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山里的“当代武训”,希望你不是最后一个知道她的人

  7月27日,我写过一篇关于张桂梅的文章,《拿命办学的女校长和一群拼命读书的女孩》。写完之后,我并没有像有些题材那样,写完就完。张桂梅做的那些事,山里的那群人,一直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这篇文章写了足足有六七千字,应该说,张桂梅的事情我了解得算是很清楚了。

  但越清楚,越疑惑。

  张桂梅,一个当代武训式的人物,她所做这一切,到底图啥?

  什么样的土壤才能产生张桂梅?

  有朝一日,这样的偶像会不会坍塌?

  这些是我的疑问,也是很多人的疑问。我迫切地想弄清这些,我必须去云南,去华坪县看看。

  1

  群山中,大巴车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个弯,直到驶入山坳中那一小片平原,这段七个小时的山路之旅才告结束。车上一位女乘客,已经吐了好几次。她应该是这条山路的常客,毕竟我们的目的地没什么景点,很少有游客。

  华坪县,云南省丽江市下面的一个小县,人口只有17.6万人。十几天前,我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不会想到会这么快踏上这片土地。

  8月7日下午5点左右,我下了大巴车。这座滇西北大山里的小城,街上人少车稀。我背着包,在仍然炙热的阳光下,走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路上,不时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走了足有半小时,爬过一道长斜坡后,终于看到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学校依山而建,山下是几栋白色的楼房,然后依次铺开的是,红色的跑道和绿色的球场。暑假中,校园一片寂然。

500

  没有自己房子的张桂梅,一直都住在校园内,住在女生宿舍里。但这两天她却罕见地不在华坪,她去了省城昆明。在县里的要求下,其实用请求更准确,甚至用哀求也不为过,张桂梅被送去了昆明治病。她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二十多种疾病长期折磨着她。

  见不着张桂梅,我很惋惜。但转念一想,也释然了。我无法长期跟访她,即便能见到她,聊的时间也不会久,说的东西想必还是那些被无数媒体报道过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里,张桂梅还是主角,只是讲故事的人换成了别人。

  2

  李金梅,一个土生土长的华坪姑娘,一个非常热爱幼教工作的华坪县幼儿园教师。小时候,她就听说过张桂梅的故事。她为教师队伍里出了张桂梅为骄傲。但是她真正近距离频繁接触张桂梅,却是最近半个月的事。因为来采访张桂梅的媒体太多,华坪县干脆成立了一个临时办公室,专门对接记者,李金梅就被临时调来,负责这活儿。

  她显然还不是一个熟练的宣传干部,说话做事耿直得很。后来我又接触了两个当地宣传部的官员,我发现“淳朴耿直”几乎是华坪人身上的一个标签。这个多民族杂居的小县,如果没有张桂梅,也许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和这么多记者打交道,自然也不太懂对付记者的一些套路。当然,因为张桂梅身上没有任何黑料,他们也不担心媒体报道负面。

  “码头青年“是第一个来采访张桂梅的自媒体,之前来的都是官方媒体。对于追求流量的自媒体来说,张桂梅的故事虽然感人,但显然早已过了热度。退潮之后,不但能见裸泳者,也能见真爱。

  对我逐渐了解之后,李金梅慢慢打开了话匣子,跟我讲了很多张桂梅的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桂梅找老师来教学生跳鬼步舞。

  一届又一届学生考上大学后,很多学生跟张桂梅诉苦,说到了大学后处处不如人,除了学习,几乎一无是处,几乎就是“小镇做题家”。

  张桂梅受到了触动,主动求变。大城市孩子有的条件,女高的孩子也要有。她从县里文化部门找来了老师,教学生跳鬼步舞。

500

  以张桂梅成长那个年代的审美,鬼步舞显然不是她的菜。但只要是对孩子好的,她就能接受。只有真正无私的人,才能这么勇敢地放下自我。

  何先惠是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2008年,她初三毕业,中考成绩班里前三名,去上丽江一中都没问题,但是家里实在困难,她的学生生涯很可能只能到此为止。

  12年后,在华坪一家网红书店的二楼,她坐在我的对面,说起了过去的人生。这时,她已经从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五年,现在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

