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缺失是否会成为田园视频的潜在缺点
缺少地方感是否会成为田园视频的潜在缺点——李子柒与滇西小哥的对比
其实一开始我也对李子柒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是在国外一年,无意一次在YouTube上看的李子柒,就喜欢上了。非常晚期入的坑。李子柒的队伍运镜、角度和色彩等镜头语言真的非常棒。包括李子柒本人,,,好羡慕她咋啥都会,人也漂亮。
但就我有限的沉迷于李子柒视频的那段时间里,虽然看的不多,大概十几二十个,我还是觉到有一丝奇怪的地方。。即我看不出她是哪里人,看不出她拍摄的生活背景。这让我在理解视频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比如用葡萄做裙子,从选料、扎染手法到裙子样式,完全看不出是哪个地方。
不过也许这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并且作为一个人类学学生的强迫症。这点始终困扰着我——她究竟是来自哪个地方的老乡?不过后来我就没追下去了。并且在我个人观看感受来说,这点也是我最终“弃剧”的主要原因。
今晚我看到一个李子柒式风格的UP主“滇西小哥”,我个人觉得补上了李子柒视频没有展示的那部分地方感。
首先第一点吸引我的是,通过她的行动,语言介绍,及与周围人的互动,我能感受到她是生活在一个真实的地方乡土语境的人。
随便以一期“做松花糕”为例,其实素材编辑、镜头语言都和李子柒是一个风格。
然而她讲述的内容,可以见到是有很强地方性依托的。因此我更能理解她做这些东西的意思。———以前我或许没有感受到视频中的这层潜在语境,但自从看了李子柒的视频之后发现剥离之后真的影响还挺大的。
在我认为,我们理解一个视频,一部分是展现给观众的显性的动作&来龙去脉,一部分是隐性的语境。比如,吃播的语境就是“到点了要吃饭”,分享肯德基吃法的语境就是“我喜欢吃KFC”。虽然简单,但也是我们能够明白行为的前解。李子柒和滇西小哥都是生活向的up主,在滇西小哥的视频中,我们很容易找到理解她行为的前提语境——她生活在这个地方,她在做她生活中的事情(即便她可能有团队帮她剪辑&选取场景)即便她视频中很多地域性的特产我没见过,我也能理解她的动作——作为了解我可以看到她分享的云南。
换言之,看她的视频我理解上没有阻碍,因为我能理解她行为成立的语境,所以即便很多东西没见过,也会认为看了之后我就能够得以了解——这是一个在云南的习俗/东西。但是李子柒,她很多视频中所展示的动作让我有种没头没脑的感觉。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东西,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目的在哪里。比如那个染裙子的视频,行为展示是染的流程和剪裁,,,但是,为什么是葡萄?为什么要做裙子?也是提示观众,构成观众理解的前提。
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态度认为,这些分享生活类视频都不是真正的生活,但主要的是传达一种感觉。李子柒与滇西等视频主打是分享文化,则主要需要打造的是传统感,一种建立在自然的人地互动之下的感受。
(依然以那个裙子视频为例,如果是我,我想我不会从吃葡萄开始,而是从染料来源开始,比如摘靛青,再告诉观众为什么染裙子,因为我有什么传统节庆活动要参加)重点不是靛青还是葡萄,也不必在意这个地方是不是真的用靛青,这只是传达一种传统感的方式,一种表现时令下自然与人类互动的方式,而非建立在工业社会需求与商业上的关系。
第二个关键是滇西小哥个人与李子柒相比的特色。她更注重对生活而非文化器物的展示与分享。她的人物个人走到镜头中用语言告诉你她和周遭事务与人物的情感关系,这是我在李子柒视频中挺少见到的。在李子柒视频中,与物的关系是重点而比较抽离了人的关系,比如她与镜头里老奶奶的关系,大多由镜头语言告诉你而非镜中人物直接在说。我比较喜欢滇西小哥的表达方式。
总之,在镜头语言差不多的情况下:
1.从人/物关联来看,“滇西”的地方感更强;
2.从人物情感关系来看,“滇西”更浓烈;
3.狗狗是加分。
不足的地方可能是“滇西小哥”做吃的远远比做其他要多。
所以,,其实我觉得更有外宣价值的是滇西小哥的这位UP。(当然我单纯地把人家UP主做的内容的价值矮化到“外宣”价值也是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