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家,在中国是小资,在日本是“屌丝”

  如果你是个女生,如果你独自去了日本,千万不要去吃吉野家。

  因为周围的油腻大叔们会对你投来异样的目光,那目光五味杂陈,饱含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打扮的这么光鲜亮丽,感情这是个屌丝啊。

  这是所有在日本待得久的人会给你的忠告。

  因为,在日本,吉野家是一个独属于屌丝的品牌。

  而在中国,吉野家摇身一变,成了小资专属。

  毕竟,愿意花30多块吃上一份普通快餐或外卖的,在中国实在是太少了。

  不过,就在最近,吉野家宣布:

  将在2021年2月,关闭全球含中国在内的150家门店。

500

  消息来得突然,打得人措手不及。

  不管怎么说,120岁高龄的吉野家,绝对称得上是大部分人的“童年回忆”了吧。

  吉野家怎么了呢?

  01

  

  在日本的2ch网站里,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

  “全身优衣库,三餐吉野家。”

  这是日本国民群众对吉野家的常规调侃。

  随意走在日本街头的一家店铺就不难发现,里面就餐的不是穷学生,就是上班族大叔。

  如果一个女生单独去吉野家吃饭,那么很大程度上会被认为是女屌丝,或被人用鄙夷的目光,发出“你疯了”的质疑。

  实在想吃,她们宁愿选择打包,也不愿意和店里的那些“哦吉桑”一起就餐。

  话说这百年餐饮品牌,不应该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吗?

  怎么会落得如此田地?

  细说的话,这事儿追根溯源,还得从上个世纪说起。

500

  1899年,吉野家的创始人松田,还是一名小商贩,过着清贫的生活。

  为了生计,他四处借钱,东拼西凑,终于在一个破旧的鱼市里,租了个不起眼的小门店。

  凭着自己仅有的手艺,开了第一家牛丼(jǐng)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牛肉饭。

  起初,它不过是一个只能坐下10个人,面积不足30平的小屋。

  平日里来店光顾的客人,也大都为鱼市里的苦力。

  每天辛苦劳作过后,会来这儿吃上一碗牛丼,作为一天的慰藉。

  或许是当时那个年代,鱼市的选址地点和受众人群,奠定了小店“穷人文化”的基调。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吉野家的“屌丝”气质流传了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这也是为什么,去吃吉野家现在会被日本民众调侃的原因。

500

  1926年,关东大地震,鱼市变为废墟。

  松田的牛丼店,不得不随着鱼市搬迁,至东京海鲜批发筑地市场里继续营业。

  这时的小店其实已经初具规模,并且随着生意越做越好,松田还开了2家分店。

  每天24小时营业,顾客还是络绎不绝。

  30年过后,松田的儿子继承父业,正式接手这家小店。

  为了显示自己的牛肉盖饭正宗,给它取名为“吉野家”。

  并且刚来就立下了雄心壮志,给自己定下“一年赚1亿日元”的小目标,要把店铺打造成家族企业。

  为了提高上座率、提升营业额,他还将牛丼饭做了改良。

  把原先的魔芋丝、葱、笋等配料去掉,只留下牛肉和甜味洋葱。

  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做饭时间,还加快了出餐速度。

  渐渐地,“方便”、“快捷”逐渐成了吉野家的代名词,很多赶时间的社畜和学生党,都会选择来小店吃上几口。

  而短短几年时间,吉野家也凭借着“顾客数量至上主义”,快速成为了日本国民届的快餐代表。

500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代发展迅速,经济快速增长。

  吉野家早已成为遍地开分店的成熟企业,菜单上的种类也逐渐多了起来,不再单单只卖牛肉饭。

  也开始逐渐走出国门,打开美国市场。

  当时,一名香港留学生洪明基,在美国看到了这家“可以吃米饭”的门店。

  颇具商业头脑的他,一早就注意到了这个日本快餐品牌。

  虽说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门店,但作为米饭大国的中国竟然没有!

