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江南探神州──上海復旦大學交流點滴

  求學大陸│

  煙雨江南探神州──上海復旦大學交流點滴

500

  會到大陸去交流,其實是一年級下學期就已經做好的規劃。當時在一次系週會上得到這樣的訊息以後,我就將這件事列入了我的大學生涯規劃中,並且決定以上海復旦大學作為目標。因為我覺得,申請到大陸交流的條件並不十分難以達到,加上學校給予的資源很多。可以在很低的成本之下,去擁有一段獨特的經驗。

  來到這裡,我給自己的規劃是七分讀書,三分旅行。我覺得來到一個新環境,除了讀書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那會幫助我換個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家鄉。

  不過在出去旅遊之前,開學前的復旦大學圖書館,就已經令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因為圖書館裡已經沒多少空位了!看過去都是自習的人海,在這樣的氛圍薰陶下,也就只好先把旅行的事情放下,好好的體會這裡的讀書風氣。

  果不其然,這裡的上課方式以及氣氛真的和逢甲有許多的不同。首先是老師大多使用PPT進行上課,比較少寫板書,因此抄起筆記來就如同抄語錄體般的吃力。不過這似乎是復旦大學的特色,因為在這裡,我也認識了一位來自南京大學的交流生,他們那裡還是以板書為主,因此算是還蠻特別的上課方式。

  但這裡的學生上課態度,真的使我大開眼界。或許就如同那高達三十層樓,以江南第一文學院自豪的光華樓一般,這裡的學生,尤其是中文系,代表來自各地的頂尖學子,閃耀著一個世代的驕傲。因此每到課間休息時間,到講台前和老師討論問題的學生總能在教室排成一列。沒錯,在這裡,問老師問題是要排隊的,而獲得知識灌溉的代價,或許是一刻到兩刻之間。

  或許,會有人覺得,那我再另外跟老師約請益時間就好了。殊不知,就連想「坐」著上課,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龐大的學生人數,加上來自其他學校、社會階層的人士,往往也都會進來旁聽,因此如果太慢沒有到教室,就會沒有位子坐,只能站在後面上課的窘境。

  現在,我來到了百年學府,教室間卻沒有那種人文的古樸,帝國大廈式的光華樓,將復旦大學的文學院藏於其中,有的是歐洲大學的風采,但也感覺與中國古典的印象不太協調。

  「祐睿,換你上台報告。」老師在台下點我上台,開始有關於《列子》的報告。讓學生上台報告的授課方式並不稀奇。然而……「請問你剛剛說列子所闡明的『道』有追尋方法,可以在具體說明嗎?」、「所以列子是否有濃厚的命運不可改變觀?」 台下的同學卻是踴躍的提出疑問,要是沒有對於議題有深入了解,還真會招架不住。

  除了同學們彼此之間的提問外,老師上課時的提問,也會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因此只要老師是採取比較師生互動,或者同學上台報告的形式,那門課往往都會是非常熱鬧的討論課。更可怕的是,當大陸學生發現了有人比他們更優秀時,一定會過來請教。就如同我在佛教史課程上提交的小論文,因為有受過李寶玲老師在詩選課的「訓練」,格式較他們嚴謹,下課時就換我享受「眾星拱月」之感了。

500

  而既然來到了神州大地,自然也要抽出時間出去走走才行。其實每一次的旅行,對我來說,收穫最大的都不是去了些什麼景點,而是在旅行的過程中所碰上的額外收穫,套一段成大的朋友告訴給我的話:「把行程規劃的完美雖然很好,但如果能留下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不確定性,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穫。」帶著冒險與嘗試的心,我試著利用課餘時間自助旅行,也真的讓我獲得許多意料之外的經驗,也慶幸不是「意外」。