500

  她家在农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蔬菜。初中的假期,何先惠去市场上卖过菜。背了一大筐菜,最后除去车费和摊位费,只拿回家三十块钱。她还卖过华坪特有的红星果叶子,一大麻袋几块钱,一个假期挣了一百块钱。

  但是,她如果要读普通高中,一年学杂费伙食费加起来要好几千,家里供不起。

  眼看要辍学,班主任告诉她,张桂梅老师办了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什么都不用交钱。就这样,何先惠成了女高的第一届学生。

  女高元年,校园里只有孤零零一幢教学楼。开学时,教学楼旁边的泥土还没清理干净。老师带着张桂梅任院长的儿童之家的孩子帮忙铺床。

  为了节省费用,张桂梅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把宿舍的铁床从儿童之家搬到女高。

  儿童之家也就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2001年成立,捐赠人指名要张桂梅当院长。从成立至今,儿童之家共接收了一百多名孩子。

  儿童之家离女高大约800米远,中间要经过两个长长的陡坡。我一个壮年人爬得都气喘吁吁,那些老师和孩子们搬运铁架床,又是何等的吃力?

  筚路蓝缕中,女高就这么一砖一瓦地建了起来。

  女高的学生们也都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常,她们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熄灯休息。但是关了灯以后,还有些同学会在走廊里看书。

500

  吃饭只给十分钟时间,平时走慢了一点,张桂梅都会用小喇叭催促她们。

  因为全部都是女生,也不存在早恋的干扰。穿的都是一样的衣服,也没有穿衣上的攀比。大家的心思全部都在学习上。

  这些学生都是出自贫苦家庭,有的甚至身有残疾,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是的,唯一机会。

  第一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数学只考了几分。但是经过三年学习,奇迹出现了。所有学生都上了大学,绝大部分是本科,极少数上了专科。

  其中老师和学生的付出和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

  网上不了解情况的人指责张桂梅办学不符合教学规律,但是成绩说明一切,人心说明一切。

  对于贫困女孩来说,生存是第一位,其他都要靠后。一个快要饿死的人,你对她说,你应该学点琴棋书画,这既残忍又无知,和“何不食肉糜”是一样的愚蠢。

  何先惠现在华坪县荣将二中教书。作为女高出来的学生,她和其他校友一样,备受欢迎。女高人身上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什么都难不倒,什么都打不垮。

  2011年,何先惠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云南师范大学,成为家族乃至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她爸爸说,自己走路姿势都是笔挺的。家里的债务很快也都还清了。

  像何先惠这样,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这十多年来,就有1600多个女孩。有的女孩所在的村不但没有大学生,连一个高中生都没有。一个女孩上大学,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梦想,还是一座山的重托。

  一千六百多个家庭,因为张桂梅的教育扶贫改变了命运,这是多大的功德啊。

  3

  张桂梅不仅仅是让一千多个女孩有书读,从2001年至今,她还抚养了一百多个孤儿。

  当年,华坪兴办福利院,投资人“美国妈妈联谊会”指名要求张桂梅当院长,否则就不投资。

500

  今年26岁的张惠华,是在福利院长大的。

  2002年,他的父亲在矿难中丧生,母亲撑不住,也离开了这个家。他和弟弟感觉天塌了,爸爸去世了,妈妈又不要他们了,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办。兄弟俩每天都呆呆地看着远方的大山,哭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去哪儿了?你们快回来!

  后来,他们被送到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

  在这里,他重新找到了家庭的感觉。这个家庭,比原来的家庭更大,兄弟姐妹们更多。

  坐在我面前的张惠华,黝黑而阳光。李金梅笑着说,现在他比前段时间还要白了不少,当时一看就知道经常在农村跑。张惠华2017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恋家,又回到了华坪,成为一名乡镇公务员。因为要驻村,他经常在阳光下跑,所以被云南的阳光晒得特别黑。

  张惠华回忆,他刚进福利院不久,那时妈妈特别辛苦,大家的伙食也没现在这么好。我诧异地问,妈妈?他解释,孩子们都管张老师叫妈妈,叫了这么多年,习惯了。

  有一年中秋节,一帮孩子很想吃月饼,但苦于没钱。于是,他们就把旁边法院的铁栅栏偷了,卖了十几块钱,吃上了月饼。人家找上门来,张桂梅又心疼又生气。先是狠狠批评,然后又是罚站。但下午放学回家,他们惊喜地看到食堂桌子上摆满了月饼和水果。