  洪明基嗅到了一丝商机,于是正值毕业之际的他,放弃了留在美国干投行,和回港经营家族企业的选择,毅然决然地来到北京,决定自己创业设立公司——合兴集团。

  合兴集团一举拿下吉野家的特许经营权,把吉野家引到了中国。

  1992年,吉野家正式落户北京。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此时恰逢中国餐饮业刚刚起步,麦当劳、肯德基等洋企不断涌入中国市场。

  眼看正赶着快餐业的兴起,吉野家也顺势在中国“火”了一把。

  迅速站稳脚跟,越做越大。

  反正在我的记忆中,当年吉野家的“小牛饭”可谓是红极一时。

  那时候谁要是没吃过“小牛饭”,那就是赶不上时代潮流。

500


  02

  

  吉野家在北方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也不免有些“骄傲”。频频令人大跌眼镜,感到失望。

  先是2012年,央视报道了山东六合速成鸡事件,风靡中国的洋快餐品牌纷纷上榜,吉野家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速成鸡,每天要吃18种抗生素,在40天内迅速长到6、7斤。

  而这些并没经过任何检疫的鸡,被山东六合集团收购,卖给了各大快餐集团。

  当“激素鸡”被送检,还未出最后的结果时,吉野家就立刻发了一条消费者声明:

  “吉野家对原料采购程序实施严格管理,并承诺目前六合鸡肉并未在公司所属各门店使用,请消费者放心食用。”

500

  他们想用这个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如此匆忙的声明,不免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更为打脸的是,当检疫结果出来后,吉野家马上发出第二条声明解释道:

  “就有关报道我司仍存有六和鸡肉,此六和鸡肉我司于19日已就地封存,六和鸡肉目前并未在我司所属各门店使用,请消费者放心食用。”

  封存?不是说没有吗?

  对比两条声明,吉野家澄而不清的态度,让消费者们大跌眼镜。

  这么多年积攒的信任,瞬间崩塌。

  

500

  速成鸡事件还没过去多久,2013年的315,吉野家又被揭出丑闻。

  当时,《京华时报》的记者以应聘为由,暗访了吉野家北京银座店和崇外店,结果着实被恶心了一番。

  两家店的后厨都存在员工操作不规范,和严重的卫生隐患问题。

  垃圾桶都是无盖敞开,刚一进去就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洗涤池里的水,也已变成了棕黑色。在清洗完上百套餐具后,早已没有了泡沫,上面还飘着一层油污。

  除此之外,店内的消毒和清洁工具,无非是个摆设。

  工作人员表示:“只有领导来检查时,才用一下消毒池和漂洗池。”

  别说亲自去后厨了,蛋姐光是看到这图片就已经要恶心吐了。

500

  更过分的是,在记者提到持证上岗的问题时。吉野家店内的管理人员竟说:“先上岗,证过几天再办。”

  事件一出,吉野家又一次发出道歉声明,宣布两家店停业整改:

  1.由公司多个高管带队,对其他北京分店进行巡视和现场检查。

  2.在对北京所有分店巡检时,同时启动由总部培训专员对全线店铺的巡检,严格督导所有员工切实遵守营运操作规定,重申和落实责任到店长和个人,从根本上杜绝任何类似事件发生的可能。

500

  但是事发不过两三天,停业整改的两家吉野家分店就悄然重新开张了???

  巡查、环境整改,这么短时间就能完成,可真·行业佼佼者没错了。

  这份如此简短且冷冰冰的声明背后,不但看不出任何诚意,反而像是在作秀。

  从那时开始,合兴集团旗下的吉野家营收逐年下降。

  合兴集团公布的财报显示,2012年,吉野家店均营收还有600万人民币,到了2019年,已经只有481万了。 


  03

  再回到南方市场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合兴集团拿到了吉野家的特许经营权,但它只经营香港和中国北方市场。

  也许日本吉野家也看到了中国的机会,他们决定亲自操刀南方市场。

  于是,在中国,吉野家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奇特的局面,北方和香港由拿到特许经营权的合兴集团控制,南方由日本吉野家总部控制。

  而这也为吉野家日后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了祸根。

  2009年,日本吉野家就决定大举进入中国南方市场,他们要在四川开出第一家店,而且要5年内在中国开店1000家

500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吉野家在南方采取的是开区域分公司的形式,但是每开一家店,就要去日本总部谈,还需要准备上亿级别的准备金,走一套复杂的法律程序。

