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民主?
民主该怎么定义,一直就是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民主的定义不同,但目前都缺乏一个对现实和经验客观描述理解的基础。统治者、管理者没有摄心大法,也没有给被统治者、被管理者吃三尸脑神丹。人与人的智商差异有限,体力差异有限,何况统治者、管理者未必就是智商高、体力强的那批。一个人、一批人说话,另外的人就服从,可能性有多大?如果这成为现实,必然是统治者、管理者和被统治者、被管理者共同决定的(为免繁琐,以下都用统治者、被统治者称呼)。
单一方向地理解统治者的行为,划分独裁专制和民主共治,本来就是片面的,唯心的,到了最后都走向了神秘主义:因为人们认为民主是好的,所以民主实现了,以前没实现是因为统治者太坏,要么就是统治者太好。此类观点,特别精神分裂:说起近现代,那民众的想法一定是好的、对的,人们没有干坏事的想法,没有小九九,所以民主实现了;说起古代,那统治者一定要么太好大家忘了民主,要么太坏大家不敢民主,民众与近现代相反,都是智商低下的机器。截至当前时代,中外的历史书还是喜欢用这种观点示人。
可是只要了解下社会,了解人性,甚至于分析下自己就可以发现,每个人(当然除了少数脑瘫智障,下同),都有脑子,而且都有种种台面上该有不该有的想法。所以,在任何时代,人们本身都是好吃懒做的,都是希望收益大、付出少的,都希望与更多异性(对少数而言是同性)交配,希望自己后代更多,希望财富多、名声显赫;都害怕冒险、吃亏,害怕死亡、受伤,害怕被人骂,害怕没有性生活没有后代;都尽力算计,都避免被坑,都愿意夺食,避免被夺;都愿意为了大的利益舍弃小的利益,愿意为了实际好处舍弃名声,为了自身利益和安全说谎,愿意把自己的私人利益套进伟大目标中然后为了目的从一切手段中选择合适的那种(又叫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再问为什么会这样,就只能从人也是动物这方面解释了。认为别人不是这样人的一般都是小孩,而大人则喜欢坚称自己不是这样人。但是,只有认识到人本身是复杂的,才能进行客观的分析。写书的是大人,他们有洁癖,所以往往不愿意正视人的丑恶之处。比如,有人一方面批判社会主义的热情容易好心办坏事,反过来就大谈民主而否认民主的热情也可能好心办坏事—当然这两方面都完全有好心办坏事的可能。
有了上面的基础,就不难得出:自古以来的政治模式和政治实际,都是所有人参与博弈的过程和结果的体现,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观察他人的行动,都了解周围环境,现实中的政治是统治者、被统治者博弈,统治者内部博弈,和被统治者内部博弈的结果,是群体博弈的结果,是男女博弈的结果,是家庭间博弈的结果,是每个家庭内部博弈的结果。只不过家庭、男女间的博弈往往内部消化,难以在社会上体现出一种整体运动性,因而一般不被算作政治罢了。这与西方经济学中博弈论的假设是契合的。政治,是人博弈的结果,是民博弈的结果。如果更直白些,可以说,原始社会后的人类历史,都是“民主”的历史!统治者,本身也是民众,是民众大博弈中的一类人。只要不戴神秘性的有色眼镜,这不难发现。
比如,历史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涛很小年纪就带人出去打仗,大家都吓得要撤退,而拓跋涛振臂一呼,大家就纷纷奋勇向前了,最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历史又记载,魏国的曹髦也是皇帝,他只是要去杀司马昭,自己振臂一呼,没人真挺他,最后一个普通军官出来就把他的人头收了。所以前面的例子里统治者就是特殊人,后面的例子里统治者就和普通民众没区别!最后怎么解释呢,只好说一个是真龙天子一个不是“真”龙天子了。