  那时福利院的经费很紧张,张桂梅除了自己省出来,还带着孩子们上街卖过鞋和布娃娃。为了省钱,她从不吃肉,每天生活费只有三块钱。

  对这些没有父母的孩子,张桂梅又当爹又当妈。

  我问张惠华,对原来的家庭还有记忆或怨恨吗?他摇摇头说,已经不大能想起来了。思考了一下,他为自己的亲生母亲辩解,说她那么做归根到底还是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够,也不能完全怪她。

  会不会有父爱缺失的感觉?张惠华没有半点犹豫,说,不会。对这个问题,他想得很多。张桂梅为母则刚,既有慈母的一面,也有严父的一面,大家对她又敬又爱又怕。

  这几天,张惠华正在和“妈妈”商量和女友的婚事。

  他们福利院的孩子平时有一个群,里面有八十多人,谁有什么事,就在群里说一声,很快就会有人出来帮忙解决。我笑着说,你们这个大家庭可能是华坪最大的家族。

  前段时间,张桂梅生日,群里在“妈妈”生日前好几天,就开始讨论今年生日怎么过、送什么。

  之前一些媒体报道过的福利院的“小萝卜头”,姚华宇,去年考上了厦门大学。“小萝卜头”小时候就是张桂梅抱着长大的,连去北京都抱着他一起去。

  从福利院还走出一个孩子,叫李雅兰,现在华坪女高做保安工作。只要在华坪,张桂梅每天下午五六点,雷打不动要去福利院看孩子。但是她身体太差,走路都困难,从女高到福利院的几百米路程,她都走不了,只能坐李雅兰的电动车。

  李雅兰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她的存在,我是从李金梅和张惠华等人口中得知的。我只知道她对张桂梅,就像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依赖、照顾、陪伴。

  张桂梅,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但是在华坪,却至少有一百多个孩子叫她妈妈。这世界上,有几人有这样的福分?

  4

  在华坪,有两个晚上,我都在街上走了很久。我想了很多,为什么张桂梅来到这里之后,就把所有的热情,所有的能量,全部奉献给了这块土地呢?

  城小,人少,不热闹。24年前,张桂梅刚到华坪时,这个小城更小更萧瑟。她那时的心情灰暗低沉,带着逃避的心态而来,凭着一股子心气干工作,能干多久,能干多好,相信她自己都说不准。

  但是,转折发生在张桂梅那次重病。她肚子里长了一个几斤重的瘤子,为丈夫治病花光了积蓄,又带毕业班,分不出精力看病。她拼命工作,完全置自己安危于不顾。她也悲痛哀叹,自己为什么这么命苦。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父,一生无子。

500

  但是,华坪人没有让她倒下。

  来县里开会的妇女代表们,一个个山村姐妹,五元、十元、二十元,掏光了身上的钱捐给她看病,自己宁愿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回家。

  县里的书记县长对她说,我们华坪穷,但再穷,也要救活你。

  县政协委员们,听了她的事迹以后,向她三鞠躬,感谢她对山区教育的贡献和支持。政协委员说,我们绝不能捧着骨灰盒来宣传您,我们一定要让你感受到人间的快乐,我们就是你的亲人!

  县教育局派出唯一一辆车,送她住进了医院。

  人心都是肉长的。华坪人掏心窝子对张桂梅好,再加上她自己对贫困女生的深切同情,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张桂梅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她要彻底燃烧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来报答华坪人民。

  她求爷爷告奶奶,奔走数年,终于把女高建了起来。这是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它没有出现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也没有出现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而是出现在贫困的滇西北山区,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思量的事。

  在我上一篇文章以及所有报道过张桂梅的媒体文章里,都无法完全描述张桂梅为此付出过多少心血汗水。

  这次亲身来到华坪,感受着、倾听着、观察着,了解了太多太多不敢相信却又真实发生的事情。

  比如说张桂梅自杀式家访的事。这不是普通的家访,而是一次次用生命赌博。

  有的学生家在山顶,通行的道路是村民用锄头等工具挖出的小路,仅有半米宽,左手边是陡直的悬崖,右手边就是万丈深渊。路上又满是碎石子,走在这种路上,只能祈祷上天保佑。

  有时去学生家,要趟过两条河,不留神的话,还可能会被水冲走。

  她年纪大,骨质疏松,山路太难走,肋骨都断过两根。

  很多人都不解她为什么不开家长会,而是坚持家访。张桂梅家访,一是她进了山,家长们就不用辛苦出山。有的家长来回需要两三天,吃饭住宿都是钱,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些都是负担。另外,通过家访,她还能了解他们为什么贫困。