  人们拿着钱在开店的路上,障碍重重啊,这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但卖这类日式快餐的并不止吉野家一个。

  在日本,吉野家、食其家、松屋被称为三大顶级屌丝店,没错,就是几家都差不多。

  就在吉野家宣布进入南方市场那一年,食其家也悄悄进入了中国。

  

500

  他们避开在北方发展了近20年的吉野家,开始进入吉野家的空白区域——南方市场,并在那里攻城略地。

  最关键的是,同样一份牛肉饭,食其家的份量比吉野家大,价格还便宜。

  吉野家一份小碗牛肉饭卖27元,大碗33.5元;食其家呢,小碗只要15元,中碗18元,大碗23元,巨大碗32元。

  顾客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些大家都看在眼里。

  同时,食其家还在努力满足顾客挑剔的味蕾,迅速更新菜单,隔段时间就让你感受到新意,试试新品。

  于是,很多人开始转投食其家。

500

500

  这么多年过去了,吉野家在中国南方一共开了250家门店,但深圳、香港和台湾就占到了177家。

  也就是说,吉野家在其他广大南方市场只有73家。

  这还是吉野家在中国发展多年,已经建立广泛品牌认知的前提下。

  而食其家呢,他们从零开始,也在中国开出了296家门店。除了集中于京津的北方22家外,其余全部位于南方,尤其是江浙沪。

  面对广大南方市场,吉野家已经毫无招架之力。

  最近,吉野家宣布将在2021年2月,关闭全球150家门店,包括中国在内。

  表面上是疫情的影响,但实则是南方市场坚持不住了,因为将要关门的中国区店,都位于南方。

  而如今,到互联网上搜索吉野家和食其家,大部分人都会倾向于食其家,

500

500

  不仅是在中国,日本也同样如此。相比较吉野家而言,食其家成了性价比的代表。

500

  另一些数据也可见一斑。同样受到疫情影响,吉野家不得不关店,而食其家呢,还活得好好的。

  再反观曾经和吉野家一起进入中国的餐饮品牌呢?

  受疫情影响,他们的日子一样不好过。麦当劳上半年营收减少44.09%,星巴克第三财季比去年减少38.12%。

  但相反呢,作为受疫情影响最小的国家,他们把中国当成了救命稻草。

  麦当劳只是计划今年关闭约200家美国门店,在今年计划在全球新开的950家餐厅中,约有420家会开在中国。

  且预计两年内,中国内地的麦当劳餐厅将新开1000家以上,其中大部分会对准中国的三四线城市。

  星巴克计划在美国新开300家,中国至少新开500家。

  而在中国市场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经营权的百盛公司,也和星巴克采取了相同策略。虽然第一季度因为疫情不得不关闭一些门店,但第二季度还是在中国开了169家门店。

  并且百盛中国CEO还表示:“尽管疫情带来了不确定性,但除了黄记煌外,公司仍会保持在中国开800-850家门店的目标。

  而在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国市场,吉野家节节败退。

  尾声

  像开头说的,吉野家进入中国快30年了。

  怎么说,它也应该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面对它的闭店人们应该会有一些遗憾。

  但当搜索“吉野家 关店”时,我感到有一些震惊,因为大家的反应恰恰相反:

500

500

500

  不仅没有遗憾,还似乎觉得这一切早就注定了要发生,这一天终于来了,水到渠成。

  人们觉得,它不再是童年那个香喷喷的吉野家,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的盖饭;

  人们觉得,它的变化太少了,没能像肯德基必胜客一样,入乡随俗,去满足中国人的胃。

  不知道吉野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混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我想,它大概还不明白:

  一个餐饮企业,最基本的是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品质和性价比,是抓住人们的胃和心。

  一个靠多开店赚钱的品牌,最基本的要降低大家共同做生意的门槛。

  一个从事食品行业的人,需要对食物,以及食客们,保持最基本的敬畏心。

  这个道理,我希望吉野家能懂,也希望那些屡屡被曝出问题的餐饮企业们能懂。

  毕竟,在中国人的美食字典里,可替代你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因为,智慧的中国人,不缺吃的。现在不缺,未来也不会缺。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