不过只要不戴神秘性的眼镜,很容易发现,前一个例子统治者也是普通人,这个历史细节的记述可能是假的,即便历史记述是真的,最后胜利也和统治者自己有没有振臂一呼没有半毛钱关系。再比如说,有时候历史记载说朱棣喜欢带头冲,能取得胜利,但是有时候历史记载说有个叫韦睿的马都不会骑照样打仗胜利,所以即便朱棣带头冲是真的,战争胜利和他自己冲也没啥关系。这些都是要说明,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军队带头人,也都是普通人,神秘性笼罩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极其关键,但实际上他们的很多举动其过程和结果都和普通人没有区别。
军队看见老大冲锋,如果认为胜利可能性大,伤亡可能小,伤亡后获得补偿的期望高,不冲锋过后算账损失大,那么他们就愿意冲锋,即便老大不冲锋,他们也愿意冲锋;相反,如果军队中大多数人认为失败可能大,伤亡可能大,伤亡后作为战败一方可能被视为罪犯,不冲锋也没事因为反正己方崩溃了,那么他们就不愿意冲锋,即便老大再猛喊猛冲,也是送人头。因为大家都不傻,不过是有些记载故意用神秘的笔法掩盖了事实而已。再比如,一个人在超市看到别人东西掉了帮助捡回去,这个人回老家看到翻车掉了一地猪肉他可能也会加入拿肉的人群。再比如,有人发现,自己外国朋友来了中国,也是有空就去买点盗版东西装点盗版软件。这一切都是在说,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是参加博弈、影响博弈结果的一分子,都是有理性、追求利益的人,没有谁一直高尚,没有谁只干坏事,每个人都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历史走向!最后看的是合力(没错这篇文章反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如果不这样,最后就只能解释为,人们想要民主,最后就民主了,这种解释给光棍看,一定会被唾一脸:“老子想要女人,怎么就没有呢?”
所以,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因此所有人都参与了社会结构的延续或改变,参与了政治稳定和政治变动。说历史一直是民主的,不为过。所谓独裁时期,实际情况往往是,给每个人一张选票,选出来的还是那个独裁者,至多换个独裁者,但独裁不会改变!也就是说,民主的方式也会生出独裁来,如果一定不让独裁者上那么就不是民主了而是反民主的。说人们可能用民主的方式接受独裁之前,先讲个别的例子,那就是人们有时用自由的方式放弃自己的自由!比如如果让人们自由选择国家是否限制本外币兑换,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有时是限制!为什么呢?因为人是分群体分层次的,如果多数人都很穷,不出国也买不起进口货,没有本外币兑换的需要,那他们是无法真正利用兑换本外币这种自由的,既然如此,他们选择限制这种自由就对自己没有损害。不仅如此,少数富人可能利用本外币兑换来转移财产,进而又会刺激腐败和偷税等行为,这本身对穷人的利益是一种损害,为了查洗钱等行为,国家需要加派人员增加开支,这也是给穷人增加负担,所以穷人的想法自然是限制本外币兑换。表面上穷人是给了自由却放弃自由,像是自己犯贱,实际上这完全是他们的理性选择。类似地,如果多数人没条件对政府进行现实中的监督,那么民主选举对他们可以说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所有人上台前都会说自己如何如何,上台后就变卦,关键是换个人也一样,这么一来选举对多数人而言就没有意义,不仅如此,富人由于更便于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施加影响,这使得选举的政府更倾向于偏袒富人,结果是穷人反倒是受害的。所以让民众民主选择,他们有可能选出一个独裁者来,然后看独裁者与富人斗法,这不就是民主地接受独裁吗?
