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实施总量调控,前途暗淡
昨日,国产网络游戏产业传来噩耗。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显示,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对网络游戏实施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份,监管机构就已经暂停了游戏的版号审批。
数量的减少,意味着国产网络游戏市场竞争强度的下降,很有可能出现巨头垄断的局面,国产网络游戏也会在这种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就此消亡。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没了活力,谈何创新。没有了创新,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根本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不断涌入的新兴企业如同黑马一般,发挥着“鲢鱼效应”,不断搅动着整个网络游戏市场的神经,刺激大佬进行创新。因此,保持企业产品的数量,维持高强度竞争,是发展产业的最低保障。
因为政府部门对版号严格控制,这也意味着新产品的版号成为了一种稀缺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根本不可能申请到新版号,只有像腾讯、网易这样的大型企业,或者有着资深政治背景的才有机会获得版号。
“未来的版号的申请如果仍然收紧,可想而知,这些都会流向有钱、高度资本化的大公司、大企业。那么,整个行业之后如何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评估游戏方面如何落地实施都成为了待解难题。”一位投资机构大佬面露担忧。
版号审核的推迟,令许多的游戏无限期推迟上线。不少公司另辟蹊径使用旧游戏的版号“套牌”让新游戏合规上线。这一举动让游戏二手版号的交易越演越烈,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似有割韭菜趋势,而冒牌版号也开始乱像丛生,令人寒毛耸立。
因为没有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像腾讯、网易这样的巨头就会丧失活力,坐吃山空,仅仅依靠垄断、抄袭谋取暴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玩家的游戏体验不断下降,对国产游戏感到失望,更加不会支持国产游戏。一位知名的投资机构大佬直言:“搞不好只有万分之一的基金投资游戏了。”
在国内市场收紧的情况下,国内中小型企业只能驾船出海,进军国际市场。根据App Annie数据统计报告,中国移动游戏发行商的海外IOS及Google Play综合收入在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超过40%。而海外玩家在中国移动游戏上的总支出也超过了160亿美元。同时,有超过200款出海游戏突破了百万下载量;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出海游戏也增至243款。
可是,要想赚外国人的钱,只能入乡随俗。许多厂商越来越欧美化,但这似乎并不是中国民族文化自豪感想要看到的结果。
此外,据说此次政策主要针对青少年沉迷网游的问题。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6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即19岁以下的网民,已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可是,控制上线数量,游戏少了,可选择的少了,小学生就玩的少么?
孩子沉迷游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是因为教育没有吸引力。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寓教于乐,才能让孩子自发努力学习,真正远离游戏。孩子即使没了网络游戏,也会选择其他娱乐产品。
寓教于乐虽然一直被教育家们提倡,但难度太高了,更何况孩子的自制力极差。此时,法律的保护就必不可少,但绝对不是牺牲整个网络游戏产业作为代价,成本实在太高了。
中国政府很早就开始了“大数据”计划,只要将网络游戏、网络社区等注册信息和公安部门的公民信息(就是网吧、旅馆使用的)相连接,就能进行实名注册。家长只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核,就能禁止该身份证号码注册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