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等分享生活类视频都不是真正的生活,主要的是传达一种感觉

我们要理解一个视频,一部分是展现给观众的显性的动作&来龙去脉,一部分是隐性的语境。比如,吃播的语境就是“到点了要吃饭”,分享肯德基吃法的语境就是“我喜欢吃KFC”。这是我们能够理解行为意义的前解。

但是作为一个分享生活,分享文化的up主,这个潜在的前提是什么?

我认为答案是“你是谁”。向受众说明你是谁,即地方性,或者说一种地方感,也是构成这个视频整体理解的一部分。这种地方感可以是作为具体的地点,比如像郭杰瑞等已经明确是体验文化的YouTuber所采取的方式,他们就直接点出大家好,我是谁,来自哪里,今天在什么地方;地方感也可以作为一个弱背景呈现,说明行为来自于环境,来自于这片土地。

李子柒和滇西小哥都是生活向的up主,在滇西小哥的视频中,我们很容易找到理解她行为的前提语境——她生活在这个地方,她在做她生活中的事情(即便她可能有团队帮她剪辑&选取场景)即便她视频中很多地域性的特产我没见过,我也能理解她的动作——作为了解我可以看到她分享的云南。
换言之,看她的视频我理解上没有阻碍,因为我能理解她行为成立的语境,即便作为一个没去过云南、对中国农村也不熟悉的人。在接受起她的介绍时,没有阻隔。

​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态度认为,这些分享生活类视频都不是真正的生活,但主要的是传达一种感觉。正如很多朋友之前的回复一样,李子柒的受众们所希望得以排解的是在观看视频时满足一种对“田园”的想象。

那么,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想象的内核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一种“传统感”,一种建立在自然的人地互动之下的感受。 这是也是“地方感”所传达的核心。

对于李子柒团队致力于讲述一个“整体中国传统文化印象”的团队来说,这个“地方感”并不一定是一个明确具体的拍摄地点,而是该生活行为与自然的关系——我行为来源于自然的土地与自然的时序。将中国作为弱语境的文化分享视频可以做这样的处理,并且对于一个对中国不了解的受众来说也非常友好。

我不否认李子柒团队的才华,她的团队展示了很多传统技艺,镜头干净,非常漂亮。并且也为我在外漂流的一段并不是十分开心的生活带来了安慰。但是她很多视频中所展示的动作让我有种没头没脑的感觉,并且这一点是我最后没有看的主要原因之一。抽离了地方感的传统技艺,给人理解上带来一些阻碍。比如,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东西,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目的在哪里。以那个染裙子的视频为例,李子柒在视频中主要展示是染的流程和剪裁,,,但是,为什么选用葡萄做染料?为什么要做裙子?缺少了这些行为目的的前因提示,构成了一定的理解难度。 

依然以那个染裙子视频为例,如果是我作为编辑,我想我不会从吃葡萄开始,而是从染料来源开始。比如从摘靛青、摘葡萄开始。这一步是为了说明,这样染料在这地放生长这个时令正好成熟。再告诉观众为什么染裙子,为什么有裙子的需要。比如因为我有什么传统节庆活动要参加。

视频的重点都不是靛青还是葡萄,也不必在意这个地方是不是真的用靛青,这只是传达一种传统感的方式,一种表现时令下自然与人类互动的方式,而非建立在工业社会需求与商业上的关系。

———无论强弱显隐,我认为这种背景不能剥离,尤其是对于文化分享向的博主而言。以前我或许没有感受到视频中的这层潜在语境,从看了李子柒的视频之后发现,剥离之后真的影响还挺大的,显得隔了一层。缺少地方感,或许会使得这类主旨为展示文化的生活向视频没办法继续向前走。

【本评论由风闻社区捞取,来自《地方性缺失是否会成为田园视频的潜在缺点》一文,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