为什么会这样呢?深层次原因放后面说,先简单说两个原因。
一是,独裁者往往不是对多数民众坏,一般而言,独裁者是镇压那些寡头大户的,因为这些人最能威胁独裁者的地位,而多数民众直面的不是独裁者而是寡头大户,于是多数民众和独裁者反而结成了默契的同盟。二是,如果社会需要的是一个独裁者,那么大量寡头会争夺独裁者位子,斗争造成了社会利益的下降,民众看到一个独裁者获胜后就希望独裁者保持其权力,甚至在其死后希望权力可以和平交接给其后代,这里独裁者的出现是和平稳定和秩序的象征,民众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是拥护的。
那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普通民众无法在现实中深度参与政治,因而民众监督实际上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民主监督就成了派系斗争和内斗的借口和幌子,民众对此嘲讽多于关注。而经济因素正是下面要说的。
根据西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首先要满足低层次的欲望,然后才是高层次的欲望。人,首先要吃饱饭和穿暖,然后才能追求吃穿的好,追求娱乐。学术地讲,是人一开始对农业产品需求最强烈,基本满足后对工业产品需求强烈,到了一个程度才对服务业产生兴趣。类似地,可以说,人先对普通商品和服务有强烈的需求,然后才会对精神和尊严方面的满足产生强烈追求。简单说,物质生活紧张,或者找对象上学都困难,人就会更多追求基本的物质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满足,而不会考虑平等、民主、自由之类的事情。而当基本生活水平有了保障,人就开始追求精神和尊严方面的满足了,比如重视自己被他人对待的态度,重视自己在社会中决定事务时的控制欲能否实现。也就是说人开始有了政治方面的需求,这个需求的根源很可能是人对被其他人或物控制命运的恐惧和控制他人和物带来的快感。当然控制带来的还有对低层次需求的更好满足,比如控制利润的流向可以给自己更多财富从而带来更多物质享受。
(上面的话,用西方经济学的效用函数就可表述,把服务产品换成政治产品就行了。)
朴实点说,人穷的时候不关心政治,有钱一点后就关心政治。为什么呢,因为政治的真正参与是需要成本的,投票需要坐车或走到投票点,了解政治人物的观点需要看新闻看报纸,监督政府需要花精力,举报腐败等行动还要额外付出成本。参与政治最基本的成本就是时间成本,而这个时间本来是可以休息或者干活挣钱的。如果一个人很穷,本来就需要大量工作从而休息时间很短,休息再减少就会影响工作和收入,工作时间也不能缩短不然就会减少收入,而他的收入又很宝贵因为需要供养他乃至家人的基本需求,再减少就会饿肚子。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感到政治上被不平等对待,比如选票被废,他的理性反应不是去抗议,而是接着工作。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忍气吞声,但是抗议人数的比例很小,一般也没有作用。类似地,急于送快递的小哥如果被交警无理辱骂,多半也不会还嘴,能走就抓紧时间送货。类似地,如果一个女生家里困难急着博士毕业工作赚钱,就更可能容忍导师的性骚扰以求得毕业。如果社会上大家整体上比较穷,温饱线以下还有好多人,那么对于不合理的事情发声的人本来就很少,这又造成强势人群倾向于进行打压,反过来又使得抗议更少。在普通民众无法监督和抗衡寡头大户等强势者的时候,人们的想法自然就是希望出现一个强势人物掌权,这个强势人物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对其他强势者进行打压或形成抗衡,最后可能会对民众直接面对的侵权者或强势者形成约束。这种情况下,广大民众自然希望独裁者出现,然后充当“圣明天子”“青天老爷”。即,民众监督约束能力不足时,会希望强势人物执政,既不用担心斗争导致内战和混乱,又能看到政治斗争中倒下一批寡头;而绝不会希望弱势人物执政,上层一团和气却让下层民众更受压制。
人们有钱一点后呢。从自身需求上看,基本生存条件满足,也就想追求精神尊严了。实际上呢,就是参与政治的成本可以接受,而带来的好处,包括物质和精神尊严方面,却让自己感到值得。在过渡时期,成本和收益近乎相抵,这时会产生一些“混乱”。比如女生被性骚扰,如果家庭条件还行也不急着毕业挣钱,博士不毕业生活也过得去,那么选择曝光的可能性就大。但不是所有受害女生都有这样的条件,一部分选择忍受,一部分选择曝光,而有性骚扰想法的老师一部分停手,一部分继续邪恶。双方斗法一段时间,开始时女生退缩更多,后来坚持举报的增加,再后来想性骚扰的老师也不敢下手了。举报和压制报复也是类似过程。“混乱”时期过后,就是新的稳定期,因为性骚扰被举报的可能性很高,有想法的老师也会自律,老师的普遍自律又使得女生一旦被性骚扰更倾向于举报。类似地,选举舞弊和公权力滥用的情形在民众经济水平提高后也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侵权者和受害者的博弈用西方经济学博弈论的模型解释会更清晰吧,希望有兴趣的做一下,有趣也有用,说不定还能发文章)
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民主”进步的过程,但从更深层次看,就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没有经济发展,物质资源的增加,什么都扯淡。因为现代看来十分不人道的一些事,当年可能也是“自愿”的。类似地,民主作为一个所有人参与博弈的现象,一直如此。
但一定要把民主定义成好的、高级的模式,那就不能乱说了,比如有人竟然说西方古代有民主传统,古罗马就民主,冒昧揣测他们这里说的民主是一个值得羡慕的“高级词汇”,不过这是纯粹扯淡。这是在逗古罗马时代生活凄惨的奴隶们玩吗?
