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乳标准为什么降低了?
关于牛奶标准高低的争论,最近再度引起社会关注。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标准制定被大企业所左右。网上也疯传蒙牛、伊利的种种阴谋。其实这个事情是非常清楚的,只是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来带节奏而已。
新的标准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后制定的,相对于旧的标准有下降,区别主要是蛋白含量从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为什么一个新的标准会比旧的标准大幅下降?很多人归结于蒙牛和伊利的腐败操作,这是不合逻辑的。一般说来,当一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以后,标准应该是提高的,当这种风口上没人敢顶风作案的。这个操作没有很详实的说服力,是没有人敢这种制定,相关机构也不敢同意的。
行业有相关,所以对当年的事情有所了解。当年三鹿为什么加三聚氰胺?因为当时质监部门还在用古老的凯氏定氮法来检测蛋白质。凯氏定氮法的原理是:蛋白质中含有氮元素,而水中没有,因此检测氮元素含量就可以间接推断出蛋白含量。所以在牛奶中加入任何含氮化合物都用助于欺遍质监部门的检测。
在检讨三聚事件的时候,提出了要加强监管,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中国很大一部分奶农的生乳质量实际上确实达不到旧的标准。由于蒙牛和伊利的产量最大,其问题最多,所以是由他们提出来的没有错。那么就意味着三个结果:
1、加强监管,维持或提高标准。结果是大量奶农破产,全国性的奶荒。
2、维持或提高标准,不加强临管自欺欺人。结果就三鹿还会不断出现。
3、制定符合实情的标准,加强监管。结果是能保证最低标准在一个安全线以上。
所以新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进步,能执行的较差标准好过不能执行的高标准。
行业标准的降低是不是意味着低的质量呢?未必如此。行业标准是最低准入标准,企业的标准原则上都会高于标业标准。往往大公司会运作提高行业标准来减少竞争的产生,而不是相反。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时速,实际上能跑300公里时速的发动机和能跑200公里的是一样的。
曾经参与过国家血液安全标准的制定,其中有一个项目,FDA和欧盟对灵敏的要求都是100IU/ml,但是罗氏公司及其圈养的专家要求中国要定10IU/ml,这实际上就是罗氏公司产品标准,而当时国内最高水平在20IU/ml左右,实质上就是把国产完全排除在外。但实际上,在血液中检测该病毒都在100000IU/ml左右。就为这个标准吵了一年左右。结果领导拍板和FDA、欧盟一样,由于国内公司的参与,罗氏相关产品价格下降了50%以上。
回到牛奶标准来看,这个下降的标准是生乳的标准,而不是产品的标准,生乳到出厂的牛奶是需要灭菌的。由于中国奶农规模小,生产的环境和设备条件都不可能象现代化农场一样,所以生乳菌落数高很多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家养的猪自己屠宰,实测也不会达标的。至于蛋白含量,不太清楚,可能是中国奶牛品种或饲料有关,但这方面差距其实不大,发达国家也不过3.0克而已。
这个话提突然又被炒热起来,实际上除了行业内的竞争估计还与公知最近很没抓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