上,我们只能说,新一代新原理直升机,相比现在的直升机同样具有两倍的技术代差。
以典型的空战武器、水下战武器来看,F-22A战斗机以1.7倍音速超音速巡航时,仅凭速度就可以有效压制只能在跨音速区间活动的第四代战斗机,诸如海狼级也可以以两倍的静音航速优势,压制各种性能一般的攻击型核潜艇。
SB-1与UH-60“黑鹰”
那么新原理直升机在相比老式直升机具备两倍以上的速度优势时,能够给战术带来多大的优势可想而知,完全可能导致老式直升机追也追不上,跑也跑不掉。甚至在直升机的兵力运用上,新原理直升机可以部署在更大的纵深,避免部署在前沿野战机场可能遭遇敌火覆盖的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原理直升机必须要搞。
两款直升机孰强孰弱
不过,现在既然已经有了两款新原理直升机,这两款直升机之间的优劣,那就要Battle一下了。
其实同样的Battle美国陆军已经搞定了,而且已经得出结论了,结论就是认为贝尔-德事隆的V-280、也就是已经成为MV-75的倾转旋翼构型,对于运输突击直升机来说更为优越。
究其原因,是美军认为MV-75的速度要稍微快一些,接近一些小型运输机的经济航速。同时,对于倾转双旋翼非常困难的旋翼顶端整体偏转的设计,在改为发动机短舱倾转之后,可靠性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而比如MV-22频繁出现的飞控问题导致飞机坠毁的事故,在优化飞控之后,也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而相比之下,共轴刚性双旋翼直升机利用其刚性旋翼的特点,有效改进了柔性双旋翼直升机在某些飞行状态下,上下旋翼打架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尾部推进旋翼,也可以有效提升飞行速度。
但是美军认为,双旋翼直升机高度比较高,舰艇适装性相对较差,同时旋翼太高的话野战机场也难以维护,还需要借助专用工具,比如爬到旋翼顶部才能对旋翼进行拆卸。相比之下,MV-75的维护性更好,因此最终美军的结论,是倾转旋翼构型更适合作为野战机场运作的突击直升机。
那么,共轴双旋翼就没有自己的优势了吗?也不是,倾转双旋翼的问题是给机身两侧留下的安全空间十分有限。无论是在机翼下部吊挂航空武器,还是在机身侧面使用弹舱安装航空武器,或者是干脆使用机身短翼安装武器都不方便,一旦碰上双旋翼立马玩完。
但是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就没这个问题了,它在机身侧面是可以非常方便地安装航空武器弹舱的。因此,如果作为新一代的武装直升机,那么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相比倾转旋翼机还是有些优势的。
共轴双旋翼的卡-52
美军在FVL项目中除了一个研发突击直升机的FLRAA项目,还有一个研发侦察和打击直升机的FARA项目,虽然这个项目现在疑似有点死了,但是美军还是倾向于使用西科斯基的共轴双旋翼+推进旋翼的构型来研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共轴刚性双旋翼在未来的武装直升机项目上,还是有比较大的技术优势的。总而言之不管怎么说,这两个技术路线的新原理直升机,算是各有自己的技术优势。
以美国的情况来说,可能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项目,比如FLRAA项目,而以我们的情况,就说不定是我全都要了。
中国直升机的换装进度
但是怎么说呢……以美国的V-280项目来说,在2017年底首飞,2019年进行密集测试,2022年宣布完成竞标转入工程研发阶段,2025年获得正式型号编号MV-75,前后搞了8年时间。以我们的情况来分析,现在我们的类似项目,节点大概类似于V-280的2017年到2018年间。
从技术验证机到原型机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算是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咱们大概会在2030年左右,将这个计划推进到美国2025年的技术状态。这个速度其实已经非常快了,然后2035年之前走到量产阶段,同时获得量产的除了通用直升机还会有一个武装直升机。
这个速度呢,相比美国的V-280/MV-75项目大概慢5到7年。考虑到我们在直升机领域的技术积淀,这个速度其实还是非常惊人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直-20型突击直升机在装备部队十几年之后,就面临着更新换代。
直-21
而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武装直升机怎么办?目前正在推进研制的重型武装直升机,本来早都该出来了,结果现在才出来没多长时间,那么等到2035年左右,这新一代武装直升机如果也出来的话,意味着这个重型武装直升机高低就变成过渡型装备了。
到那时,我们的新一代新原理武装直升机,运输和突击直升机将会成为新一代陆军航空兵作战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陆军航空兵也将在20年甚至10年之内,完成一次大规模的装备换代,其换代速度将远远超过美国陆军航空兵。没办法,咱们现在研发能力这么强,也算幸福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