古罗马的民主时代,是当时的生产力和环境决定的,是客观上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的现实博弈决定的。但要说羡慕,大可不必,因为这种时代许多国家民族都有!比如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就是民主的(与罗马民主一样,且是狭义的),铁木真和他的后代经常开库里台大会,大家一起决定重大事务。再比如金的初始阶段和此前很长时期(历史几无记载),比如后金即满清前期和此前一段时期(历史几无记载),比如明朝的蒙古政权,都是很民主的(与罗马民主一样,且是狭义的)。不过这些民主,加上古罗马民主,只能说明当时足够落后,只能产生这种民主的政治形式。再发展一段时间,这种民主就消失了。消失得好!因为原来的奴隶变成了佃农,活的舒畅多了。(崇拜古罗马民主的人,穿越回去大概率也是奴隶,想什么呢?)且不说金、蒙古和满清从民主奴隶制走向专制封建制是进步的,古罗马的灭亡也根本不是什么倒退,历史研究人员早已发现古罗马之后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其实是技术大进步的时代。生产力总是向前发展的,历史也不会长期开倒车,认为古罗马之后的中世纪是开倒车,不过是被一些夸张的历史细节描写骗了。
关于奴隶制,想结合红楼梦说一下。有人说红楼梦说明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其实细看根本不是,因为荣宁二府其实是奴隶制,至多说明了奴隶制必然崩溃。荣国府里,除了主子们,其实都是奴隶,不过书里奴隶们过得还行,关键是很多人不想出牢笼,就想在里面做奴隶,而奴隶主倒是自己想改变。红楼梦有一回讲探春主政,决定把一些地方包出去,让奴隶们耕种拾掇然后给府里交租,而且这么做还省了好多奴隶的吃喝用度。这反映了一些奴隶制的特征。首先奴隶制是所有人现实选择和博弈的结果,其中的奴隶也是在多重选择中理性决策的。所以至少奴隶主阶层对较大比例的奴隶不是想象中的随意打和杀(甚至如美国的《飘》描述了一个远非一般人想的奴隶制),因为这么做不利于奴隶主剥削,除了思想上告诉奴隶是奴隶主养活他们外,物质上要让奴隶活着这样才能干活,环境上要让社会不接纳逃奴,同时自然要“给力”让逃走的奴隶无法独自生活从而只能归属于奴隶主。而奴隶则发现不归属于奴隶主就会在自然环境中死掉,奴隶主可以给自己食物不至于饿死,逃到其他奴隶主那里又不被接受,这让他从属于一个奴隶主(除非被卖掉),而干活的时候奴隶自然能不出力就不出力,有时甚至能破坏就破坏,因为他知道奴隶主总会给他饭吃,对此奴隶主又会适时惩罚,对明显的就杀掉以警戒其他奴隶。有时奴隶主会杀掉许多奴隶,比如殉葬,这就有两种可能,一是突然杀人,奴隶没有准备也难以有效反抗,二是提前告知,但是许诺好处如给其子女好处。劳动强度大的地方奴隶偷懒和反抗动机也强,相应地奴隶主的镇压也更加残酷,这类可以参考现在某些地方对囚犯的管理,比如肖申克救赎中的美国。有时有些人会自动做奴隶,比如债务奴隶,欠债乃至财富为负,自己无力生存,所以对为奴可以接受。此外,很多时候奴隶制是实际存在,但不代表名称就是“奴隶”,比如后金时满人的包衣奴才,“包衣”其实是家里的人之意,与蒙古的门户奴隶有类似之处。再比如沙俄时候的农奴,本来类似于公社或村社的居民。有些情况下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有重叠之处,比如公社或部落的领导,表面为大家,但别人都只够吃饭活着,他家享受很多还能世代当领导,其实就是奴隶主。而奴隶制也只是一个历史阶段。比如草原上由于生存艰难,奴隶制存在了很久,往往是小部落由其中的大家族控制,其他家族一旦出了部落就无法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所以大家族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大家族的人也不会一副我想要谁就是谁的嘴脸,而是找个好听的说法给自己谋利。(再当然了,差不多点的大户豪强官僚军头,说话总会搞出一套道理来,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所以历史书上某些坏人坏的坦率直白,当小品看就行,因为这种低智人物会被竞争对手一个回合砍死,不会坏到在历史上留传记。)经济一旦有改善,奴隶制很快就会转向封建制。比如红楼梦探春的做法就是奴隶主自己改革,往出承包然后收租不是什么伟大创举,而是十分自然的操作。再比如草原民族一旦进入农耕区域,做法也会很快改变。奴隶制容易搞民主,或决策方式民主(当然只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因为奴隶主的奴隶有了武器可以成为士兵而且深度依附于奴隶主,奴隶主势力的普遍强大使得自上而下的管制变得困难,加上好多奴隶制地区本身地理条件不利于集权,自然就显得民主了。等到封建制的租佃模式盛行,佃农不那么依附于地主(原来的奴隶主),就军事力量而言地主的实力是相对较弱的,故自上而下的管制变得容易,集权容易出现,显得不够民主。