  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大唐芙蓉園與另一位散客大姐一起遊歷,聽她敘述著大陸的一般上班族婦女的情況與感受,藉此更加了解大陸的上班族狀況;參加散客團一起參觀秦皇陵,與同行的一位姐姐聊起大陸八零後年輕人的工作情況;在敦煌,因為是跟朋友們包一輛計程車,因此三天的旅程可以聽著司機告訴我們敦煌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對當地景點的介紹。也藉此到了許多一般旅行團、遊客不會到的隱密景點參觀。一輛計程車孤獨的行駛在萬里沙漠中,更有種滄桑與自我的渺小。而敦煌的青年旅館,更是聚集了如我輩般的眾多散客,在那幾個夜裡,在微弱的燈光下,我們彼此分享著各自來到敦煌的目的,就如同我們在宿舍裡分享各自來到上海的理想一般。他們當中有美國大學畢業生、正要換跑道的上班族、與我們年齡相仿的交流學生、愛自助旅行的漂泊者……;在敦煌到蘭州的長途火車上,意外結識一位敦煌研究院的老師,與他進行了一番敦煌文化的討論,後來更是延伸到了世界各地的古文明;在南京,因為是一個人前往,更是悠閒,與餐廳的服務生聊到後來,直接帶我走不為人知的小路,邊欣賞南京古城牆,邊來到紫金山。更別提在青年旅館中,與一位愛爾蘭人在異鄉聊天,最後他才公布他是南京大學的客座英文教授!以及與我同住一間房的上海上班族,正好返回徐州探親,請我吃家鄉的捲餅與雞蛋。

  黃山的雲雨、西安的古老、玉門關的日出、敦煌的瑰麗、絲綢之路的遼闊、蘇州的園林、南京的故事、杭州西湖的日落、廈門的歷史情仇……我想,經過這些自助旅行的經驗,我的體會,正如李欣頻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中所說:「旅行是最好的成年禮」。

  交流學習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因為可以藉此認識許多來自各地的朋友,也是我在這次的交流中最大的收穫。在復旦大學的北區宿舍四十一號樓,可以聽到那第四台電影裡必出現的廣東話(港話),是的,那是來自香港、澳門的交流朋友們正在互道鄉音;可以聽到有些耳熟的客家話,那是來自台灣的交流朋友們在展現他們的「語言多樣性」。

  這是一群來自台灣、香港、澳門的年輕人,懷抱著各自的夢想來到了復旦大學,我們在這裡認識,也在這裡彼此學習。在與這些交流生相處的過程中,我所獲得的,我認為不亞於學業上的收穫。成大的朋友教導我如何去規劃自己;政大的朋友教我如何提升讀書效率;清大、台大、東海的中文系朋友與我討論論文……其他還有很多很多,不管是想法、學業、遊戲,都藉著和他們的交流獲得。

  「嘿!聖誕節我們來辦一個音樂會,你要表演什麼?」、「該排練囉!昨天的動作配合不起來!」在聖誕節前,我們辦了一場瘋狂的宿舍聖誕音樂派對,尤其是我們這間房是主辦者,所以包括我在內,八個人都勇敢的上去秀了一段。對我最大的突破,就是更加勇於上台,台風更加穩健,又是一次讓我提升的機會。而那個把大家緊緊連結在一起的夜晚,也是我對宿舍生活最深的回憶。

  此外,那一次次的替這些異地相識的朋友慶生,在交流期間結束前的一次次餞行,那一次次的寢室聚會,都為整個交流生活增添了最豐富的元素。我敢說,與這些多才多藝的朋友相處,從他們身上的學習,才是這趟交流最大的收穫。也因為每次回到寢室總能得到他們的支持,才能支撐住學業的壓力。

  最後,對這次交流能夠有如此收穫,我想感謝的人有太多太多,感謝爸媽、主任、老師們的支持,讓我有一次看看世界的機會;感謝在旅行途中遇上的每個人,大方的分享他們的經驗;感謝在復旦大學北苑四十一號樓相識的朋友們,讓我度過一段精彩的交流生活。

  二零一零年九月到二零一一年一月,精彩無限。

500

  (作者:張祐睿,現為北京大學博士生)

全部专栏