  如果你遇到过被父母无奈当牲畜养着的女孩,你也会想尽办法让她去读书,让她有机会走出大山。

500

  张桂梅也在家访中收获过很多感动。

  有的老奶奶,牙齿都快掉光了,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要给张桂梅唱一首歌感谢她,感谢学校让孙女免费读高中。

  几乎是走一家,哭一家,家家感谢声不断。

  张桂梅把家访拍成片子,学生们看了之后全都哭了。不好好读书,对不起爱她们的人啊。从此以后,她们的发条上得更足了。她们咬紧牙,要自己走出来,要带着父老乡亲们走出来。

  华坪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是2010年被张桂梅感召进入女高的。他自豪地说,女子高中的教职员工,从来都不会计较于奖金和荣誉,大家都是你推我让,人际关系非常简单,凝聚力特别强。

  女高甚至没有一笔接待费和一张餐票,张桂梅家访长达11万公里,却没有报销过一分钱费用。

  女高的教育模式非常培养人。有些孩子像“弯腰树”,眼看都没希望了。但经过三年的女高教育,“弯腰树”不仅扶正了,还成才了。

  现在的女高,已经成为丽江地区的名校,很多当地人都后悔没生女儿,否则也有机会送到女高接受教育。

  当然,女高只接收贫困家庭的女孩。

  张晓峰还和我聊起华坪人的性格。华坪地处滇西北,多民族杂居,人民性格温良淳朴。在华坪,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傈僳族、彝族、傣族人数相对较多。这些少数民族,热情质朴,勤劳好客。傈僳族以前我没有接触过,但是在华坪人眼里,傈僳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勤劳、手巧、善良,民族文化很有吸引力。华坪的彝族,当地人称之为“水田彝族”,据说和四川那边的大凉山彝族很不一样,也很勤劳善良,民风淳朴。在这样的民族环境中冶炼出来的整体民风,自然待人宽厚包容。

  张晓峰的话,我深以为然。我在华坪待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三天,但是接触到的几乎每一个人,都给我非常好的印象:没什么心机、待人很热情、很有包容性。

  这是一座善良之城。

  遇上这么好的人民,所以张桂梅才会拿出命来办学。

  5

  现在,张桂梅是华坪最大的名人。因为她,华坪才有了全国性的知名度。

  华坪和张桂梅互相成就。二十多年来,华坪人用善良热情温暖了张桂梅枯冷的心。后来,张桂梅又燃烧自己,把华坪映照得全国瞩目。

  这是一个典型的好人有好报的故事。

  临走前一晚,华坪下了一场今年以来最大的暴雨。听了一夜雨声,清晨起身,已风停雨住,空气一片清新。

  车缓缓驶离,看着这个云蒸雾绕的小城,我心里既感安慰又觉遗憾。安慰的是,关于张桂梅的那些疑问,已经云消雾散。遗憾的是,竟然没有见到张桂梅一面。

  此去遥遥千里,此生想必也无缘再见张老师。但我毕竟来寻找过她,这是一场采访,更是一次朝圣。

  来之前,我担心偶像会不会坍塌。但走的时候,我再没有这样的担心。张桂梅以及她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中国不会倒,因为脊梁不会断。

  此次前来,还再一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越是赤诚待人,越行好事,越会有巨大的福报。

  最大的感悟就是,一个人如果能舍弃自己超越自己,她可能会得到全世界的爱。

  车越行越远,华坪县城完全隐身于大山之后。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偏僻小城里,竟有如此圣人般的人物,又有这么多淳朴善良的人,还有一群拼命要改变命运的女孩。

  我想我能为这些人这片土地做的事,就是让更多人知道她们,知道她们的平凡和伟大,知道她们的拼搏和泪水,知道她们的希望和梦想。

  真的,我希望你不是最后一个知道她们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