历史上从民众参加社会博弈来说,一直就是民主的。但是要说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就是人们觉得“好”的那种民主,民众广泛参与政治、参与监督政府的民主,其实出现的非常晚,而且实现的国家也没有很多,主要是发达国家。显然这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前文已经说了。较早出现这种民主苗头的,应当是英国和一些欧洲大陆国家。英国在十九世纪就有了宪章运动,一战后大家对政治参与度已经不错了,毕竟人家的物质条件摆在那里。二战后欧洲的民主发展较快,工人参与政治热情提高,共产主义组织在一些国家也进了议会。工人参与政治说明的,既是资产阶级的剥削,也是物质基础的发展。因为前文已说,如果人生活极其贫困,参与政治的概率很小,即便不堪忍受爆发起义而且成功,过后也还是要乖乖干活而不是参与民主监督。
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其实来的很晚,大约要从马丁路德金搞运动算起,当然不是说金先生搞之前民主化没有开始,金先生死了民主化就结束了,只不过金是代表人物。这段时期的运动又被称为民权运动,对政治影响巨大,比如党派内部选举开始放权给民众而不是党内大佬们商量决定。民权运动前,美国的民主完全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立国时其实是不同州的妥协,几十年里一直有奴隶存在,后来还分裂了然后打了内战,怎么看也不是现代意义上人们想要的民主。不仅如此,美国政府长期腐败盛行,议员是大资本家的喉舌,警察热衷于镇压罢工,总之这就是大户的民主,普通民众说不上多少话。二战后经济繁荣,新生代不愁物质上的约束,这才开始重视精神与尊严的追求,为民权运动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此后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可以说对政治走向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民权运动在欧洲和日本也有响应。此后民众才真正地能够监督政府和参与政治,到现在不过半个世纪。
那如果把现代意义上这种民主的形式直接搬到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的地方会怎么样?要么很快被抛弃,要么形同虚设,最差的就是扔不掉又不能无视最后国家陷入困境。比如俄罗斯在普京时代普选就很鸡肋,因为很多人发现除了普京别人都靠不住,即便其中有些人可能真的觉得普京是独裁者。伊拉克阿富汗属于扔不掉又不能无视,毕竟这套体系不是自己定的,所以国家就陷入困境了,名义上的老大选出来了,但没人真正听他们,各方大佬自行为政,没有强势人物主导,经济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一定要说开历史倒车那这种强加的“民主”就是。
有一种情况是比较复杂的,那就是处于过渡时期,或曰中间状态的国家。一方面,真的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搞是搞不成的,经济水平不到位,说什么理念都白搭,文革的时候农民也要上政治夜校而且他们真的可以监督村干部,但文革一结束他们就赶着赚钱去了,民主政治对他们不如一毛钱更有用;另一方面,经济水平又不算太差,局部地区经济水平已经到位,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加。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就要进行痛苦的磨合,有时还会出现政治上的反复。有一种解决方式是,建立双重体系,一方面有一个强势人物主持大局,另一方面建立民主体系并选出一个民主政府领导,将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磨合转变为双重体系的内部磨合、强势人物与民选领导的磨合。曾经有君主立宪,现在大约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