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屁股问题
文 | 挪威
第 338 篇文章
昨天周末,得空去看了电影《八佰》,发现和我看前的预想有很大不同,而我看前的预想,很大一部分,是受了知乎微博一些评论的影响。
比如「屁股歪论」,比如「洗白论」,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论」,等等。
总之,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歪着屁股昧着良心洗白同时讽刺那些阔人阔太太不只有国的电影。
再加上导演管虎吃饱了撑的去拜访孙元良的后代秦汉,以及华谊不那么妥当的宣发,更加坐实了这种特点。
所以一开始进电影院时,是怀着失望心态。
看了之后才发现,电影拍的,和网上传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是两码事。
以下有部分剧透。
观影前:我以为《八佰》的屁股,如流传所言,就是歪的。整部电影就是用来洗白的。
观影后:《八佰》根本没有屁股,只是四行仓库的战斗主体确实是国军,所以拍了国军。
如果《八佰》非要有屁股的话,不能是国军,而是国人,是被卷进去那场战斗中的中国人,无论是河这边的,还是河那边的。
国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军人,守在四行仓库里,和日军殊死搏斗;一部分是租界里的阔人阔太太,以及戏班子、妓女、混混等租界的底层小人物。
电影一开始,军人亦怕死,一大帮逃兵压根没想过抗日,也不觉得抗日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整天琢磨的就是怎么逃出去。
河那边,租界里的国人,那些阔人阔太太,那些底层小人物,该打麻将打麻将,该唱戏唱戏,该飙歌飙歌。
中国记者以向日本人出卖情报换取报酬,对两个外国人打赌「日军3小时内必破四行仓库」也不在意,镜头特意在一沓钱上晃过去。所有人都只在乎自己的生活。
电影结尾,怕死的逃兵拿起了枪,愣头青一样的端午(欧豪)操着枪站在天台对着日军的飞机狂射,战斗结束后才意识到自己被子弹击中了;
油滑的老铁(姜武)从头到尾都像乌龟一样缩着,被骂「瓜怂」也不在意,最后独自一人上了楼顶,操着高射炮掩护部队撤退。
租界里的国人,也不觉得这场战斗和自己没有关系:
赌场混混一开始想着的是,要不要撤退,怎么才能保下生意,后来豁出命把电话线送到了对面仓库;
赌场老大把封藏的吗啡全部拿出来,给逃过来的士兵用。吗啡原先是被锁在柜子里的,老大直接操起斧子把柜子给砍了。之前藏得多瓷实,拿出来时就有多悲壮。
还有很多这样的镜头,这样的转变。
八百人之所以是《八佰》,加了个人字旁,整部电影的重头戏,确实都在人。
由分散到团结,由懦弱到勇敢,由人性的幽暗到绽放着光辉,由事不关己到意识到我们是同一族群,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共同的家园。
这是一种超越了「屁股」的朴素爱国,它的对象不是某个特定人群,就是中国人;国家在这里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脚下的土地被占了,身边的亲人被杀了,老婆被强奸了,好好的日子全没了,现在枪头逼到你额头上,你打不打?当然打。
你还能退吗?你不能退。退无可退,无路可退。
所以杜淳演的谢晋元说要用这场战斗唤醒四万万国人。
这种朴素的爱国,不仅适用于四行仓库战斗,适用于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每一场抗日战斗,国与家血脉相连,国破家亡,所以必须挺起胸膛拿起枪。
观影前:我以为这场电影的重头戏应该是孙元良等腐败无能的精英高层,至少也要有相当一部分戏份。
观影后:整部电影里,孙元良根本没有出现。这部电影的主体,从战争角度看,是一群在报战损时只会用一串数字代替的底层士兵,是那个混乱时代下像难民一样活着的普通中国人。
没有浪费镜头在上层的政治面,都是小人物的懦弱、愤怒、挣扎、蜕变,到最后报团取暖。
这是本片弥足珍贵的地方,但也是缺点所在。
小人物的视死如归当然伟大,但如果能花一些镜头在当时国军高层的腐败无能、组织溃散上面,故事会更饱满,也会更贴近史实,毕竟你拍战争片,离不开政治。
政治无能,战争就只能是场悲剧。
小人物的伟大,尤为悲壮,因为此刻,他们就只是棋子,舍生取义某种程度上就是自我感动。
驻守四行仓库的守军是孙元良麾下,孙元良是个什么人呢?
人称民国第一逃跑将军,以至于南京战役结束时,孙元良麾下的旅长要求枪毙他,被自己的属下要求枪毙,他可能是第一人。
观影前:我以为这部电影就是渲染「商女不知亡国恨」的。
观影后:这部电影特别好的表现了真实人性,人的贪生怕死、懦弱、求生欲、精致的利己都淋漓尽致,在租界的富人区有,在四行仓库的士兵中也有。
而最重要的是,这些人性的幽暗,后来,在一场场战斗中,在一条条人命中,慢慢变成了光辉的一面,变成了勇敢、无所畏惧、舍生取义、家国至上。
难能可贵的是,电影缓慢地呈现了这个过程,这才应该是真实的。
人性伟岸不是洒鸡血,从贪生怕死到舍生取义,这是用子弹喂出来的,用鲜血喂出来的,用身边一个个兄弟倒下喂出来的。
然后你才会拿起枪和对面拼命,这个过程,极为痛苦。
所以这部电影,本身并不批判贪生怕死,也没有嘲讽河对岸那边的人「不知亡国恨」,它包容着人性幽暗软弱的一面。
有些人被唤醒了,电影即将末尾,租界区组织捐款,一位混血女性都热血腾腾地把钱砸了出来,更不用讲其它国人了。
有些人没有被唤醒。「老算盘」(张译)懦弱得很彻底,一直懦弱到电影结尾,除了眼睛里闪出一道光,也没有他舍生取义的镜头(可能后来去救人了),但你又不能骂他,枪毙他。
他是一个文职,没有拿过抢,有着极强的求生欲,不想死,谈了亲事,连老婆都没见过,你怎么能忍心骂这样一个人不去以死赴国。
电影在讲人性光辉的一面,也同样包容着人性软弱的一面,它并没有制造对立,那些无法拿上台面的情绪,都被处理得很合理。
所以真实,很真实。
写在最后:
这确实是一部好电影,但也确实略显单薄,不丰满。
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导演的主线:四行仓库是种子,血液与子弹是料,最终目的是唤醒国人,所以小人物以身赴国,壮烈而伟大,国人缓缓觉醒。
但整部电影就只强调了伟大,甚至有点过度煽情的味道,而忽视这场战斗伟大背后的本质,那就是悲壮。
悲壮在于他们想打,而他们的上峰想和;悲壮在于他们用身体绑着炸弹去炸日本人,但上峰是把这些当成表演呈现给外国人看的;悲壮在于他们是战士,但上峰担心他们再打下去就是添乱。
最悲壮的是,有些人已经没有退路了,但那些有退路的人,却从不回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